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同台,开通LAD CTO 1例

浏览量:3209

导语: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终于在8月上旬在线上召开了,但每年的重头戏,手术直播部分仍是此次会议的亮点,笔者有幸和自己的老师国内著名CTO专家罗建方教授一起完成1LAD开口 CTO病例。术后复盘,这台LAD CTO-PCI很经典,很多细节值得去回味,作为年轻CTO-PCI术者,有老师在身边及会场专家远程给予指导,手术安全、高效完成。通过这台手术,自己学习很多,“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也非常感谢老师多年来的悉心教导,恰逢教师节即将来临,现将手术情况及个人学习心得总结如下,作为教师节“献礼”汇报。

 

  — 记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手术直播有感和教师节“献礼”汇报 

王慧勇   

 

 

 

 

1.冠脉造影

 

 

病史:患者53岁男性,入院诊断“冠心病”。

冠脉造影:LM,LCX,RCA未见明显狭窄,LAD开口闭塞,无残端,有对角支至LAD远端及右冠至LAD远端侧支循环形成。

 

心得体会:CTO病变的冠脉造影角度要多选几个,曝光时间要长一些,曝光时不要动“床”,目的是充分显现CTO病变的情况,包括可能侧支通道的显现。

 

2. 双侧造影

 

 

 

双侧造影显示:LAD开口闭塞,LAD开口不清,无残端,远端血管粗大,RCALAD室间隔侧支CC 1级,对角支至LAD远端侧支CC0-1级,J-CTO评分为2分。反复阅片后,针对本例患者LAD开口闭塞,制定初步手术策略1.正向IVUS指导下穿刺,不盲目去导丝试探,也不“恋战”,目的是尽量减少对LAD开口血管结构的破坏 2.前向失败后尽快启动逆向策略。

 

心得体会:双侧造影在CTO-PCI中非常重要,反复阅片,仔细分析CTO病变的特点,充分评估CTO病变近端纤维帽、远端纤维帽及可利用的侧支血管,制定策略“123….”,遇到困难及时策略转换,循序渐进

 

3. 正向尝试

 

 

 

入路血管选择右桡动脉及右股动脉,正向指引导管选择7F强支撑(考虑可能需要IVUS等),逆向指引选择AL系列强支撑导管(考虑可能需要逆向),首选正向IVUS指导下寻找LAD开口, IVUS可以看到在11点及4点方向有血管汇入,根据造影资料判断应该分别是闭塞的LADLCX血管,但那条是LAD不是很清楚,罗老师说如果LCX支预置一根导丝,这时就很好辨认了,事实确实如此,但由于LAD开口特殊解剖位置,尽管IVUS看到血管入口,虽有双腔导管等辅助,导丝仍很难“咬住” LAD  开口,担心过度导丝操作导致LAD开口成“蜂窝状”,正向经过10分钟左右轻轻尝试,果断转逆向介入治疗。

 

心得体会:CTO-PCI既要讲究“战术”,也要讲究“实战”,包括血管入路的选择,指引导管的选择等。IVUS图像是三维图像,造影图像是二维图像,空间判断困难时可借助导丝等标记。LAD开口解剖位置重要,尽量减少对LAD开口解剖的破坏,减少内膜下血肿的形成,及早策略转换。

 

4. 策略转换,逆向介入治疗

 

 

选择合适的侧支血管是关键,此例患者既有同侧侧支血管也有对侧侧支血管,逆向策略可以选择RCA-PDA-LAD远端途径也可以选择对角支-穿隔支-LAD远端。2种途径各有优缺点:RCA-PDA-LAD远端途径缺点是侧支在PDA的起始处较为迂曲,逆向导丝通过时往往比较困难,优点是侧支相对粗,且远端距离LAD CTO病变较远,有足够的攻击距离。对角支-穿隔支-LAD远端途径缺点是需要使用“乒乓”指引,操作不便,且侧支汇合至LAD处距离LAD CTO病变较近,攻击距离短,优点是穿隔支-穿隔支导丝通过相对容易。权衡利弊后决定使用RCA-PDA-LAD路径。

 

心得体会:CTO病变往往有多种途径侧支血管,侧支血管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实用性”即侧支血管是心外膜还是间隔支、侧支血管的直径、弯曲程度、距离长短及远端距病变的距离等。

 

5. 逆向导丝通过侧支

 

 

选择合适的投照角度,充分暴露侧支循环路径,微导管选择是Finecross,导丝选择SION,在导丝头端1mm左右塑约70度左右弯,首选工作导丝带Finecross微导管至PAD远端,然后SION导丝寻找可能侧支开口并尝试通过,本例患者PDA侧支起始处血管异常弯曲,SION导丝尝试10分钟左右终于通过近端弯曲,使用Surfing技术,随着心脏跳动节律,旋转为主,轻柔推送,但远端方向视乎不太正确,使用RCA指引导管造影发现导丝进入PDA的一个侧支,经过调整SION导丝进入LAD,微导管跟进入LAD后,微导管超选造影明确LAD CTO病变远端情况。本例患者并没有TIP Injection,主要担心微导管超选造影后对侧支血管的破坏。

 

心得体会:RCA-PDA-LAD侧支往往PDA侧支入口处血管弯曲严重,此时操作导丝要细心和有耐心,侧支通过的导丝选择目前还是SION导丝为主,导丝塑形很有讲究,一般在头端1mm左右塑70-80度左右单弯,后面可加小的弧形。导丝通过方法有SurfingTIP Injection,对于CC1-2级,可以选择TIP InjectionSurfing,对于CC0-1级,Surfing可能更好,因为此时侧支血管细小,TIP Injection可能破坏可能的侧支血管。导丝通过的操作方法是:随着心脏跳动节律,旋转为主,轻柔推送。

 

6. 逆向导丝通过CTO

 

 

逆向微导管造影后发现:CTO病变远端纤维帽形态是钝头的,无锥形残端。逆向导丝首选头端尖且相对软的XTA导丝,目的是探寻可能的微通道,经过尝试,XTA导丝穿过远端纤维帽后进入CTO体部,但至LAD开口处导丝头端出现偏转、打折现象,结合IVUS提示LAD近端强回声斑块,考虑病变近端相对较硬,此时不再适合XTA继续尝试,而是更换中等硬度、触觉反馈较好的UB3导丝。LAD开口病变是CTO病变中一类特殊情况,处理不好会累及LM末端及LCX,带来灾难性后果,本例患者采取IVUS正向实时指导下,逆向导丝精准穿刺,逆向导丝突破近端纤维帽进入LM末端,此时正向IVUS清晰看到UB3导丝从LAD斑块内进入LM末端,确认了导丝不是在内膜下。

 

心得体会:LAD开口病变是CTO病变中一类特殊情况,逆向导丝操作不当进入内膜下会累及LM末端及LCX,带来灾难性后果,CTO导丝的选择不是简单的降级或升级,而是根据病变特点及上一根导丝反馈进行合理更换。LAD开口病变,IVUS及时确认逆向导丝位置非常重要,导丝不要盲目乱扎,在IVUS指导下精准穿刺。

 

7. 逆向导丝体外化也非常关键

 

 

 

逆向导丝进入LM,如何体外化也很重要。常用方法有1.AGT技术,但LM直径大且短,估计效率低下 2.通过罗建方教授团队设计的橄榄型SnareLM内抓捕,由于橄榄型Snare体外自展外径可达6mm,因此抓捕效率较高,但目前还没有商品化 3.通过自制抓捕器或商品化抓捕器在升主动脉抓捕。本例患者首先使用自制抓捕器,通过一个2.5*20mm和一根使用过的Runthough导丝,自制抓捕器很快在升主动脉捕获逆向导丝,但由于自制抓捕器自身弊端,在松解逆向导丝后前送逆向导丝过程中,逆向导丝脱出正向指引,后改用商品化Snare在升主动脉抓捕逆向导丝,然后推送逆向微导管至正向指引导管,最后通过RG3导丝完成导丝体外化。

 

心得体会:逆向导丝体外化是CTO-PCI中关键环节,自制Snare由于有膨胀的球囊占据指引导管空间需充分注意,Snare抓捕逆向导丝尽可能抓捕逆向导丝前端,能抓住的前提下,越短越好,便于后面松解,抓捕导丝只是给逆向导丝提供方向,逆向导丝进入正向指引力量主要依靠助手前送逆向导丝。

 

8.支架置入


此例患者LAD直径与LM直径落差较大,LAD属于无残端闭塞,LM末端有4个分支,要避免分支闭塞。结合造影及IVUS结果,LCX开口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对角支及中间支有可能受斑块移位或血管脊影响,因此需要保护。保护策略可以选择拘禁导丝(JWT)或拘禁球囊(JBT)技术。本例采用LM-LAD Crossover策略,分支血管采用导丝保护策略,根据IVUS测量结果依次置入3.0*29mm4.0*18mm支架2枚,3.5*12mm NC球囊扩张后,4.5*8mm NC球囊于LM内支架近端扩张,术后造影分支未见丢失,血管成型佳,LAD血流TIMI3级,IVUS检查支架贴壁满意。

 

心得体会:CTO病变远端血管由于处于“休眠”状态,刚开通时血管往往较小,但一般3个月后复查造影血管管径增加明显。因此刚开通CTO时,IVUS检查非常重要,不但能帮助我们窥探血管内情况,而且在支架“落脚点”及直径的选择都非常重要,相当于我们介入医生的“眼睛”。对于分叉病变,一定要明确是否是真分叉病变,必要时可以IVUS等腔内影像学检查。对于LM末端真分叉可以考虑双支架策略,对于LM末端非真分叉病变或者累及非重要血管,支架策略可以考虑Crossover,分支可以选择JWT或者JBT保护。

 

9.ACT的监测

 

 

CTO-PCI手术时间往往比较长,术中在关注手术进展的同时也不要忘记ACT的监测,本例手术约2小时,每间隔30分钟监测ACT,维持ACT250s以上。

 

心得体会:经常听到有术者开通CTO后变成取血栓的例子,ACT监测非常重要,还要注意正逆向指引导管的压力变化,必要时可以打开指引导管后面止血阀观察血液流出是否通畅,对于长久不“冒烟”的指引导管,一定要反复冲洗指引导管后再造影。

 

手术取得了完美结果,老师非常欣慰,我也很开心,但CTO-PCI路依然很长,老师一再教导CTO-PCI要“规范,安全,高效,高质量”。对于本例患者,罗建方老师强调,看视简单,实则陷阱重重,CTO-PCI需要术者对冠脉解剖结果及相关器械非常了解,且要细心,耐心。从了解患者病史、合并疾病到反复阅片、策略制定、器械选择、术中突发情况的应对等贯穿整个CTO-PCI的过程,CTO-PCI发展至今有章可循,需要术者充分掌握正逆向介入技术,在IVUS等影像指导下,实现高效,精准的介入治疗。

 

点赞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