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JACC ASIA @ GW-ICC:直面机遇与挑战,共寻亚洲房颤最优解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作为大会重要学术环节之一,JACC:Asia@GW-ICC联合论坛专场,以 “亚洲数据、全球视野”为内核,开启了一场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交流对话。JACC:Asia 编委团队与全球知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聚焦房颤在亚洲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机制研究、治疗策略等内容展开深度探讨。

超强阵容
汇聚中外"心"智慧
论坛特邀JACC:Asia主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JACC:Asia执行主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UCLA Health Kalyanam Shivkumar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Gregory Y. H. Lip教授共同主持。同时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海雷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文根教授担任讲者嘉宾,共同围绕房颤机制新发现、脉冲场消融等创新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在研RCT概念的应用前景等核心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房颤新视界
从挑战剖析到方案探索,攻坚疾病管理
Gregory Y. H. Lip:全球和亚洲房颤面临的挑战

Gregory Y. H. Lip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房颤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健康挑战,对各国医疗体系造成沉重负担。卒中危险因素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有所不同,性别是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显示女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较男性高出20%至40%,且卒中更为严重。然而,现实中口服抗凝药的使用仍不足,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房颤管理不仅限于抗凝治疗,即便采用现代预防疗法,房颤相关卒中后的复发风险依然较高,因此需要一种全面、系统的管理方式。
在此背景下,“ABC路径”综合管理应时而生。一项涵盖36万名患者的最新荟萃分析显示,依从“ABC路径”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卒中及大出血等不良事件风险,并减少再住院率,改善总体预后;应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ABC路径理念,优化SOS评估与治疗流程,落实CARE综合护理模式,以实现房颤患者管理的系统化与精准化。
"But it’s ‘Easy as ABC’, or it’s an‘SOS’ or we ‘Handle with CARE’."
王建安:亚洲房颤进展——迟做总比不做好

王建安教授介绍,AATAC、CASTLE等研究证实,心律控制相比心率控制更具临床优势,能显著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率,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与进展,并减少卒中及无症状脑损伤的长期风险。这些研究结果也提示,导管消融正成为房颤心律控制的一线治疗策略。
基于中国台湾健康保险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无论患者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心律控制在预防卒中方面均优于心率控制。来自韩国和日本的研究均显示,从房颤诊断到消融的时间越短,患者的预后越佳;而中国台湾的队列研究亦证实,早期节律控制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风险,其中在确诊3个月内进行早期干预的患者获益最为明显。综合护理与恰当的抗凝管理是房颤治疗成功的关键。展望未来,亚洲地区房颤防治将在“更早、更智能、更全面”的理念推动下进入新阶段。
"早点进行节律控制、预防血栓,总比不做好。"
Kalyanam Shivkumar:心房颤动机制——最新科学进展

机制探索层面,Kalyanam Shivkumar教授在报告中探讨了房颤的基础病理与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他表示,尽管房颤是全球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但其确切的发生与维持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而导管消融治疗的获益机制同样存在诸多未解之处。
传统治疗多聚焦于电生理机制和触发灶控制,而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发生、维持及复发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尤其是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复杂相互作用,对心房电活动稳定性影响显著,为房颤的神经调控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房颤管理应更加注重机制研究、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结合电生理与神经科学的多学科交叉,将有望显著提升房颤治疗的疗效与长期预后。
"近年来,房颤导管消融的应用不断增加,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患者群体的高度异质性以及消融后复发率较高的问题,仍是全球心律学领域亟待解决的挑战。"
马长生:心房颤动在研RCT概览

马长生教授系统梳理了全球进行中或即将启动的房颤随机对照研究。加拿大正在开展一项房颤消融术后抗血栓策略研究,旨在评估利伐沙班是否在减少卒中、全身性栓塞及亚临床卒中方面优于阿司匹林。美国REACT-AF研究利用智能手表监测房颤负荷,以此指导个体化抗凝策略,标志着数字技术在房颤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德国CABA-HFPEF研究则关注导管消融是否能降低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房颤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
中国也将于今年启动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其中一项将评估房颤导管消融成功后停用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另一项DIAMOND-AF研究,则计划比较成功消融后在智能手表监测下停用抗凝治疗与持续抗凝治疗的非劣效性,并探讨停用抗凝在减少重大出血及临床相关非重大出血事件方面的潜在优势。
"这些研究共同构成了全球房颤治疗领域的前沿图景,预示着未来房颤管理将更加依托循证医学证据,向着更智能、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刘海雷:亚洲房颤筛查——平衡成本与效益以实现最佳结果

刘海雷教授表示,未确诊的房颤并不意味着低风险,这类隐匿性房颤患者约占房颤相关卒中事件的25%,因此,早期发现与干预至关重要。随后,他介绍了多种房颤筛查工具,例如便携式心房颤动检测仪、心电图记录仪及可穿戴监测设备,同时展示了系统的房颤筛查流程。在制定筛查方案时,应综合考虑益处、潜在危害与成本三大关键因素。通过科学选择筛查人群、检测工具及筛查频率,以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佳平衡。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房颤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显著提升房颤识别的效率与准确性,为实现早诊早治、降低卒中风险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未来亚洲房颤筛查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且可持续的策略体系,实现效益最大化与资源最优化,从而改善整体人群心血管健康结局。
"不同国家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医疗资源、人口特征及疾病负担,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个性化筛查策略。"
朱文根:脉冲场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朱文根教授重点解读了一项于2024年11月发表在 JACC Asia上的荟萃分析研究,该研究系统评估了PFA在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与传统热能消融进行了比较,该荟萃分析共纳入61项研究,结果显示,在单组分析中,PFA在房颤治疗中表现出稳定且优异的疗效与安全性;与传统热消融相比,PFA具有手术时间更短、首次肺静脉隔离率更高、复发率更低等优势。同时,PFA可显著减少食管及膈神经损伤风险,仅轻微增加心脏穿孔发生率,整体安全性良好。
此外,InsightPFA试验作为中国首个比较纳秒脉冲场与压力感应射频消融的随机对照研究,正在全国13家医疗中心同步开展,旨在系统评估两种能量源在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控制方面的差异。
"近年来,PFA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热能消融技术,因其选择性心肌消融机制与较高的安全性,正成为房颤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方式变化,房颤已成为亚洲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重要挑战。JACC:Asia作为美国心脏病学会旗下专注亚洲区域的权威期刊,持续推动本地区心血管研究的国际化与标准化进程。本次JACC ASIA @ GW-ICC联合论坛,通过议题设置的前瞻性与实践性、讲者阵容的国际性、学术交流的深入性,为亚洲房颤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高水平平台。论坛不仅直面挑战,更展现机遇,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区域协作与技术创新的交融协同中,为亚洲房颤防控策略的优化及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为全球房颤防控贡献了亚洲智慧。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