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心声”第23期丨5年内“反复心肌炎”,桥粒蛋白心肌病是否为致病真凶?诊治过程揭秘!

浏览量:2173

2025年9月1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重磅推出的《北三心声》栏目——第23期精彩再度来袭。在本期的大查房活动中,专家们将目光聚焦于一位5年内反复出现心肌损伤的患者病因究竟为何,下一步诊治该何去何从?

 

让我们紧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位权威专家的诊疗思路,深度剖析这一特殊病例病情,共同探寻下一步精准、科学的治疗方案。

 

病例信息

 

患者22岁男性,主诉间断胸闷5年,再发3周。

 

◾ 现病史

5年前(高三年级,第1次住院)

患者5年前于感冒后出现胸骨后及左侧心前区胸痛,为烧灼样疼痛,伴肩部放射痛,伴胸闷,活动时加重,持续1小时后自行缓解,无呼吸困难,无心悸、黑,无活动耐量下降,无夜间端坐呼吸,无腹痛腹泻,无皮疹、光过敏、眼干口干、口腔溃疡。就诊于外院,完善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升高,血清巨细胞IgM抗体阳性。

 

根据当时的入院检查结果,考虑为急性心肌炎。给予以维生素C10g ivgtt bid,曲美他嗪20mg tid,辅酶Q10 1片 tid,人免疫球蛋白20g静滴,法莫替丁20mg bid、雷贝拉唑10mg qd,铝碳酸镁咀嚼片0.5g tid等对症治疗。

 

5年前入院检查结果

4年前(高考前,第2次住院)

4年前患者再次于感冒后出现胸骨后及左侧心前区胸痛,性质、程度、伴随症状、缓解方式同前,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心肌酶、肌钙蛋白T升高(均未见报告),诊为急性心肌炎,予营养心肌治疗后好转。

3年前(2021-11-12,第3次住院)

3年前于新冠后再次出现胸骨后及心前区胸痛,伴肩部放射痛,伴胸闷,活动时加重,持续1小时后自行缓解,无呼吸困难,无心悸、黑朦,无活动耐量下降,无夜间端坐呼吸,无腹痛、腹泻,无皮疹、光过敏、眼干口干、口腔溃疡,就诊于我院。当时查心肌酶:CK 333U/L↑、CK-MB 40U/L↑;肌钙蛋白I 7.9ng/ml↑;NT-proBNP 191pg/ml。心电图提示肢体导联低电压,Ⅱ、Ⅲ、aVF、V5、V6导联ST段抬高0.05-0.1mV。

 

当时在感染及病原学方面,发现巨细胞病毒lgG 59.8U/mL↑、风疹病毒lgG 35.1 IU/mL↑ PCT 0.11ng/mL↑其他感染及病原学、免疫抗体均为阴性。超声心动图提示正常、心电图未见明显动态变化;完善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室早、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当时考虑急性心肌炎,予患者维生素C、辅酶Q10、ATP,曲美他嗪、更昔洛韦抗病毒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心肌酶、肌钙蛋白T恢复正常。

 

1年余前(2024-04,准备保研学习压力大,第4次住院)

入院前1周出现咽痛、流涕、咳嗽,无发热、咳痰、胸闷、胸痛等不适。后患者出现胸闷,伴后背烧灼样疼痛,持续1小时后自行缓解,性质、程度、伴随症状、缓解方式同前,无呼吸困难,无心悸、黑朦,无活动耐量下降,无夜间端坐呼吸,无腹痛、腹泻, 无皮疹、光过敏、眼干口干、口腔溃疡,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肌钙蛋白Ⅰ升高,考虑为病毒性心肌炎,收入我院。

 

当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左前分支阻滞;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反流(轻度),LVEF 65 %,下腔静脉内径及呼吸变化率正常;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成对室早、室早三联律、短阵室速ST-T改变。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0.44ng/ml,巨细胞病毒lgG 77U/mL升高;免疫球蛋白E 515(IU/mL)↑;其余未见明显异常。

 

当时(2024-04)我院心脏核磁提示左室壁多发非缺血性延迟强化,考虑心肌炎后遗改变,左房、右房增大,但患者拒绝行心肌活检。2025-05患者在阜外医院定期复查时,心脏核磁提示心肌明显纤维化,考虑非缺血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左室心肌病可能性大。

 

当时在1年前(2024-04)我院予维生素C、辅酶Q10、ATP、曲美他嗪治疗。倍他乐克47.5mg qd,沙库巴曲缬沙坦50mg qd。经治疗后患者无胸闷、后背疼痛,复查肌钙蛋白、CKMB转阴。

1年前(2024-06,第5次住院)

1年前患者感冒后再次出现胸痛症状,性质、程度同前,就诊于阜外医院,查肌钙蛋白I轻度升高,仍考虑心肌炎,治疗上将倍他乐克调整为比索洛尔5mg qd、加用美西律150mg tid(服用至今)。同时完善基因检查,考虑为DSP(桥粒蛋白)心肌病。当时完善基因检测,发现其父亲为杂合变异,到患者这一代出现了DSP。从1年前到至今,患者多次在我院和阜外医院多次查心肌损伤指标,具体如下:

 

3周前(最近1次住院)

3周前患者出现活动后背痛,疼痛评分为6-7分,向肩部放射,持续时间为2-3小时,自觉心律不齐。就诊于协和医院,查高敏肌钙蛋白I 9.279ng/mL(正常范围≤0.054),CK-MB阴性,遂转至我院急诊查白细胞 6.1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 65(%);降钙素原检测 <0.10(ng/ml);全血肌钙蛋白I测定 1.5(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MB 15(U/L)(正常范围≤20)。考虑“桥粒蛋白心肌病?”,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住院。

 

患者近3周,精神欠佳,睡眠好,食欲好,小便无异常,尿量正常,大便无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上下滑动查看▲

 

◾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

• 既往史:既往体健,尘螨、头孢过敏史。

• 个人史:生于四川省,久居本地,无吸毒史、无放射源、药物、毒物接触史,无吸烟、饮酒史。无疫区旅游史。

• 家族史:未婚未育。无心肌炎、心肌病家族病史,无猝死家族病史。

 

诊治过程

 

入院查体

体温36.3℃,脉搏65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22/82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楚,查体合作。颈静脉无充盈,双侧颈部血管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无卷发,手足角质层增厚。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可触及,心脏浊音界无扩大,心率65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脏附加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分。四肢活动无受限,无下肢静脉曲张、杵状指(趾),关节对称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肌力、肌张力正常对称。

 

初步诊断

桥粒蛋白心肌病

心脏不大

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短阵室速

心功能I级(NYHA分级)

 

临床诊治

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T 1.5ng/mL↑;巨细胞病毒lgG 63.5U/mL↑,风疹病毒lgG 30.4U/mL↑,余无特殊异常;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Holter、心肌活检及基因检测

2025-08-03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 肢体导联QRS低电压 左前分支阻滞;2025-08-03 超声心动图:心内结构大致正常,LVEF 63%;2025-08-05 Holter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成对室早、室早三联律、STT改变;2025-08-05行心内膜心肌活检,结合临床及基因检测结果,比较符合桥粒蛋白心肌病,未见心肌炎改变。同期冠脉造影提示无异常。

▲上下滑动查看▲

 

随后在治疗方面,予维生素C、果糖二磷酸钠、曲美他嗪、辅酶Q10口服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50mg bid,达格列净10mg qd;美西律150mg tid。随后患者无胸闷、后背疼痛,复查肌钙蛋白下降。

 

 

查房目的

1.指导评估患者心肌炎反复发作的原因;

2.评估桥粒蛋白心肌病诊断的合理性;

3.心肌炎再次发作的预防。

 

辅助检查分析和病例总结

 

PART.01
辅助检查分析

 

➤核磁分析

患者核磁提示左室壁存在多发性非缺血性延迟强化,但心脏结构与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综合影像表现,考虑致心律失常性左室心肌病或心肌炎可能,最终诊断仍需结合临床病史、基因检测及心肌活检结果进一步明确。

 

➤病理分析

心肌活检显示心肌细胞存在灶状肌浆溶解凝聚及空泡变性,闰盘结构异常(如桥粒减少)并伴位置改变,间质呈轻度纤维化。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DSP基因杂合性变异,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桥粒蛋白心肌病的病理诊断。此外,患者基因检测还发现存在RYR2基因突变,该突变亦可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因此,本例患者是否因双基因突变产生协同致病效应,需结合临床电生理表现进一步分析。

 

➤基因分析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存在DSP与RYR2基因变异。DSP基因变异目前已知可导致包括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8型在内的5种疾病。RYR2基因变异与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关联已较为明确,但其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相关性已被驳斥。

 

综合该患者现有致病性证据,DSP基因变异可归类为“疑似致病”,但仍存在以下疑问:第一,基因位点的致病性并不等同于个体必然发病;第二,DSP基因相关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与该患者(及其父亲)的实际表型是否相符。若临床鉴别诊断发现患者症状与文献报道中DSP相关疾病特征不符,则存在以下可能:其一,该变异并非患者临床表现的真正原因;其二,DSP基因可能还存在文献未收录的其他表型。因此,该病例的最终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进一步鉴别明确。

 

▲上下滑动查看▲

 

PART.02
病例总结

 

➤病例特点

(1)患者为青年男性,病程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

(2)其临床过程最突出的特点为多次出现“心肌炎”样表现。

 

➤临床分析

患者具备前驱感染症状、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以及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左室壁多发非缺血性延迟强化等特征,均符合心肌炎的诊断标准。然而,由于患者病情多次反复,对单纯心肌炎的诊断提出了质疑。后续经全面筛查与分析,考虑是否存在遗传性心肌病的可能,遂进一步完善心肌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测。检测结果提示存在DSP基因变异与RYR2基因变异,且电镜下病理活检显示闰盘结构异常。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其符合桥粒蛋白心肌病的诊断,诊断较为明确。

 

目前该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预防心肌炎再次发作,以及制定下一步的治疗策略。

 

▲上下滑动查看▲

 

 

1

心肌损伤反复发作的原因及桥粒蛋白心肌病的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心肌病理活检及基因检测结果,其反复发作的心肌损伤更倾向于由DSP基因突变所致。DSP基因突变可引起以左室或右室受累为主的心肌病,亦可表现为以心律失常为主要特征的临床表型。本例患者所检出的DSP基因突变在数据库中明确标注为致病性,且其表型与基因型相符,因此桥粒蛋白心肌病的诊断明确。

 

在鉴别诊断方面,基因检测同时提示患者存在RYR2基因突变,该突变通常与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密切相关。然而,该患者并未出现CPVT相关的典型临床表现,如运动或情绪应激诱发的多形性室速,因此其表型与RYR2基因型不符。综合判断,患者反复心肌损伤主要与DSP基因突变相关,而非RYR2基因突变所致。

 

2

如何预防其再次发生心肌炎和下一步治疗方案

 

DSP基因突变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心肌病,甚至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就该患者而言,目前缺乏明确的心肌炎症依据,尚不足以确诊为心肌炎,因此将其归为心肌损伤更为合理。治疗重点应放在抗心律失常以及预防心肌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改变。

 

在预防恶性心律失常方面,尽管患者存在早搏和室速,但当前并无确切的恶性心律失常证据,亦无植入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明确指征,因此目前综合评估认为暂不适合植入皮下ICD,建议先采取严密心电监测,并可考虑使用美西律等药物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

 

关于心肌损伤的处理,由于本例并非典型的心肌炎症反应,是否应用激素或秋水仙碱等抗炎药物,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并进一步探讨其适用性与潜在风险。

 

END

 


 

 

扫码观看第23期视频回放

图源:视频截图,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转载请标注来源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7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