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 2025结构性心脏病瓣膜论坛:擘画瓣膜介入新蓝图,共启“心”纪元

浏览量:778

CHC 2025

2025年9月26日,中国心脏大会(CHC)2025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启幕!其中,9月27日结构性心脏病瓣膜论坛作为会议的焦点板块,热度非凡,特色鲜明,针对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发展所需,设置“主动脉瓣疾病论坛”、二尖瓣和三尖瓣疾病论坛”、“微创瓣膜介入的新声时代”三大板块,涵盖领域最新技术进展、研究成果及先进理念等内容。

 

国内外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围绕主动脉瓣介入治疗新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二尖瓣和三尖瓣复杂病变的精准介入诊疗策略、微创瓣膜介入治疗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场内主题演讲精彩纷呈,观点交锋火花四溅,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与会专家通过深度交流与策略互鉴,共同擘画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发展新蓝图,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主动脉瓣疾病论坛

 

 

主动脉瓣病变介入治疗的

回顾与循证

 

 

 

主动脉瓣疾病论坛第一场,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柴大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魏来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谢涌泉教授、胡晓鹏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以《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进步与平等》开篇,介绍了由其团队原创的PAN Procedure技术体系。该体系仅依赖超声即可完成操作,实现了“不开刀、无辐射”的经皮介入治疗。它不仅彻底消除了放射线和造影剂带来的医源性损伤,也突破了传统手术禁忌,使高龄、肿瘤、孕妇及肺结节等高危患者同样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医生也从沉重铅衣与长期职业辐射中解放,实现了“医患双赢”。

 

更为重要的是,PAN Procedure正在重塑介入治疗模式。借助移动手术车和远程介入手术机器人,心脏手术正从“到大城市、大医院、找大医生”转变为“门诊可做,甚至上门可做”,在安全性、有效性与可及性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

 

在阜外结构心团队持续探索下,PAN Procedure技术体系历经十年迭代,已从单一病种拓展至TAVR、TEER等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并延伸至房颤消融、起搏器植入甚至心肌病消融,呈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为加速全球推广,联合国通过和平与发展基金资助设立“利用PAN Procedure加强心脏病治疗能力”项目成为首个被联合国推广的中国医疗技术生命无国界,从联合国讲坛到县域医院,这项创新技术正凭借其可复制的中国路径,将“中国方案”转变为“全球福祉”,守护每一颗平等跳动的心脏。

 

OttavioAlfieri教授以“The Evolution of Edge-to-Edge Repair:From Surgical Craft to Transcatheter Revolution”为题系统回顾了“缘对缘”二尖瓣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从1991年首例外科手术起步,该技术以缝合瓣叶边缘形成双孔结构,有效解决二尖瓣反流,并在长期随访中显示出优异疗效。随后理念被移植到经导管介入领域,催生了二尖瓣钳夹装置,全球已惠及逾30万患者,并推动设备迭代与多样化发展。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和器械升级,TEER适应证不断扩展,在复杂病变与危重病例中的效果也显著提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首正教授系统介绍纯超声引导下TAVR植入流程与操作技巧:采用猪尾导管直接过弓规避血管损伤,关键步骤为预塑形Safari导丝跨瓣;瓣膜定位与DSA存在差异,以无冠窦最低点为参考,超声左室长轴切面下瓣环零位通常比DSA高2-3mm。阜外医院已开展20余例此类手术,患者平均年龄75岁,部分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30天全因死亡率为0,手术时间约40分钟、跨瓣时间约1分钟。同时,阜外结构心团队持续优化麻醉与监测方式——从全麻+食道超声逐步过渡至局麻不插管TTE,推动TAVR技术实现从“精准化”到“极致微创化”的跨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魏来教授汇报了国产创新瓣膜J-VALVE十年循证循证医学之旅,该款瓣膜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可同时治疗AR和AS的TAVR产品,十年循证结果证实了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0年生存率为65.8%、卒中发生率9.35%,起搏器植入率仅10.3%、瓣膜再介入率仅3.7%。

 

主动脉瓣病变介入治疗的

未来与展望

主动脉瓣疾病论坛第二场,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方静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刘金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晓鹏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北部战区总医院刘海伟教授公布中国东北地区 TAVR 多中心登记研究数据:研究结果显示93.4%的患者使用VenusA系列行TAVR手术,术后1年心源性死亡仅2.19%,危及生命出血0.13%,证实其安全性;血流动力学及瓣周漏结果优异,证实有效性;该款瓣膜的强径向支撑性能可有效降低重度钙化导致的术后AR和PVL风险。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谷兴华教授从基于循证数据,分享On lable TAVR-AR的策略与经验,ALTER-AR研究1年及2年结果证实其对高危症状性重度AR患者安全有效。中国ALTER-AR数据在安全性、有效性及低起搏器植入率方面优于ALIGN-AR。未来研究方向可能聚焦于主动脉反流的干预时机,建议早于症状出现进行干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晓鹏教授团队研究显示,对于小瓣环AS患者,外科瓣环加宽(改良ARE)相较于TAVR具有更优的早期结果:改良ARE组术后中重度PPM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TAVR组(3例),且在血流动力学表现和远期瓣中瓣(VIV)治疗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更适合年轻患者。该结论属早期数据,仍需更大样本与长期随访验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戈军教授在分享中指出,主动脉瓣狭窄治疗需立足“全生命周期管理”。首次选择SAVR还是TAVR,关键在于预判哪种方案更利于未来二次干预。若首次SAVR,后续可行相对安全的“瓣中瓣”TAVR,但面临PPM风险;若首次TAVR,虽可二次TAVR,但一旦需外科取出瓣膜则死亡风险极高。因此,应基于术前CT评估,由心脏团队进行个体化决策,核心目标是为患者保留未来通路,避免高龄时的高风险开胸手术。

在本场讨论中,专家们围绕主动脉瓣二次干预策略展开了深入交流。意见认为,对于低危患者,外科手术与TAVR各有利弊,而高危患者则更倾向于选择TAVR以保证安全。对于二次干预时的取瓣问题,TAVR取出难度大,尤其是长支架自膨式瓣膜,贴壁紧密且累及冠脉,风险显著高于外科瓣。从瓣膜耐久性来看,现有研究显示介入瓣在10年随访中并不劣于外科瓣,未来若介入瓣寿命可达15年以上且设计优化以便于取出,可能改变瓣膜选择和指南推荐。总体来看,瓣膜寿命、钙化程度和再手术复杂性仍是医生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尖瓣和三尖瓣疾病论坛

 

 

二尖瓣和三尖瓣复杂病变的

精准介入诊疗策略

 

二尖瓣和三尖瓣疾病论坛第一场,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谷兴华教授,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来永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建德教授、谢涌泉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谢涌泉教授带来二尖瓣TEER手术的十大挑战,尽管2025ESC新指南已升级TEER解剖适应证并拓宽房性MR治疗边界,M-TEER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中度SMR、混合型MR及心原性休克合并MR等特殊人群的适应证尚未明确;残余MR与跨瓣压差的平衡问题;器械选择、TMVR比较及合并TR处理等仍需深入探索。未来需通过大型多中心注册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积累高级别证据,同时优化心衰药物治疗,提升患者筛选精准度,并借助AI技术实现个体化治疗。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柴大军教授阐释了T-TEER及TMVR在二尖瓣复杂病变中的进展与挑战。柴教授指出,二尖瓣解剖复杂,治疗需综合评估瓣环、瓣叶活动度、钙化及左室流出道风险。TEER循证证据丰富,短期疗效确切,但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验证且依赖术者经验;TMVR可实现更彻底的反流消除,但受限于钙化、解剖及并发症,筛选要求严格。新器械与辅助技术的发展有望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并扩大适应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巨波教授分享TEER治疗复杂二尖瓣病变的策略与技巧。他指出,复杂病例多表现为房间隔异常、脱垂范围或高度过大、脱垂位置多处或交界区累及、瓣叶结构畸形,如后叶过短、钙化、裂隙等,反流机制复杂,如原发合并功能性反流、巨大左房等。操作要点包括在心房侧充分调整夹子方向和张力,保持夹臂与瓣叶平行垂直,交界区病变灵活改变夹持角度并结合超声判断。蒋教授强调,精准分型、影像引导与熟练操作是复杂病例成功的关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坚刚教授以“二尖瓣修复,孰优孰劣?- 对外科与经导管技术的证据之争与未来展望”为题分享二尖瓣修复最新证据与临床策略。王教授指出,PMR中,外科修复耐久性和再干预率占优,TEER围手术期更安全;SMR中,优化药物联合TEER可显著获益,部分患者疗效可比肩外科且安全性更佳。临床选择应根据年龄、风险和解剖条件个体化,残余反流≤轻度、跨瓣平均压差≤5 mmHg是关键质量指标。未来,二尖瓣管理将走向精准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外科与TEER形成互补合作,优化患者预后。

 

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朱达教授分享了团队在机器人介入二尖瓣及结构性心脏病的探索成果。手术机器人首例临床应用为62岁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并在纯超声引导下进行,术后反流消失,这一技术不仅提升了手术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还完全避免了放射线的使用。随后开展多中心研究共9例,平均手术36–38分钟,无严重并发症。此外,团队还实现了2500公里远程操控手术,延迟仅0.05秒。目前全国多中心RCT正在开展,未来将发展全机器人、纯超声引导及AI辅助操作,推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向微创、智能化和远程化发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伟栋教授进行三尖瓣反流介入瓣环成型的进展和和经验分享,三尖瓣反流多为继发性,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右心扩大。传统外科手术效果亦有限,介入治疗成为近年新热点。目前介入治疗的主流器械分为原位修复、半环成型、原位置换和异位置换。李教授重点分析了前景广阔的半环成型技术,其操作相对简便,能有效环缩扩大的瓣环,显著降低反流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展望未来,李教授提出“联合策略” 可能是关键方向:即先通过半环成型改善瓣环结构,再辅以原位修复进行精细调整,从而兼顾操作可行性与治疗效果最大化。

 

微创瓣膜介入治疗的

新“声”时代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卢志南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王艺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霖教授的主持下,微创瓣膜介入治疗的新“声”时代精彩继续。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样新教授更新ICE在M-TEER中的应用与进展,陈样新教授指出,ICE在瓣膜介入领域可用于指导经房间隔穿刺、跨瓣、瓣膜定位与释放及高压球囊扩张,并能在术后评估压力阶差及瓣周漏。3D-ICE在瓣中瓣与环中瓣应用中优势突出,单平面视图亦能提供关键可视化支持,作为精准影像工具,ICE可作为瓣膜手术中TEE的辅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城教授阐述TEER失败后再次介入或外科干预的挑战与进展,王城教授指出,M-TEER术后虽可在短中期维持多数患者MR≤2+,但远期复发风险常被低估。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提示,十年间3.5%患者出现瓣叶插入丢失、夹子脱落或单瓣叶加持。面对TEER失败的患者,再次M-TEER是首选,可显著改善生存,但瓣膜撕裂、穿孔、残余反流面积大、后叶过短或功能性狭窄者不适合此方案。外科手术风险较高,但在高手术量的医学中心可降低死亡率。新兴的ELASTA-Clip技术可切除前叶,使夹子转变为SLDA,再结合TMVR进行修复,为复杂病例提供新思路。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力教授带来纯超声引导M-TEER精彩病例与经验分享,纯超声引导下的房间隔穿刺必须“步步为营”,操作全程依赖超声追踪帐篷征(tenting),切忌边拉后边转以免丢失鞘头端。3D可辅助确认穿刺点与二尖瓣的时钟关系。加硬导丝辅助进鞘时,需前程注意加硬导丝位置,避免脱出。多夹植入时,建议按“高位穿刺、左房内调整”的原则,避免瓣下调整。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段福建教授分享“TEER 手术终点的平衡艺术:跨瓣压差还是残余反流”,研究显示,术后MR ≤ 1+ 且MPG < 5 mmHg预后最佳,而大量残余MR伴高MPG预后最差。术中若MPG低但残余反流多,可增加夹子降低MR,预后也优于保留反流。DMR患者MPG > 4.4 mmHg为独立不良因素,FMR对MPG升高容忍度较高。段教授强调,术中应依靠经食道超声精准评估,更好平衡MR减少与MPG升高,提高患者预后与生存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蒋建刚教授指导TEER治疗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超声评估要点与患者筛选,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目前指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2025年ESC指南首次对AFMR的TEER治疗提出推荐:对于症状性重度AFMR推荐级别为IIB类。AFMR患者术中成功率略低于VFMR,尤其AFMR-AH亚型术后预后更差。蒋教授强调,术前需进行详细的TTE评估,包括定量评估(MR ≥3+)、瓣叶解剖是否适合夹钳以及患者整体适应性,以指导TEER治疗决策,提高术后效果和安全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孟红教授分享多模态超声影像技术在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TTVR手术中,多模态超声是成功关键。术前关注瓣环尺寸及右心功能;术中经食道超声定位瓣口中心并捕获瓣叶,经胸确保轴向平行实现稳定锚定;释放后必须多切面验证瓣架与自身瓣环贴合良好。

互动讨论环节,专家针对AFMR患者TEER时机进行讨论,房颤患者行TEER效果受窦律恢复影响,一般来讲房颤相关FMR应优先处理房颤,若窦律恢复后3个月AFMR仍为重度且不可逆转,可考虑TEER。此外,手术需严格筛选适应证,若患者心房前后径>40 mm、gap>6 则瓣环撕裂和复发风险高,不建议行TEER手术。

 

结语

同心奋楫开新境,凝智聚力谱新章。在本次论坛中,国内外瓣膜领域顶尖专家言传身教,从临床需求出发,以经验交流为切入点,为同道们系统梳理了从主动脉瓣到二、三尖瓣介入治疗的技术脉络,不仅细致阐述了TAVR、TEER等成熟技术的循证积淀、应用策略等,还展望了ICE、纯超声引导、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带来的精准诊疗“心”纪元。

 

此次CHC 2025“结构性心脏病瓣膜论坛”的圆满举办,不仅全方位展现了心脏瓣膜介入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技术进展,更搭建起国内外心血管专家深度交流、协同合作的坚实桥梁,有力推动了结构性心脏病瓣膜介入领域临床实践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6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