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 2025丨王建安院士:中国心血管病十大研究进展2024年度(临床与流行病学领域)

浏览量:4720

2025年9月26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心脏大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针对“中国心血管病十大研究进展2024年度(临床与流行病学领域)”进行了报告。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阅。 

 

王建安院士

 

 

 

 

1.Lancet:李静教授团队发现对于心血管高风险患者,收缩压降至<120mmHg能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题目:对于伴有或不伴有糖尿病或脑卒中史的高心血管风险患者,将收缩压降至低于120 mmHg与低于140 mmHg的比较:一项开放标签、盲终点、随机试验

第一作者:刘佳敏、李艳、葛金卓、严小芳

通讯作者:李静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发表期刊:Lancet.2024

 

该研究共入组16 329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配至收缩压控制目标<120mmHg(强化控制组)或<140 mmHg(标准控制组)。作为目前评估强化降压对心血管高危人群主要血管事件影响规模最大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结果显示,在高心血管风险患者中,将收缩压严格控制至<120mmHg相较于<140mmHg的标准控制,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且安全性良好。

 

意义:该研究是评估心血管高风险人群的收缩压降至<120mmHg对主要血管事件影响的最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

 

 

2.Lancet:陈绍良教授团队发现,血管内超声引导的PCI可显著降低1年靶血管失败风险,且安全性良好

研究题目:血管内超声引导与血管造影引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IVUS-ACS):一项两阶段、多中心、随机试验

第一作者:李小波、葛震、阚静、Anjum Muhammed

通讯作者:陈绍良、Gregg W Stone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市第一医院、旁遮普心脏病学院、纽约泽娜和迈克尔·A·韦纳心血管研究所

发表期刊:Lancet.2024

 

研究共纳入3505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配至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组或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组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显示,无论患者为急性或慢性冠脉综合征(ACS),IVUS引导的PCI均能显著改善临床结局。该结果的关键在于介入过程中需达到预设的“最佳支架植入标准”。

 

意义:该研究首次在“纯”急性冠脉综合征人群中证实,与常规造影引导相比,IVUS引导的PCI能够显著降低1年靶血管失败风险,且安全性良好,从而为临床实践中更广泛地应用IVUS技术、追求更优手术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依据。

 

 

3.Lancet:陶凌教授团队发现,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仍是原发冠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案

研究题目: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联合补救性支架置入与计划性支架置入治疗原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比较(REC-CAGEFREEⅠ研究):一项开放标签、随机、非劣效性试验

第一作者:高超、何兴强、欧阳繁、张志辉

通讯作者:陶凌、Patrick W Serruys

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爱尔兰高威大学

发表期刊:Lancet.2024

 

研究在国内43个中心纳入了2272例原发、非复杂冠脉病变患者,在病变预处理成功后1∶1随机分为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组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组。主要研究终点为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的术后2年器械相关的复合终点(DoCE)。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新发的非复杂冠心病患者,无论血管直径大小,紫杉醇涂层球囊并不优于药物洗脱支架,因此仍推荐支架植入作为首选治疗方式,尤其是在非小血管病变患者中。

 

意义:该研究是首个针对“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补救性支架置入”与“计划性支架置入”两种策略进行比较的大规模、以临床终点为效能指标的随机对照试验。

 

 

4.BMJ:赵强教授团队发现,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显著改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五年临床结局

研究题目: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随机DACAB试验的5年随访

第一作者:朱云鹏、张嵬

通讯作者:赵强、Mario Gaudino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

发表期刊:BMJ 2024

 

该研究共纳入国内6家中心接受CABG的500例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三组,CABG术后分别接受为期1年的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单药、阿司匹林单药的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结果显示,CABG术后,采用为期一年的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优于任何单药治疗。不仅能在短期内保持桥血管通畅,更能为患者带来长达5年的心血管获益,显著降低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

 

意义:该研究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尚不明确,此研究对于指导CABG术后的长期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能会改变临床实践。

 

 

5.Lancet:陈绍良教授团队证实,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早期替格瑞洛单药治疗可改善预后

研究题目: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第1至12个月,替格瑞洛单药治疗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比较(ULTIMATE-DAPT):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临床试验

第一作者:葛震、阚静、高晓飞

通讯作者:陈绍良、Gregg W Stone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市第一医院、纽约泽娜和迈克尔·A·韦纳心血管研究所

发表期刊:Lancet 2024

 

该研究基于IVUS-ACS研究,将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并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个月后未发生严重缺血事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配至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或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接受当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且在术后1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1~12个月内采用替格瑞洛单药治疗具有良好安全性,并能显著降低大出血及小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该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意义:该研究是首项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接受1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且未发生不良事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比较1个月后仅采用强效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6.BMJ:郑昕教授团队指出,应用临床辅助决策系统(CDSS)可提升高血压循证治疗率

研究题目:基于指南的辅助决策系统改善中国基层高血压治疗的探索与实践:一项实用性整群随机对照试验

第一作者:宋佳丽、王秀玲、王斌

通讯作者:郑昕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发表期刊:BMJ 2024

 

该研究在中国三个地区的94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共纳入12 137名高血压患者。基层医疗机构被1:1随机分配至干预组(46家)和对照组(48家)。研究结果发现,临床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血压循证治疗率,同时使收缩压平均降低1.6mmHg。

 

意义:该研究为加强中国及其他资源有限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CDSS有望成为一种以低成本、高效率、易推广、可持续的方式提升高血压循证管理可及性与公平性的智慧化手段。

 

 

7.Circulation:程翔教授团队发现,秋水仙碱联合标准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斑块稳定性

研究题目:秋水仙碱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的COLOCT随机临床试验

第一作者:余淼、杨勇、董思来、赵晨

通讯作者:程翔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发表期刊:Circulation 2024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共纳入128例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到富含脂质斑块(脂质池弧>90°)的ACS患者,将其1∶1随机分为秋水仙碱组(0.5 mg,每日1次)或安慰剂组,旨在评价秋水仙碱治疗对12个月随访时冠脉斑块特点及血清炎症标志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秋水仙碱联合标准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斑块稳定性。

 

意义:该研究结果首次通过腔内影像学工具证实秋水仙碱可以显著增加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厚度,为秋水仙碱降低复发性心血管事件提供影像学机制,丰富ACS的治疗策略,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被评为2024 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

 

 

8.JACC:武阳丰教授团队发现,富钾盐代替食盐可安全降低高血压风险

研究题目:代盐对血压正常成年人高血压和低血压发生风险的影响

第一作者:张向辉、袁亦方

通讯作者:武阳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石河子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

发表期刊:JACC 2024

 

研究共纳入611例基线时血压正常的参与者,平均年龄为71.4岁,平均血压为121.9/74.4 mm Hg,74.3%为男性,其中298名使用常规盐,313名使用代盐。主要结局是新发高血压次要结局是随访期间低血压发作(安全性)。该研究发现,与普通食盐组相比,代盐组高血压发病率降低了约40%,且未增加低血压风险。富钾代盐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降低高血压风险的策略,可作为全人群减盐策略,助力中国高血压的防控。

 

意义:该研究评估了代盐对血压正常老年人群的影响,将富钾代盐的获益和风险证据延伸到血压正常人群中。

 

 

9.Nature Medicine:张海锋教授团队发现,芪苈强心胶囊可作为现有心力衰竭治疗的补充疗法,改善HFrEF患者的临床结果

研究题目:芪苈强心胶囊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第一作者:郑旭辉、姚文明、周艳丽

通讯作者:张海锋、Anthony Rosenzweig、贾振华、李新立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发表期刊:Nature Medicine 2024

 

该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在国内133家中心纳入3110例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NT-proBNP>450 pg/mL且左室射血分数<40%。研究旨在评估中药芪苈强心胶囊在HFrEF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芪苈强心胶囊可作为现有心力衰竭治疗的补充疗法,改善HFrEF患者的临床结果。填补了传统中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循证医学空白,为HFrEF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意义:该研究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证实了中药芪苈在强化心脏治疗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

 

 

10.Nature Medicine:李俊桦教授团队揭示肠道菌群、年龄和代谢与长期心血管疾病风险相互作用

研究题目:与年龄和代谢相关的不同肠道微生物特征调节心血管疾病风险

第一作者:王天歌、徐敏、陆洁莉

通讯作者:李俊桦、钟焕姿、毕宇芳、王卫庆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期刊:Nature Medicine 2024

 

该研究:1)揭示了与年龄和代谢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为理解肠道菌群、年龄和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见解;2开发了肠道微生物年龄指标,为评估年龄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提供了新方法;3发现微生物年龄在调节代谢不健康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为开发针对健康老龄化的干预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意义:该研究纳入中国和荷兰的2个大型前瞻性队列,以及4个国家的4个外部队列,构建了5个代谢性多病群,揭示了肠道菌群、年龄和代谢与长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互作用。

 

 

 

2024年度中国心血管病临床与流行病学领域的十大研究进展,涵盖从血压管理、介入治疗策略优化到基层医疗赋能及新兴生物标志物探索等多个关键维度,既体现了中国学者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创新突破,也彰显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循证医学实践导向。这些成果不仅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高质量证据支持,更在疾病预防、治疗模式创新及公共卫生策略优化等方面,为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推动“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随着更多本土研究的深入与转化,中国心血管病学界有望在全球学术舞台上持续贡献“中国智慧”,最终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25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