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解读 | 新冠疫情下胸痛中心运行专家共识更新解读

浏览量:2827

新冠疫情下胸痛中心运行专家共识更新解读发布会已于2022年4月14日顺利召开。会议伊始,首先由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进行开场致辞。

葛均波院士



霍勇教授





本次大会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方唯一教授担任主持。

向定成教授:《新冠疫情下胸痛中心常态化运行专家共识》修订版解读

2020年1月新冠爆发初期,中国胸痛中心的快速响应。2020年2月发布《共识》第1版∶指引全国胸痛中心有效地解决了在疫情防控期间高危胸痛患者的救治。两年来疫情发生了很大变化,病毒变异及主动免疫∶传播快、阳性携带者为主、危重症减少。多地小爆发∶此起彼伏。防疫政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诊疗方案更新到第九版,已有规范的感控防护方案。诊断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仅仅依赖肺部CT确诊到核酸检测为主,抗原检测的作用正在突显。

3月23日提出修订共识,3月24日-28日征集全体执委会专家意见,收到17位专家反馈4月5日完成初稿,当晚20∶00核心专家视频会议讨论。4月8-9日再次征求执委会专家对共识稿的意见,16位专家回复同意,5位专家提出了修改建议。组织讨论∶霍勇教授、葛均波院士、方唯一教授。执笔人∶向定成教授、徐亚伟教授、易绍东教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秉承生命至上原则,兼顾疫情防控与重症救治与国家疫情防控政策更新保持一致,突出实用,保持基本思路和风格与第1版一致。

主要更新内容
1. 由于病毒变异、疫苗接种等因素影响,新冠病毒感染导致肺炎的病例大大减少,无症状者居多。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本共识不再强调新冠病毒性肺炎,而改为新冠病毒感染(含新冠病毒肺炎确诊及疑似病例、核酸阳性病例)。

2. 鉴于当前全国多地出现疫情波动,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调整了流行病学筛查的基本内容,同时增加了健康码及行程码查询。

3. 根据国家发布的疫情风险等级将不同地区划分为新冠感染高、中、低风险地区及无疫情地区。中、高风险地区的界定以国家或当地政府发布的区域为准,所有封控区、管控区及防范区均执行中高风险地区诊疗流程。未被列入中高风险地区属于低风险地区,其中过去连续28天内无新增本土或非闭环管理人员的输入性病例及需要进行排查的密接/次密接者的地区可以按照无疫情地区对待,建议执行胸痛中心;的常规诊疗流程。

4. 关于疫情地区新冠病毒感染的排除条件,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和临床实践进行了更新,不再要求胸部CT扫描和血液淋巴细胞比例降低等诊断条件,强调核酸检测的地位,有条件的地区可加做抗原检测以加快对高病毒载量感染者的排除速度。对于无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疑似症状者,将48小时内核酸阴性作为低风险地区排除新冠感染的基本条件;而中高风险地区则以无明确流行病学暴露史(密接及次密接)和疑似症状、48小时内间隔24小时以上的2次核酸阴性作为排除条件,但以上条件均需附加末次核酸检测后无新冠病毒感染暴露风险。具备以上条件的急性高危胸痛患者,建议按照胸痛中心的常规流程救治。


5. 针对医院所在地区的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制订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的不同诊疗方案及相应的工作流程图,以指引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地区的胸痛中心平衡好疫情防控与高危胸痛患者的救治,最大限度为高危胸痛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

6. 为基层胸痛中心高危胸痛患者提出了基于风险评估的转诊建议。

7.关于预防感染防护措施,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要求,将原来的一、二、三级防护修改为各岗位、各类不同操作的标准防护和额外防护,同时删除了对院内诊疗及医院转运过程中防护措施的详细描述,各医院应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转运工作方案(第二版)的总体原则,结合当地政府及医院的要求制订相应的防护措施细则。

修订版《共识》主要内容为:一.疫情期间急性胸痛患者的分诊及接诊;二.明确诊断为ACS患者的救治:1. STEMI∶无疫情、低风险地区、中高风险地区、2. NSTE-ACS、3. 额外防护下急诊PCl手术;三. 急性主动脉夹层及肺动脉栓塞的救治;四.院前急救及医院之间的患者转运;五 . 数据库管理及时间节点记录;六.培训教育及持续质量改进。

徐亚伟教授:新冠疫情下胸痛中心常态化运行经验分享


徐亚伟教授主要从COVID-19国内外疫情及流行病学,《共识》发布后成效,近期疫情下十院经验三方面进行了介绍。

中国疫情3月份爆发,上海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形势极其严峻,仍存在较多社区交叉感染。胸痛中心建设形成全国胸痛中心救治基本网络。全国范围胸痛中心5200+家,29批次累计通过认证2096家,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数量5100+家。全国314个地市、州、地区至少有一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完成334个地市、州、地区93%覆盖;县域覆盖率96%以上。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疫情防控与时间就是心肌"相遇"。胸痛中心救治总体原则∶规范诊疗基础上越快越好。COVID-19带来的问题∶防控优先,先排查新冠再实施常规诊疗。流行病调查、血液常规检查、 核酸检测、肺部CT排查。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快速响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胸痛中心常态化运行中国专家共识》第一版发布。第一版《专家共识》为胸痛中心的疫情下常态化运行和心梗救治指引了方向,新冠疫情爆发后唯有中国急性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升高。胸痛中心承担着全国急性高危胸痛的重要救治任务,疫情下救治患者数量持续增长来势汹汹的疫情下,常态化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胸痛中心重要的社会担当和使命。

2021年标准版胸痛中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与2019年相比达标率降低1%,时间延长4分钟;基层版2021年与2019年相比,达标率上升1%,时间延长1分钟;2021年与2019年相比,溶栓时间和溶栓达标率明显改进;总体STEMI患者救治没有明显的影响。标准版与基层版,STEMI患者再灌注比例逐年升高,疫情期间仍持续提升,胸痛中心在疫情期及疫情常态化防控期,均能实现规范化、标准化运行,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死亡率2021年与2019年相比,标准版上升0.1%,基层版下降0.05%,胸痛中心单位通过常态化管理运行,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显著降低了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

新冠疫情下胸痛中心常态化运行总结
胸痛中心疫情下常态化运行成功经验获得国家卫健委及行业的高度认可;为其他学科中心提供可参考的模板;自《专家共识》发布以来全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能够在胸痛中心常态化运行下获得及时救治;各项胸痛中心质控指标未见明显的延长,部分指标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特别是溶栓时间;胸痛中心建设和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数量持续上升,挽救更多生命和心肌。

总结
1.COVID-19传染性强,防护虽有难度但具可防性;2.防护是系统工程,防护细节决定成败;3.《专家共识》的更新有助于指导各级胸痛中心优化诊疗流程,在严格防控的前提下保障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及时救治,我院经验已显示其安全性及有效性;4.《专家共识》更新后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流程,确保患者安全、快速、高效诊疗。

刘庆军教授:新冠疫情防控下的胸痛中心运行经验分享

刘庆军教授从本次疫情对体系的影响、解决对策、经验、救治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汇报。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昆山市现有2家标准版胸痛中心,6家基层版胸痛中心及X家胸痛救治单元,形成了“2+6+X”的胸痛救治网络。于2021年6月份成立昆山市远程心电中心,目前运行良好。本次疫情对体系的影响:胸痛救治单元瘫痪。基层版胸痛中心部分关闭,或流程增加,环节繁琐。其中,昆山市人民医院停门急诊36小时。标准版胸痛中心流程增加流调内容及核酸、CT检查、血常规,增加流程内容。

解决对策:加强培训,熟知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规定和要求,对流调的学习和执行;加强学习,动态掌握政府有关疫情变化和医疗防控要求的文件、规定;积极主动和疫情防控医疗决策领导沟通,汇报急性胸痛救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获得支持;预先制定流程。

经验:1、在政府文件要求框架内工作;2、主动融入防疫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其对急性胸痛救治的理解和支持;3、实践中完善流程。决策者要亲临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切记不能纸上谈兵;4、确实需要点担当。

 
本次全体参会嘉宾就各省市如何结合《专家共识》修订版指导胸痛中心常态化运行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会议最后,葛均波院士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共识可行性的重要性,根据过往经验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并对所有参会专家表达了感谢。

点赞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