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 2025丨跨界融智,破界立新:结构性心脏病交叉前沿论坛成功举办!

浏览量:662

CHC 2025

为推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前沿交叉学科发展,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探索与交流合作,2025年9月27日,中国心脏大会(CHC)2025“结构性心脏病交叉前沿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汇聚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医院的顶尖专家学者,通过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与深度研讨,共享实践经验与前沿成果,为结构性心脏病诊疗领域注入新思考与新动力。

 

跨界融智,破界立新

专题讲座纵览交叉热点

思维碰撞启迪“心”征程

闫天翼教授:

基于影像AI的无创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

北京理工大学的闫天翼教授针对《基于影像AI的无创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为大家带来了精彩分享。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当前脑疾病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个体化靶区定位、精准深部刺激与自适应参数调控。

 

闫教授团队通过大量数据将中国人脑划分为467个脑区,构建四维特征挖掘分层贝叶斯模型,绘制了个体特异性脑图谱,实现了脑区功能的精准划分,将核团细分至67个区域,并提出脑功能神经环路的双重(恢复+代偿)康复理论。

 

在此基础上,闫教授团队采用差频刺激技术,设计调制频率和包络场实现深部靶向刺激,提出多尺度可变注意力网络架构,划分大脑结构至九层,显著提高深部场强和仿真准确率。团队研发的无创神经调控系统已在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癫痫等疾病中取得初步临床验证,单次刺激即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闫教授强调,无创神经调控技术与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结合,未来有望实现“电子药物”式的个体化脑功能调控,为多种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宫玉彬教授:

基于自由电子微波辐射的电磁致声成像

电子科技大学的宫玉彬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名为《基于自由电子微波辐射的电磁致声成像》的讲座,重点介绍了一种面向深部器官病变早期诊断的新型多物理场融合成像技术。研究团队基于大功率超短电磁脉冲源,开发出电磁致声成像系统,其原理在于生物组织吸收微波能量后产生瞬态热弹性效应,激发携带组织电磁特信号吸收特征的超声信号(即电磁致声信号)。该技术兼具微波的深部穿透能力与超声的高对比度优势,具有表征微小病灶生理活性的潜力,预期成为与超声成像互补的新一代功能影像手段。

 

基于自由电子微波辐射的深层器官电磁致声影像系统由大功率微波脉冲产生模块、定向辐射和超声波采集模块,以及三维成像系统模块构成。目前团队已成功研制出口腔内窥镜及可穿戴式光声成像原型设备,并在W波段(94 GHz)模拟了颅脑血管非接触式成像,成像分辨率横向达3mm左右,纵向可达mm级,展示了其在深部器官高分辨率结构与功能成像方面的应用潜力。这一技术为肝、肾、脑等深部器官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程强教授:

组织靶向mRNA-LNP递送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转化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程强教授对于《组织靶向mRNA-LNP递送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转化》进行了精彩分享,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mRNA靶向递送技术上的突破。针对脂质纳米颗粒(LNP)固有的肝向富集局限性,团队开发了Selective ORgan Targeting(SORT)平台技术,通过调控LNP表面电荷(如引入阳离子脂质靶向肺,阴离子脂质靶向脾),精准引导mRNA至特定器官(如通过SORT LNP实现肺部疾病基因(CFTR)编辑修复治疗)。该技术机制明确,普适性强,已成为领域重要工具。

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构建了功能更强的Peptide Ionizable Lipid-driven Organ Targeting( PILOT)平台技术。其核心是基于氨基酸的化学多样性和多肽靶向性,开发肽基脂质,通过筛选具有器官靶向能力的特定多肽序列,设计新型脂质载体,从而实现mRNA的精准组织投递。应用验证表明,该靶向递送技术具有普适性,可以显著拓宽mRNA药物的应用场景。程教授表示,在未来也将带领团队开展多项临床试验研究,积极推动mRNA药物的产业化。

 

王奔教授:

医用微型机器人的设计与血管内应用 

深圳大学王奔教授介绍了医用微型机器人的设计与血管内应用。团队针对目前临床介入导管不可及的血管(M3/M4)内病变,提出了一种可回收的球囊导管辅助纳米机器人递送系统:首先将溶栓药物tPA锚定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然后通过导管将其释放至上游血管,在外部磁场引导下驱动颗粒集群抵达远端血栓部位进行靶向溶栓,随后利用球囊临时阻断血流,大幅降低血液流速至2cm/s以下,最终通过磁控将80%以上的纳米颗粒安全回收至导管中。该技术扩展了目前临床手术器械的应用范围,为深部狭小腔道内的精准介入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王教授团队基于此进一步通过离体胎盘血管模型(模拟脑血管结构)及活体动物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并创新性地提出利用磁场使磁性颗粒嵌入血栓,通过磁化血栓与脱壁剥离后磁导航回收,进一步缩短溶栓时间,为快速精准溶栓提供了新的思路。

 

毛矛教授:

定向活性心肌补片微纳3D打印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的毛茅教授带来了关于定向活性心肌补片微纳3D打印技术的相关分享,提出采用高压静电驱动微纳3D打印新技术,构建具有仿生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定向心肌补片。该技术通过微纤维约束引导细胞-水凝胶纳米纤维定向排列,优化出具有纵向连通多孔的微纤维网络支架(InterPore),引导心肌细胞在特定微孔结构中自组装,实现高密度、大面积的定向排列和同步跳动,通过多次种植可实现8×107/ml高密度细胞定向排列与异质组织制造。

 

为了实现定向心肌的体内电刺激,毛教授团队在研究中进一步引入压电材料,利用心脏搏动产生的机械形变转化为原位电刺激,有效增强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功能成熟度。动物实验表明,该压电补片可同步于宿主心跳产生电信号,促进定向心肌功能再生并减缓梗死心肌组织重构。此外,团队开发了定向心肌/微电极的集成策略,实现了定向心肌内多点位电生理信号原位监测,为药物心脏毒性筛选提供了新模型。

 

桂龙教授:

冷冻电子断层成像(Cryo-ET)揭示心脏的高分辨率原位结构

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桂龙教授研究团队成功建立了一套基于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的哺乳动物心脏组织原位高分辨率结构解析新流程。该技术通过高压冷冻技术在10毫秒内快速固定小鼠心脏样本,有效保存其原生超微结构,结合先进的冷冻离子束削薄技术(Cryo-FIB)制备出了突破传统技术厚度的超薄组织切片,观测后将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三维重构。利用此方法,团队首次在近生理状态下清晰解析了小鼠心脏组织的三维原位结构,包括线粒体完整的内外膜系统、嵴的空间排布以及ATP酶等大分子原位构象,还有心肌纤维、肌浆网及核糖体等关键组件,为理解心脏收缩的分子基础提供了全新的结构视角。

 

在未来,桂教授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提升该方法的通量和易操作程度,有望将该方法推进到来源于患者的心脏组织,直接应用于临床心脏标本的比对分析,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结构学基础。

 

宋万通教授:

免疫治疗与高分子材料的交叉研究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宋万通教授从材料学角度出发,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在免疫调控与疾病治疗中的创新应用。在肿瘤术后治疗方面,宋教授团队开发了术后辅助载药凝胶,通过动态化学控制实现零级释放。动物实验表明,植入该载体的肿瘤术后模型不仅局部复发率显著降低,更能激活系统性免疫应答,对远端转移灶和二次肿瘤挑战均产生有效抑制。

 

针对疫苗开发瓶颈,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合成材料的仿病毒纳米颗粒疫苗Viromimetic polymer nanoparticle vaccine(VPNVax),形成具有病毒样空间结构的复合物,该设计显著提升抗原的淋巴靶向性和滞留时间,能够带来更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此外,VPNVax在不同病毒模型中成功诱导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应答,为快速应对突发传染病提供了技术储备。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方向,团队着重关注细胞表面糖受体Siglec,唾液酸大分子与Siglec-E结合,经胞内ITIM途径抑制LPS引起的炎性通路活化,从源头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在试验中对小鼠体内抑制炎性因子风暴具有良好效果。系列研究体现了高分子材料在免疫治疗领域的独特优势,为肿瘤免疫、疫苗开发和炎症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材料学解决方案。

 

鞠振宇教授:

细胞衰老与心肌再生

暨南大学衰老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鞠振宇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细胞衰老与心肌再生相关进展。本系列研究从衰老生物学角度探讨组织再生机制,聚焦端粒依赖性及非依赖性通路。研究发现,端粒缩短不仅通过经典途径引发造血干细胞衰竭,更可间接导致终末分化细胞(如心肌细胞)功能衰退,其机制与PGC1α下调及线粒体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实验表明,靶向提升PGC1α活性或补充NAD+前体(如β-NMN)可显著改善端粒缩短模型的心脏功能并延长生存期。

 

在对于衰老相关因子FoxO3的相关研究中,鞠教授团队意外发现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FoxO3可促进心脏再生能力,其机制涉及Sfrp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FoxO3缺失可导致Sfrp2表达下调,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进而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及损伤心肌的再生修复,这一结果提示长寿相关分子未必通过增强再生能力发挥作用。鞠教授谈到,能量代谢与基因组稳定性在衰老过程中可能会有更深的交集,需要进一步探究相关机制。

 

 

此次论坛由北京大学韩西坤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蓝勋教授、清华大学李海成教授、北京大学刘仁发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杨延莲教授(按姓氏首字母排序)参与主持及讨论。

 

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议题与报告内容,就影像学中电磁脉冲与光学相关技术的区别,mRNA靶向递送深层原理等关键问题展开了多层次、富有建设性的深入探讨。现场交流充分、观点交锋活跃,不仅全面梳理了结构性心脏病跨学科融合的前沿动态与核心挑战,更在思想碰撞中凝聚了新的学术思考,显著拓宽了与会者的理论视野与科研思路,为后续推动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相关方向的科研攻关与临床转化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合作基础。

 

结语

结构性心脏病是当前心脏病诊疗领域极具活力的领域之一,相关前沿探索持续向纵深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显著。本次CHC 2025“结构性心脏病交叉前沿论坛”圆满落幕,为来自医学、工程、化学等学界同仁搭建了一个跨越学科壁垒、激发创新火花的高水平交流平台。展望未来,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资源高效整合,共同助力结构性心脏病诊疗事业迈向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新阶段。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2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