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聚焦TEER技术创新,共探瓣膜治疗新未来

金秋送爽,群贤汇聚。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二尖瓣介入专题论坛成功召开。本次论坛聚焦二尖瓣介入治疗的前沿技术、复杂病例策略与影像评估进展,围绕TEER手术难点、器械创新与重症患者管理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特邀国内该领域多位资深专家,通过专题报告与实战病例解析相结合的形式,系统探讨TEER治疗策略、影像精准评估、国产器械创新及复杂高危病例处理等核心内容,为与会专家搭建起一个高层次、实用性强的学术对话平台,为推动二尖瓣介入治疗的规范化与个体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临床诊疗能力全面提升。
上半场
TEER技术精进与复杂策略探索

论坛上半场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克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曾杰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韬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娟教授共同主持。本环节围绕TEER治疗中交界区病变、复杂解剖等难点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多个典型病例呈现了前沿技术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创新应用与实践经验。
徐凯:交界区二尖瓣反流的TEER治疗策略

中国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在报告中首先指出,交界区病变是TEER手术中的难点,其解剖结构复杂、操作挑战大,尤其需注意前外侧交界与后内侧交界的差异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病变,他系统阐述了其处理策略:对于交界区小隆起病变,可植入一枚短夹以封闭该区域;若为累及范围较广的严重脱垂,则应先处理病变最重处,再根据残余分流情况决定是否植入第二枚夹子;若后叶较短,可采用“拉链(zipping)”策略,即先在交界区植入短夹,再于中央区植入第二枚夹子以稳定瓣叶活动;而对于活动度大的巨大连枷样交界区病变,可先将交界区与单侧瓣叶进行缘对缘钳夹,形成整体结构后,再在靠近中央侧植入第二枚夹子。随后,徐凯教授进一步通过两例典型病例分享了其临床经验。在总结中,他强调了超声技术在术前规划与术中操作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个体化治疗策略对提升TEER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姜正明:复杂二尖瓣病例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姜正明教授分享了一例复杂二尖瓣病变病例。患者诊断为二尖瓣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合并房颤。术前经胸超声及食道超声评估显示为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3区交界区典型脱垂,属3A型,相邻前后叶长度充足。手术采用精准房间隔穿刺,穿刺高度约4.5cm。术中通过多角度调整并确认方向后,成功捕获瓣叶,将夹子夹持至后叶根部。夹合后仅残留少量中心性反流,肺静脉逆向血流消失,手术效果理想。姜正明教授总结指出,处理交界区病变的关键在于术前细致评估和准确分型,需特别关注周围结构尤其是前后叶的解剖关系。术中应在心房内调整好夹子方向后再进入左室,并全程注意避免腱索缠绕,以确保手术安全与成功。
科雨彤:从影像到判断——如何精准量化二尖瓣反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科雨彤教授结合临床实践,系统阐述了精确量化二尖瓣反流(MR)的方法与要点。她指出,准确评估MR需全面考量其病因、发生机制、严重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后果,建立整合多参数的综合评估体系,并充分认识不同检测方法的优势与局限。在处理复杂病变、功能性反流及术后评估等挑战性场景时,超声技术面临诸多限制。她提出,当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图像质量不佳、MR程度难以准确判断或与临床表现不符时,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或心脏磁共振(CMR)成像可提供重要补充信息,为精准诊断提供关键依据。科雨彤教授总结认为,MR的定量评估具有高度复杂性,临床医师需要建立系统、整合的评估思路,综合运用多种影像学手段,方能实现精准量化与个体化治疗。
刘长福&王晶:高龄患者重度二尖瓣返流的解决方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晶教授通过一例典型病例,深入探讨了高龄患者重度二尖瓣反流(MR)的治疗策略与临床挑战。术前超声评估显示该患者为重度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病变复杂,兼具前叶脱垂、腱索断裂、栓系和连枷等多重特征。术中策略方面,植入第一枚夹子后,发现残余反流主要来源于内侧。在综合评估反流程度及跨瓣压差后,于内侧追加第二枚夹子,最终实现仅余少量反流,组织桥稳定。术后随访证实MR降至轻度水平。她总结指出,对于高龄合并心衰的患者,解除重度二尖瓣反流对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在外科高危人群中,微创钳夹技术更具推广价值。针对脱垂面积大、连枷活动度显著的病变,可采取分步策略:先植入一枚夹子稳定瓣叶,再植入第二枚以彻底解除脱垂。需要注意的是,栓系现象会增加后叶夹持难度,术中需确保充分夹持后叶以保证治疗效果。
俞飞成:复杂二尖瓣病例分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俞飞成教授分享了一例超声影像受气体干扰的C1交界区二尖瓣反流TEER治疗病例。患者术前评估显示气体干扰严重,超声图像质量显著受限,提示后叶P区脱垂伴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以退行性病变为主。手术策略选用短窄型夹子,计划充分靠近交界区,实施前叶与交界区/后叶复合体夹持方案。术中房间隔穿刺顺利,于瓣上确认夹子轨迹及轴向后完全关闭夹子,自一区主腱索外侧跨瓣进入外交界区,随后在瓣下重新打开夹子并调整定位方向。确认前叶及交界/后叶组织进入夹臂后,下放抓持臂,将夹子关闭至60度进行验证,此时发现因夹子位置未充分接近交界区,外交界仍存在明显残余脱垂与反流,遂决定松开夹子重新定位。再次打开夹子并确认其充分靠近交界区,细致评估脱垂瓣叶是否在夹臂内充分展开,完成抓持臂下放后,确认瓣叶受压稳定,最终释放夹子。术后显示夹子固定稳固,组织桥完整,反流降至微量水平,疗效满意。患者出院前复查结果维持微量反流。
下半场
器械创新突破与重症管理进阶

论坛下半场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天刚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姜小飞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汪宇鹏教授共同主持。该环节重点探讨了国产器械研发进展、危重患者超声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瓣膜病变等前沿议题,展现了二尖瓣介入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发展方向。
宋光远:中国自研二尖瓣新器械现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系统回顾了我国二尖瓣介入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他指出,尽管国外在二尖瓣TEER手术器械研发方面起步较早,但我国近年来实现了快速追赶,多个国产器械相继获批上市。当前,我国二尖瓣介入治疗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临床对复杂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的诊疗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对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的综合管理策略与患者筛选也日益成为研究重点。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二尖瓣介入治疗的适应人群预计将进一步扩大,国产器械的持续创新有望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突破提供关键支撑。宋光远教授特别强调,器械设计的优化与严谨的临床研究至关重要。他呼吁保持开放探索的学术态度,建立以实际疗效为核心的审评机制,以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展望未来,他认为需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深入验证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依据。
韩克:短瓣叶高难度二尖瓣解剖行TEER术式一例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克教授报告了一例复杂二尖瓣病变的TEER手术病例。该患者诊断为房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合并P1-C1区腱索断裂的混合性病变。术前经食道超声等影像学评估显示患者病变复杂,存在左房显著扩大、瓣环明显扩张、脱垂范围广泛且累及前叶与后叶外交界区等多重挑战。手术团队将P1-C1区主要反流点确定为术中核心钳夹目标。术中房间隔穿刺高度定为4.3cm。在首枚夹子释放后,发现夹子摆动幅度较大,且外侧存在明显反流。团队随即调整策略,依次在其内侧植入第二枚夹子以增强稳定性,并在外侧残余脱垂区域植入第三枚夹子,有效减小脱垂幅度、改善反流。最终通过三枚夹子的精准植入,患者二尖瓣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反流明显减轻。韩克教授在总结中强调,完善的手术策略与术中根据实时情况灵活调整的决策能力,是处理此类复杂二尖瓣病变、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段福建: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超声评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段福建教授系统介绍了重症二尖瓣反流(MR)患者术前超声系统评估的规范流程与临床价值。他提出,危重MR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评估思路涵盖四个关键维度:
-
MR病因与Carpentier功能分型;
-
MR严重程度量化评估;
-
二尖瓣装置解剖特征分析;
-
心功能及合并症综合评价。
通过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继发二尖瓣反流的复杂病例,段福建教授生动演示了超声评估在制定重症MR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中的核心作用。他强调,重症MR的评估不仅需明确病理生理机制,还应包含对疾病转归的预测与治疗策略的制定,各环节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他进一步指出,随着超声技术的持续进步,尤其是床旁超声的广泛应用,诊疗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他总结认为,团队协作、技术革新与个体化治疗是提升重症二尖瓣反流患者管理质量的关键要素。
马连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乳头肌断裂导致二尖瓣脱垂TEER手术一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连越教授分享了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乳头肌断裂致二尖瓣脱垂的复杂病例。患者术前超声评估提示P2区脱垂伴腱索断裂,合并部分乳头肌断裂,引发二尖瓣大量反流,同时存在感染、肾功能不全与肺动脉高压等合并症。待感染控制后,团队决定行TEER手术治疗,计划植入两枚夹子。术中采取高位房间隔穿刺以规避腱索缠绕,第一枚夹子释放顺利,但在处理第二枚夹子时遭遇乳头肌缠绕。经多次调整操作策略并持续尝试,最终成功完成第二枚夹子释放。术后显示反流显著减少,组织桥稳定,残留少至中量反流,手术达成预期目标。马连越教授总结指出,处理此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结构性瓣膜损害的复杂病例,需充分预估术中挑战,保持操作耐心,并根据实时情况灵活调整技术策略,才能为危重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效果。
方臻飞:房性二尖瓣反流:从病理生理学到精准治疗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方臻飞教授就房性二尖瓣反流(AsMR)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标准及分型治疗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最新指南明确定义AsMR为心房扩大及瓣环扩张所致的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常见于房颤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在Carpentier分型中,Type I为瓣环扩张型,Type III则以后瓣叶牵拉受限为主要特征,其中Type IIIB型的临床处理尤为复杂。目前,外科手术在AsMR治疗中仍为Ⅱa类推荐,而TEER术对于解剖结构合适的患者为Ⅱb类推荐。方教授特别强调,经导管消融治疗有助于降低MR的手术需求与复发风险,Type I型且右心功能保留的患者经TEER治疗后往往获益显著。方臻飞教授总结认为,AsMR的治疗顺序与术式选择仍是当前临床实践中的难点,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以进一步优化该疾病的治疗策略与患者管理路径。
结语
本次论坛学术氛围浓厚,讨论深入务实。与会专家围绕TEER技术的策略选择、术中难点、影像评估及器械创新等关键议题,结合丰富临床实例进行了系统剖析与经验分享,促进了不同中心之间治疗理念与实操经验的深度交融。通过本次高水平交流,与会者就二尖瓣介入治疗的规范化路径、个体化决策及技术发展方向形成了重要共识。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推动TEER技术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与普及发展,为提升复杂二尖瓣病变的诊疗水平注入持续动力,最终造福更广泛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