CHC 2025 | 陈韵岱教授:中国缺血性心脏病诊疗数据2025发布
2025年9月26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循环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会三方联合主办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25于北京盛大启幕。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代表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发布了《中国缺血性心脏病诊疗数据20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陈韵岱教授
报告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纳入病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析范围是出院日期在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年龄≥18周岁且主要诊断包含冠心病相关疾病的患者。依托于覆盖全国近8000家医院的庞大数据库,报告构成了当前极具代表性的循证基石。它对我国缺血性心脏病的疾病谱系、诊疗模式、资源分布及预后结局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也标志着我国冠心病医疗质量进入以精准数据驱动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纵观全景
未分类冠心病亟待关注
报告首先勾勒出了中国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疾病类型全景图。数据显示,2024年收治冠心病患者医院数量为6753家,较2023年增长172家,冠心病患者数量超800万人次。总体与2023年基本持平。
从冠心病整体的类型构成上看,不稳定性心绞痛占比40%,未分类冠心病占比26%,急性心肌梗死占比15%。不稳定性心绞痛仍是临床诊疗中最主要的分类表现形式。一个尤为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未分类的冠心病”诊断占比高达26.6%。这一数据强烈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心绞痛等冠心病的诊断分型仍存在较大模糊空间,诊断的精确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进展,2024年接受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占比为26.1%,较2023年提升1.8%。其中41%的单纯冠脉造影患者出院时仍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1.14%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高达三分之二(约62.6%)的冠心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提示了临床流行病学中,高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关键作用。28.6%患者合并糖尿病,15.5%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13.8%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冠心病住院患者合并症数据印证了“一体多病”的临床常态,对共病综合管理提出了明确且迫切的要求。
稳步提升
急性心梗救治网络建设凸显成效
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心肌梗死患者约130万人,占冠心病患者总量的15.5%。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占45.4%,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占45.9%,两者比例接近,未分类心梗患者占8.7%。12.62%患者有二次事件发生,其中12.1%患者合并既往PCI术史,0.51%患者合并既往行CABG术史。这不仅是人口结构变迁带来的现实挑战,更要求我们将管理重心前置,高度重视有既往血运重建史患者的二级预防与长期随访。

2024年,急性心梗患者平均年龄为65.2岁,男性占比71%,女性占比29%,男女比接近2.5:1,其中年龄小于55岁患者占比16.8%,较2023年减少5%,大于75岁患者占24.5%,占比与去年接近。

在急性心梗并发症方面,8.1%患者发生心原性休克,6%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而这两种并发症中STEMI患者与未分类AMI比例接近,均明显高于NSTEMI。在冠脉血运重建方面,61.2%急性心梗患者接受了PCI治疗,0.8%患者接受了CABG治疗。其中STEMI患者的冠脉血运重建率最高,达到75.5%,其次为NSMTEI(52.9%),未分类AMI最低(40.0%)。

急性心梗患者总体住院死亡率为3.6%,较2023年下降0.4%,非康复离院率为9.9%,较2022年下降3.5%,说明质控管理工作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充分体现了我国急性心梗救治网络的建设成效。未分类心梗整体预后相对较差,住院死亡率8.5%,非康复离院率17.3%。说明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未分类心梗患者在诊断、治疗流程中的规范性。
精准介入
助力临床结局持续改善
在冠脉介入治疗领域,近年来手术总量增长约31万例。2024年,开展冠脉介入治疗的医院增至3785家,较2023年增加249家。患者平均年龄63.5岁,男性占比达71%,26.6%患者既往行PCI术,1.2%患者诊断支架内再狭窄。68.1%患者接受了支架置入,13.5%患者接受了药物球囊扩张,13.0%患者采用支架联合药物球囊扩张。值得注意的是,再次血运重建患者比例达26.6%,成为临床需要关注的重要人群。

随着冠脉介入技术和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的发展,22.63%的患者接受了冠脉腔内影像学和功能评价(IVUS检查:18.01%;OCT检查:3.22%;功能评价:1.40%),较2023年呈持续增长态势。腔内影像学与功能学评估应用率的持续提升,标志着介入治疗正向着更精准的方向迈进,并直接关联到患者住院结局的持续改善。整体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0.58%,非康复离院率为1.96%,仍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并呈现下降趋势。

亟待关注
CABG手术量增长但地区差异显著
2024年,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规模持续增长,纳入监测开展CABG手术的医院数量达718家,较2023年增长约64家。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为:山东(86家)、河南(71家)、江苏(56家)、广东(51家)、河北(39家)。2024年单纯CABG手术量近70000例,较2023年增加11.5%,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为:北京、山东、河南、天津、江苏,各省市CABG手术量差异极大,北京、山东、河南三地集中完成了全年52%的手术量。
单纯CABG患者平均院内死亡率1.06%。非康复离院率2.18%,较2023年有所下降。按照省市划分数据来看,不同省市之间单纯CABG患者院内结局存在差异,其中单纯CABG患者住院死亡率最高3.79%,最低0.49%;单纯CABG患者非康复离院率最高7.50%,最低0.92%。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CABG手术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手术量高度集中于个别省份;另一方面,不同省份间的院内死亡率差异显著,最高与最低相差数倍。这反映了血运重建能力在全国范围内亟待加强,以促进治疗策略的合理选择与均衡发展。
成就与挑战双轨并行
进一步诊断规范化亟待破局
纵观2024年度数据,我国缺血性心脏病防治体系展现出规模持续扩张与质量稳步提升的积极态势。陈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年度能够开展冠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的医疗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加,相应的治疗病例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两类手术的院内死亡率均实现下降,这标志着我国冠心病整体服务能力与医疗质量控制的显著提升。在技术层面,冠脉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评估等精准评估手段的应用比例正逐年提高,推动了介入治疗决策向更精准、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然而,报告也揭示了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在疾病诊断方面,“未分类冠心病”占比高达26%,加之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占比较高,提示临床诊断的规范性与精确性仍需加强。从疾病人群演变来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中青年占比有所下降,而老龄化趋势依然显著,这对未来的医疗资源分配与诊疗策略提出了新要求。尽管患者结构变化带来挑战,但得益于救治体系的完善,急性心梗的整体预后较前仍略有改善。
此外,区域均衡发展问题不容忽视。不同省市间在冠脉搭桥手术的开展规模与诊疗预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如何在介入与外科搭桥之间做出最为合理的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仍是需要各级团队持续关注与推进的重点工作。
这份报告不仅是对行业现状的一次精准“诊断”,更是交给每一位心血管医务工作者的一份沉甸甸的“行动纲领”。它要求我们正视挑战,将数据背后的洞察转化为持续改进的实践,通过推动诊疗的规范化、技术的同质化,共同肩负起扭转心血管疾病高发态势的时代责任。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