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5丨心脏瓣膜网络 VS 瓣膜中心建设:从欧洲指南新理念到本土化实践

浏览量:14

 

 

当前,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领域正处于技术飞速发展与指南持续更新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瓣膜病的疾病谱也在发生显著变化,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

 

ESC 2025大会上,《2025 ESC/EACTS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正式发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就2025年ESC/EACTS瓣膜病管理指南中提出的“心脏瓣膜网络”概念与中国瓣膜中心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度解读。周教授从中外差异、临床实践、技术难点等多个维度,分享了其专业见解与中山医院的经验。

中外瓣膜中心建设:共识与差异并存

指南强调“心脏瓣膜网络”建设理念,旨在通过优化转诊路径,确保患者,特别是病情复杂的患者,能够被及时转诊至经验丰富的高手术量中心接受治疗,从而提升治疗质量与效果。周达新教授指出,该理念与中国瓣膜中心建设的目标高度一致,即通过头部医院带动区域医疗单位,形成网络化、体系化的诊疗联盟。不同的是,中国幅员辽阔,医疗资源与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因此瓣膜中心建设更注重分层、协同与转诊体系的建立。周达新教授强调,瓣膜病的诊疗尤其是手术,高度依赖多学科团队(MDT),包括介入医生、外科医生、影像学专家、重症监护及护理团队等,体系化建设是提升整体诊疗水平的关键。

复杂手术集中化: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国际共识

指南明确建议将复杂、高难度的瓣膜手术或介入治疗集中在高手术量的专家中心进行。周达新教授表示,这一观点与中国瓣膜中心认证体系高度契合。国家级中心承担复杂病例救治、技术攻关、指南制定等任务,具备高水平团队和完备应急体系,能有效处理术中并发症、提升患者生存率。地市级医院则更侧重于疾病筛查、规范化诊疗、术后随访及康复,并将疑难病例及时上转。这种分级诊疗模式不仅优化资源分配,也提高了整体医疗效率与质量。

二、三尖瓣介入治疗:突破技术瓶颈,引领器械创新

随着人口老龄化,二、三尖瓣反流已成为主要瓣膜疾病类型。新指南提升了介入治疗(如TEER)的推荐等级。周达新教授指出,二、三尖瓣解剖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是当前介入治疗的主要难点。

 

在技术创新方面,周达新教授介绍了中山医院团队在葛均波院士带领下早在2012年就开展了相关介入探索,并牵头制定多项专家共识。团队研发了全球首款经心尖二尖瓣夹合系统ValveClamp已成功上市并广泛应用,其操作更简便、夹合更稳定,显著降低了手术门槛和费用,同时推动技术国产化与普及化。针对三尖瓣的K-Clip瓣环成形装置及LuX-Valve置换系统,也已完成临床试验,其设计理念及临床效果均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逐步走向临床应用。周达新教授表示,通过中国结构周、东方会等学术会议,持续推广技术培训,带动全国整体水平的提升。随着国产器械不断成熟,更多基层患者也能在家门口以更低成本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的治疗。

TAVI用于主动脉瓣反流:从探索到规范

指南首次为TAVI治疗高风险单纯性主动脉瓣反流(AR)赋予IIb类推荐。周达新教授指出,中国是AR大国,尤其在高龄人群中其发病率显著高于西方。这类患者往往合并较多,外科手术风险高,TAVI成为了重要的替代选择。但周教授同时强调,TAVI用于AR目前仍有挑战,主要痛点在于缺乏专用瓣膜。现有器械多基于主动脉瓣狭窄病变设计,对于瓣环过大、锚定不足的患者效果有限。2023年,周达新教授团队牵头发布《经导管主动脉瓣反流介入治疗专家共识》,明确患者筛选标准、操作规范与禁忌证,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实践证明,对解剖结构合适的患者,经股动脉TAVI治疗AR操作简便、瓣膜性能良好,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策略。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