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逢生:逆向介入巧用微导管联合长肩球囊开通三支病变CTO

浏览量:43

 

绝地逢生:逆向介入巧用极细微导管联合长肩球囊开通高难度三支病变CTO

 

术者介绍

本期病例术者

陈应忠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冠脉专业组组长,长期从事冠心病及冠脉介入诊疗工作。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学学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康复心血管分会冠心病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老年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成都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成都医学会冠脉学组成员。

 

病历资料

病史特点:

患者中年男性,病程长,逐渐起病。

 

现病史:

入院10+年前,患者活动后或者饮酒出现胸闷,位于上胸部,持续数分钟至半个小时左右,无出汗,无肩背部不适,服用速效救心丸可缓解,无晕厥黑朦,无咳嗽、咳痰,无反酸、烧心,无腹痛、腹泻,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不适,期间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病程中未规律随访及用药,2+月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入院后完善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平均心率 75次/分;大于2.0秒R-R间期共0次,最长R-R间期1.176秒,房性早搏13次。

 

慢病史:

高血压10+年,最高血压160mmHg,病程中规律随访及用药,控制尚可。2型糖尿病10+年,病程中规律随访及用药。

 

体格检查:

体温:36℃       脉搏:68次/分       呼吸:20次/分       血压:117/82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颈静脉无充盈,肝颈回流征阴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对称,呼吸节律规则,双侧触觉语颤正常,叩音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湿啰音。心脏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尖搏动无弥散,各瓣膜区无震颤,心界不大,心率 68 次/分,心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正常,4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检查及诊断

检验结果: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3. 高血压3级(很高危)

  4. 高脂血症

  5. 颈动脉斑块形成

  6. 2型糖尿病

 

心电图检查:

窦性心律

右束支传导阻滞

侧壁ST-T异常

可能心肌缺血

胸导联低电压

异常心电图

 

实验室检查:

BNP:22.40 pg/ml

肌钙蛋白:28.70 ng/ml

高敏肌钙蛋白:20.40 ng/ml

肌酸激酶:2.64ng/ml

 

抗凝检查无异常

 

血脂:

甘油三酯 4.48 mol/l

总胆固醇 6.84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6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6mol/l

 

空腹血糖:7.79 mol/l

 

造影结果

LM:可见LM-肺动脉瘘;

LAD:中段完全闭塞(CTO);D1 近端60%狭窄;间隔支向LAD远端提供自身侧枝;

LCX:中远段细小迂曲;OM1 99%狭窄;LCX向RCA远端提供侧枝;

RCA:可见圆锥支-肺动脉瘘;RCA近中段完全闭塞(CTO),可见自身侧枝循环。

 

手术策略

  1. 患者反复发作活动性胸闷,造影提示三支病变,优选CABG治疗;若患者不同意CABG治疗,可考虑尝试开通CTO病变;

     

  2. 患者左冠及右冠均存在CTO病变,考虑RCA病变较短,且侧枝循环丰富,可见自身侧枝及LCX侧枝供应,手术难度较左冠小,安全系数高,考虑优先开通RCA闭塞病变;择期治疗LAD及LCX病变。

     

  3. RCA闭塞病变处近端可见残端,及自身桥侧枝,优先考虑直接正向开通;

     

  4. 在微导管辅助下,采用前向导丝升级、平行导丝等技术开通RCA闭塞段,找寻残端可能存在的微孔道。若前向无法开通,可尝试ADR技术或逆向开通。

     

  5. 导丝通过RCA病变后,可应用IVUS检查明确导丝位置、斑块性质、病变长度等,指导支架植入。

 

第一次手术

5月27日

手术过程:

选择6Fr AL0.75指引导管提供稳定支撑,首先尝试正向开通RCA CTO病变。

 

圆锥支送入VersaTurn导丝加强指引导管稳定性,在微导管辅助下,送入SION导丝尝试通过病变未果。

 

前向导丝升级技术,应用XT-A、Gaia2、JUDO3导丝反复尝试,最终XT-A通过RCA闭塞段送至远端。

 

前向造影提示导丝位于RCA真腔内。

 

圆锥支球囊锚定支撑下,先后用1.0*5、1.5*9、2.0*12球囊扩张闭塞病变。

 

行IVUS检查示导丝全程位于真腔内,右冠弥漫性斑块。

 

用2.0*15球囊扩张后,造影示血流TIMI3级。

 

再次行IVUS检查,近端预扩张不充分,球囊再次扩张近中端病变。

 

于RCA近中段植入3.5*33支架1枚。

 

依次用3.5*12、4.0*12 球囊后扩张支架

 

手术结果:

术后造影示RCA血流TIMI3级,支架膨胀良好,未见夹层血肿。

 

择期造影结果

LM:可见LM-肺动脉瘘;

LAD:中段完全闭塞(CTO);D1 近端60-70%狭窄;间隔支向LAD远端提供自身侧枝;

LCX:中远段细小迂曲;OM1 90%狭窄;LCX向RCA远端提供侧枝;

RCA:可见圆锥支-肺动脉瘘;RCA近中段支架通畅。RCA远端疑似侧枝供应间隔支(显影时间较短)。

 

手术策略

  1. LAD闭塞段病变较短,自身桥侧枝可作为指引,可优先尝试正向开通LAD闭塞病变,可将IVUS导管送至D1作为正向指引,寻找闭塞段入口,判断导丝走行。

     

  2. 正向应用微导管辅助、正向导丝升级尝试开通闭塞段。

     

  3. RCA远端丰富的侧枝供应间隔支,若无法正向开通,可尝试逆行开通。

     

  4. 同时处理OM支重度狭窄病变。

 

第二次手术

7月7日

手术过程:

指引导管6Fr  EBU3.5送至左冠口,工作导丝送至D1,在微导管辅助下用XT-A、Gaia2、Pilot200、Gaia3导丝反复尝试,未能通过闭塞段。

 

沿工作导丝送入IVUS导管至D1,作为正向指引,提示LAD开口处导丝位于真腔内。

 

前向导丝升级,使用Gaia2、Gaia3、CP12导丝反复尝试未能通过病变,导丝远端与自身侧枝显影不重叠,考虑导丝在LAD远端未走行于真腔内。

 

正向无法开通,6Fr  SAL1.0指引导管于RCA行对侧造影可见RCA远端经间隔支向LAD提供侧枝循环,考虑启动逆向开通。

考虑逆向侧枝路径成角大、迂曲,选择一般微导管可能无法通过病变,遂选择目前市面外径最小的HighTrack1.5Fr 150cm微导管进行尝试。

 

通过高选择性造影(Tip-injection)确认远端侧枝循环。

 

推送HighTrack微导管至LAD闭塞远端,经微导管Tip-Injection示微导管位于逆向真腔内。

 

逆向工作导丝顺利到达病变远端,但是无法通过病变。此时启动导丝升级,更换导丝时可见HighTrack微导管全身显影,对于逆向开通病变中判断微导管的位置起到增加安全性的作用。

 

逆向导丝升级,尝试使用XT-A、Gaia2、Gaia3逆行通过闭塞段。

 

逆向导丝通过LAD闭塞段进入LAD近端,HighTrack微导管此时无法进一步跟进,遂送入IVUS导管送至D1,明确逆行导丝位于LAD近端真腔内。

 

逆行导丝顺利进入正向指引导管内。

 

TIP-IN技术,逆向导丝进入前向微导管内,沿逆向导丝送入前向微导管并通过闭塞段进入远段真腔后,经该微导管送入工作导丝,建立前向通路。

 

沿前向微导管送入工作导丝,调整至LAD远端,造影示位于真腔内,撤出右侧逆行系统。

 

尝试使用1.0*5mm普通预扩球囊未能通过病变,遂使用狭窄通过性优势比较明显的1.25*10mm SC Aeronava长肩球囊,顺利通过病变扩张后,再次送入1.5*12mm、2.0mm*12的球囊进行预扩张。

 

LAD送入IVUS示导丝全程位于真腔内,病变处多发纤维钙化斑块,测量病变处直径和长度指导支架型号选择。

 

LAD支架需跨过D1,且D1开口存在狭窄,容易受压闭塞,因此扩张D1,使用Ryujin Plus 2.0*20mm处理对角支病变。

 

于LAD近中段植入支架1枚 3.0*30mm。

 

支架术后IVUS

支架膨胀贴壁良好

 

扩张LAD中远段后,造影示中段可见心肌桥。

 

2.0*25mm药物球囊扩张LAD中远段。

 

处理OM病变,2.0*30mm药物球囊扩张,完成手术。

 

病例小结和亮点

  1. 该患者为三支病变,其中LAD及RCA为CTO病变,LCX为重度狭窄,冠脉病变重,手术难度及风险大。通过对患者的两次手术,分别采用不同策略开通了RCA及LAD慢性闭塞病变,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极大改善。

     

  2. 处理CTO病变中应考虑正逆向结合的方式,合理运用IVUS等影像学手段辅助开通CTO病变,可极大提高成功率及安全性。

     

  3. 逆向开通CTO病变中,逆行侧枝的选择尤为重要。

     

  4. 在极度迂曲的逆向侧枝中,选择外径小、迂曲通过性好的微导管可大大提高逆向开通的成功率。

     

  5. 前降支病变钙化严重时,小球囊可能无法通过病变,此时选择能够匍匐前进的长肩球囊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