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蒋峻教授:详析高危左主干PCI,主动血流动力学支持护航手术安全

浏览量:3129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左主干论坛”专场成功举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蒋峻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何时需要血流动力学支持”的专题报告。他指出,左主干(LM)病变因其供应心肌面积巨大,介入治疗(PCI)风险高,一旦发生并发症易导致血流动力学崩溃。因此,精准识别需要支持的高危患者并主动采取血流动力学支持(HMS)策略,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

 

 

蒋峻教授: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何时需要血流动力学支持

蒋峻教授首先强调了左主干PCI的高风险性。他回顾了自1978年Gruentzig实施的早期左主干球囊扩张病例(患者4个月后猝死),到EXCEL等现代研究均显示,左主干PCI的围术期主要不良事件率(死亡、卒中或心梗)仍不容忽视,介入组可达5%左右,这凸显了血流动力学支持的必要性。

 

蒋教授系统归纳了需要血流动力学支持的几类高危情况。首先是临床特征不佳的患者,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35%、存在电不稳定、心源性休克或活动性心衰的患者,他们对缺血的耐受性极差。其次是合并严重疾病的患者,特别是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反流或严重COPD。最后,从冠脉解剖角度看,左主干病变合并严重右冠病变,尤其是右冠CTO时,由于缺乏对侧血流代偿,PCI风险极高,必须考虑预先支持。

 

随后,他梳理了目前可用的血流动力学支持装置。除了经典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Impella可提供每分钟3.5升的流量支持。此外,经房间隔穿刺的左心房-股动脉转流装置也已在国内上市。VA-ECMO在新冠疫情后应用日益广泛,能提供高达每分钟3-7升的流量并解决氧合问题,但其缺点是会显著增加左室后负荷。蒋教授还展望了软叶轮技术(如Impella ECP和苏州新勤的Nucleus),其9F的鞘管尺寸极大降低了外周血管并发症风险,且电机体外复用可降低成本。

 

对于左心功能极差的患者,单用VA-ECMO可能导致左心过载,此时常需联合IABP或Impella以实现“卸载”(unloading)。蒋教授提出了一套决策流程:术前应评估患者临床情况并进行股动脉CTA或超声。若股动脉直径大于5毫米且无严重迂曲,可优先选择Impella(如条件允许)或ECMO联合IABP;若血管条件差(小于5毫米或严重狭窄),则评估腋动脉等其他入路,或退而求其次仅使用IABP。

 

蒋教授通过三个复杂病例生动展示了支持策略的实战应用。一例高龄合并COPD的女性,因严重钙化左主干分叉病变,在Impella支持下成功完成LM-LAD双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第二例为90岁高龄心源性休克患者,合并左主干钙化分叉病变及右冠CTO,在IABP联合VA-ECMO的“最强辅助”下,成功实施了左主干旋磨及DK crush术,患者康复良好,现已93岁。第三例为71岁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患者,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在新型软叶轮装置支持下,虽开通右冠CTO失败,但成功完成了高风险的左主干分叉病变DK crush术,显著改善了生活质量。

 

结语

 

蒋峻教授的报告为高风险左主干PCI的安全实施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图。他强调,对于临床情况不稳定(如LVEF<35%)、合并严重瓣膜病变、或冠脉解剖极端复杂(如左主干合并右冠CTO、严重钙化需旋磨、复杂分叉病变)的患者,术者应摒弃“被动等待”的观念。主动评估并预先置入血流动力学支持装置,是减少围术期循环崩溃风险、提升手术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保障。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5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