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陈绍良教授:PADN技术引领肺动脉高压器械治疗新革命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BRICS @ GW-ICC:金砖心血管共同挑战和合作”联合论坛成功举办。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PADN——引领全球肺动脉高压创新治疗新革命”的主旨演讲。他系统性地回顾了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从解剖学基础、动物实验到一系列重大临床试验的完整证据链,并展望了其在全球,特别是针对合并心力衰竭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陈绍良教授首先指出,PADN的理论基础源于对肺动脉交感神经分布的精准解剖学研究。其团队利用3D重构技术,清晰描绘了交感神经干在主肺动脉左外侧壁行走,并在分叉处分为两支(分别走向左、右肺动脉后壁)的解剖路径。研究的关键发现是,神经与肺动脉内膜的最短距离仅约1毫米,这一解剖学特征为射频消融提供了安全性和可行性。随后的组织学染色证实,超过99%的神经纤维为交感神经源性。基于此,团队开展了严谨的临床前动物实验。在急性犬模型中,PADN可有效阻断因血流阻断引起的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在DMHCI诱导的慢性肺动脉高压犬模型中,PADN治疗3个月后,动物的血管管腔显著增大,平滑肌增生减少,且神经传导速度在一个月内即下降82.5%,未见再生,证实了持久的去神经化效果。
基于坚实的临床前证据,陈绍良教授团队设计并推进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临床试验。PADN-1作为全球首个人体研究(FIM),纳入了21名药物难治性特发性肺动脉高压(PAH)患者,3个月随访即显示出在6分钟步行距离、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方面的显著改善。随后的PADN-FIM研究纳入了66例不同病因(第1、2、4类)的肺高压患者,在1年随访中探索了疗效预测因素,发现基线心包积液(>10mm)是无效的强预测因子,为精准筛选获益人群提供了依据。尤为重要的是,多中心、随机、假手术对照的PADN-SAFE试验,针对第1类PAH患者,在PDE5i基础上联用PADN。结果显示,6个月时,PADN组的6分钟步行距离较假手术组净获益达33-34米,达到了FDA的显著性标准;在临床恶化事件方面,PADN组发生率低于5%,而对照组高达23%,显示出强大的临床事件改善能力。
陈绍良教授强调,PADN的探索并未止步于第1类PAH,其在更为广泛的第2类肺高压——即左心疾病(尤其是心力衰竭)合并肺高压(Cpc-PH)患者中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他重点介绍了PADN-5试验的数据。对于Cpc-PH(PVR>3 Wood单位)患者,PADN不仅显著降低了肺动脉压力(sPAP、mPAP)、增加了心排指数和肺动脉顺应性(PACi),更重要的是,它同时提升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从42.3%升至45.8%。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它避免了单纯降低后负荷而左心功能无法匹配所可能导致的肺水肿风险,证实了PADN对左右心室的双重获益。在临床结局上,PADN-5研究中,PADN组1年临床恶化发生率仅为16%,远低于对照组的近40%。
基于此,一项由FDA批准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PADN-LHD)即将启动。陈教授透露,该试验计划于今年12月开始,在欧美入组超过500名心衰合并Cpc-PH患者,以临床恶化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移植、左室辅助装置、心衰再住院等)为主要终点,并将对首批100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随访,这将为PADN成为该领域全球标准疗法提供最高级别的循证证据。同时,欧洲的初步注册研究已显示了与中国数据高度一致的即刻血流动力学改善。他还介绍了PADN手术的易用性与安全性,整个手术仅需AP+头位和LAO+头位两个投照体位,使用10电极环形导管,在A、B、C三个位点进行消融,手术时间通常少于10分钟,学习曲线极短(2-3例),术后即刻便可观察到肺动脉压力的显著下降。
结语
陈绍良教授的报告全面展示了PADN技术从原创理念到全球临床实践的革命性进程。PADN通过靶向过度激活的肺动脉交感神经系统,为不同病因的肺动脉高压,特别是合并心力衰竭的复杂患者群体,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微创的器械治疗新策略。随着PADN-LHD全球试验的启动和更多针对HFpEF等特定人群研究的深入,这一源自中国的创新疗法,正引领全球肺动脉高压治疗进入一个新的器械治疗时代。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