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图像采集步骤与常见读图识别——马懿教授

浏览量:2795
导语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自投入临床以来,以其检查的安全性和极高分辨率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成为临床介入医生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工具。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马懿教授指出,OCT的应用可以提供更丰富、更准确、更清晰的病变信息,从而指导临床医生制订更合理的介入方案,但规范的图像采集和准确的识别是利用好这一技术的前提和关键。

 

 

OCT图像采集的步骤(5P)
  • 准备(Preparation):设备/导管/造影剂。

  • 定位(Position):导管。

  • 冲洗(Purge):OCT导管腔。

  • 冒烟(Puff):导引导管中注入一小股造影剂。

  • 回撤(Pullback):回撤导管。

 

1.准备(Preparation)

(1)准备OCT导管

①轻柔地取出导管,避免推送杆打折。

 

②用湿纱布擦拭导管,激活亲水涂层,更易通过病变。

 

③用装有无血、无气泡、100%造影剂的3ml螺口注射器从侧孔缓慢推注。

 

④直至有3滴造影剂从导管头端滴出。

 

⑤保留注射器,便于后续手术中再次冲洗OCT导管腔。

 

(2)协助将DOC套上无菌套

①将DOC黑色保护帽反扣在背面。

 

②将DOC递给医生,套入折叠好的无菌套中,拿住无菌套的最外层,撑开直至无菌套包住缆线。

 

(3)将导管连接至DOC

①打开保护帽。

 

②4个凸起对准DOC上的4个凹槽,插入导管,顺时针转1/8圈,切忌反复旋转。

 

③在连接过程中DOC上的5个灯依次全部亮起,系统会自动进行连接校准。

 

(4)图像测试

握住导管,以便进行图像测试。

 

(5)校准

  • 成像导管成功连接后,点击下方功能键Start Scanning,再点击Auto Calibrate,自动校准。

  • 校准以导管外壁反射作为基准(有四个黄色记号标志),导管外径2.7F(0.9毫米)。

 

(6)造影剂

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冲洗:

  • 将OCT采集与血管造影相结合(降低造影剂负荷);

  • 首选自动注射;

  • 手动vs.自动触发回撤。

 

手动推注:

  • 建议使用20ml注射器(最大);

  • 推注时开始力量足,中间稳;

  • 8-12ml造影剂,4秒推完,每秒推2-3ml。

 

2.定位(Position)

将Dragonfly Duo导管穿入导丝:在操作导管时,系统必须处于待机视图(Standby View);可兼容PCI 0.014"工作导丝;进入导丝时,弯曲30度角,避免损伤光学透镜。

 

尽可能充分利用一次扫描的距离54mm;光镜在近端显影标记近侧5mm处;两个Marker间距离20mm;定位时建议近端Marker过病变10mm,远端Marker过病变30mm。注意在操作导管时,系统必须处于待机视图。

 

3.冲洗导管腔(Purge)

如果血液进入OCT导管腔,则应使用连接的造影剂注射器进行冲洗。

 

4.“冒烟”(Puff):确认导引导管同轴

实时视图(Live view)状态向导引导管中注入一小股造影剂,看OCT图像评价血管腔中血液清除情况。

 

导引导管保持同轴非常重要,可确保回撤时得到理想的图像,避免多次回撤,减少造影剂的用量。

 

5.回撤(Pullback):推注造影剂和开始回撤导管的时机

冲洗与导管回撤之间的最佳同步:应在远端腔的血液完全清除之后开始OCT回撤。应略微提前停止推注造影剂,以便尽量减少使用造影剂并补偿术者对注射泵的反应时间延迟。

 

血管造影融合的操作流程(手动触发):

 

OCT操作检查结束,卸载成像导管:

  • 先按“Unload”键,等待马达声音消失时逆时针旋转1/8圈;

  • 取出DOC盖上黑色保护盖;

  • 关机(Shutdown),关闭总电源。

 

主要识图

1.正常血管成像

 

2.斑块成分识别

纤维斑块:高反射,低衰减,丰富均一的高信号区。

 

钙化斑块:边界清晰,低反射,低衰减,不均一的低信号区。

 

钙化类型:根据钙化斑块的范围、深度等特征,将其分为环形钙化、点状钙化、深层钙化、浅表钙化。

 

钙化小结:钙化斑块基础上,发生小的结节性钙化突出于管腔,常伴有血栓形成。 

 

脂质斑块:纤维帽与脂质边界模糊,均一的低信号区,信号有衰减。

 

巨噬细胞(Macrophage)OCT图像特征:高反射、强衰减的点状或条带状结构,且在高信号的点状区域后常形成放射状光影。斑块纤维帽内巨噬细胞含量>10%的准确性更高。预测不稳定临床情况。

 

巨噬细胞分级:

0级:无巨噬细胞;

1级:局部巨噬细胞积累,<30°;

2级:聚集积累≥30°和<90°;

3级:聚集积累≥90°和<270°;

4级:聚集积累≥270°和<360°。

 

微通道 Microchennal:有微通道的斑块纤维帽更薄,脂核角度更大,同时TCFA的发生率更高。

 

富含脂质斑块:低信号区,纤维帽与脂质核边界模糊。低信号区脂质核心≥两象限。

 

易损斑块:

  • 尸检结果:95%破裂斑块,破口附近,纤维帽厚度<65μm。

  • 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斑块在2个象限或者以上,纤维帽最厚处≤65μm。

 

胆固醇结晶:纤维帽和脂核交界处附近的定向、线形、高信号结构。

 

3.斑块破裂、侵蚀

斑块侵蚀:完整/厚的纤维帽;脂质少;白血栓为主,非阻塞性;Non-STEMI多见;年轻人多见。

 

斑块破裂:破裂/薄纤维帽;大的脂质核心;红血栓为主,阻塞性血栓;STEMI多见。

 

从病理学角度看,STEMI患者斑块破裂比斑块侵蚀发生率更高(68% vs.27%),NSTE-ACS患者中,斑块破裂占比44%,侵蚀占比49%。

 

愈合斑块——分层斑块:预示既往发生斑块破裂或血栓事件,斑块易损性更大,再发生斑块破裂或血栓事件的风险更高。

 

冠状动脉自发夹层(SCAD)是指突然出现的冠状动脉壁内假腔,对真腔产生压迫,引起冠脉血流急剧减少。病理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是指无显著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发生血管内膜撕裂或滋养血管出血导致外压性管腔突然狭窄甚至急性闭塞,从而影响冠状动脉血供,临床往往表现为ACS。

 

4.血栓的检测

红血栓:暗红色,常突入管腔,信号有明显衰减。

 

白血栓:灰白色与血管壁紧连,不易脱落,信号丰富,无明显衰减。

 

机化血栓:

 

5.评估支架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1)支架后的即刻效果

①贴壁不良:支架小梁内面到管腔表面的距离大于支架小梁厚度+polymer厚度+OCT分辨率。

 

支架贴壁不良自动识别:

 

②组织脱垂:突出两个相邻支架之间假想连接弧线的组织。

 

③内膜撕裂

 

④支架边缘夹层:指夹层深度累及中膜、角度>60°且长度>2mm的夹层。

 

夹层发生处残余斑块负荷较大、横向扩展>60°,纵向扩展>2mm、夹层累及中膜或外膜和处于支架远端均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⑤即刻血栓

 

(2)支架后的晚期不良效果:内膜覆盖;晚期贴壁不良;晚期血栓。

①支架小梁分析

A:贴壁良好,并有内膜覆盖;

B:贴壁良好,但无内膜覆盖;

C:贴壁不良,无内膜覆盖;

D:处于分支。

 

②晚期支架贴壁不良:>1年后出现的支架贴壁不良。

 

③新生内膜增生程度分为4个等级

0级,无新生内膜覆盖;

1级,新生内膜厚度<100μm;

2级,新生内膜厚度在100-200μm;

3级,新生内膜厚度>200μm。

 

④支架内再狭窄(ISR)

 

⑤支架内再狭窄伴钙化

 

6.OCT图像伪像

OCT图像常见伪像:残留血液;错层伪像;饱和伪像;切线信号丢失;“开花”伪像;“挤压”伪像;气泡伪像;偏心成像导丝相关伪像;折叠伪像;不均匀旋转伪像。

 

总结
  • 正确、规范的OCT图像采集步骤是获取客观的腔内影像信息的重要前提条件;

  • 认真、准确的OCT特征图像识别是指导患者下一步介入治疗方案的关键步骤;

  • 运用腔内影像OCT对患者进行精准化的介入诊疗是提高介入治疗效果的有力保障。

 

 马懿 教授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国国家胸痛中⼼总部核查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成员、中国医促会⼼⾎管病学专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管病分会常务委员、贵州省科技厅专家库成员、贵州省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应急处置专家库成员、贵州省省级科技服务重点⼈才库成员、遵义市⼲部保健专家库成员、遵义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21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