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创新,融合共赢丨第八届围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论坛圆满落幕

浏览量:1341

2023年12月15日,第八届围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圆满落幕。本次论坛以“问题、争议、合作、共赢”为主题,邀请麻醉科、外科、护理团队、妇产科、疼痛科、内镜中心、中医等多个相关领域专家同仁,共同围绕“如何阻止急性疼痛慢性化”、“镇痛技术的舒适与安全”、“术后慢性疼痛”、“麻醉镇痛与护理”等学术主题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开展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活动。现将部分精彩内容进行报道分享。

 

如何阻止急性疼痛慢性化

 

急性疼痛慢性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因素、机制的相互作用。在“如何阻止急性疼痛慢性化”学术专场,邀请3位教授进行学术分享。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天津总医院麻醉科的王国林教授以“OIH的基础与临床”为题做学术报道。王国林教授指出,在临床镇痛方面,特别是中重度疼痛的镇痛中,阿片类药物发挥重要作用。阿片类药物优缺点非常明显,应强调最低有效剂量、药物复合多模式镇痛方案,以保证发挥其最大效用、减少副作用。此外,阿片所致的痛敏(OIH)客观存在,未来应需要更多基础及临床研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冯艺教授分享了“以降低慢性疼痛为目标的多学科胸科术后急性疼痛管理”。手术后慢性疼痛已成为一种真正的疾病,而非症状。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因素。术中危险因素的管控方面,麻醉科牵头的多学科协作(pMDT),对术中急性疼痛实施有效管理可最大程度减少术后疼痛。冯艺教授回顾了团队关于胸科手术后疼痛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成果,并总结道,胸科术后急性疼痛pMDT管理过程中,外科神经保护、神经科的神经阻滞镇痛、足量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阿片类药物在病人自控镇痛(PCA)补救治疗等是非常重要的联合管理方案。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护理学院的陈杰教授以“急性疼痛慢性化的生理心理机制”为题做学术分享。作为一名脑科学与症状管理研究员,陈杰教授主要从事疼痛的非药物干预、脑肠轴以及多组学机制相关研究。陈杰教授围绕术后慢性疼痛机制、分类以及影响慢性疼痛发生发展多重因素(种族、性别、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类型、切口及缝合等)、多组学研究、感觉及疼痛阈值、遗传学、肠道菌群等方面,回顾了相关研究进展。总之,有关急性疼痛慢性化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虽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目前尚未完全清晰,未来尚需要多学科协作来管理围术期急性疼痛,以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

 

镇痛技术的舒适与安全

 

在保障镇痛的前提下,镇痛技术的舒适与安全至关重要。在“镇痛技术的舒适与安全”专场,来自3位不同领域的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田鸣教授以“一边是舒适,一边是安全,论ERCP的麻醉选择”为题做学术报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断和治疗胰腺和胆道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ERCP麻醉应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在麻醉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及手术因素的影响,并重点关注麻醉深度、气道梗阻、呼吸抑制、误吸等问题。注意患者体位、给氧监测以及正压通气等是ERCP气道管理的重点。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的杨欣教授分享了盆腔器官脱垂网片植入及尿失禁吊带手术后疼痛处理的经验。盆腔器官脱垂网片植入及尿失禁吊带手术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的手术方法,可改善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从而缓解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但是,网片植入及吊带手术也存在严重并发症风险。杨欣教授分享多个相关病例的处置经验,并提到,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进行充分的医患沟通;术中采用恰当的手术方法,掌握并发症的处置方法,同时及时与麻醉科进行疼痛管理协作,可最大程度确保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的朱欣艳教授做题为“疼痛护理工作室对提升疼痛诊疗的意义”的学术分享。朱欣艳教授从护理人员的视角,通过回顾麻醉科护理工作室的建设历程、工作价值、成果,全面呈现麻醉科护理工作对于临床疼痛诊疗的意义。朱欣艳教授提到,医护合作就像齿轮,只有医护同心,携手同行,才能保证临床疼痛诊疗工作顺利推进,发挥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

 

术后慢性疼痛

 

术后慢性疼痛管理对于患者及医疗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术后慢性疼痛”学术专场,分别邀请麻醉科、内镜中心、疼痛医学科的3位教授,共同探讨术后慢性疼痛管理的话题。

 

                                                      

无痛麻醉会影响我的记忆力吗?这是麻醉科医生被患者最常问到的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的许军军教授解析麻醉对不同人群大脑(发育期大脑、老年认知功能、中年记忆力)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麻醉医生如何回答患者疑虑提供全方位参考。总体而言,除麻醉外,手术本身创伤也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和记忆力。对于胃肠镜检查的患者,短时间或单次无痛麻醉,对记忆力的影响较小。面对那些需要每年复查一次的患者疑问时,许军军教授回复到:“您可能是我们今后一个研究对象”,生动诙谐,且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的张秦教授以“收放自如-新型麻醉药物让无痛气管镜麻醉更从容”为题做学术报告。气管镜检查过程中,患者非常痛苦。随着“麻醉舒适化医疗”概念提出,无痛气管镜可大大减轻患者痛苦。张秦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无痛气管镜技术、无痛气管镜的麻醉以及该技术在临床实践案例中的应用。总体而言,术前充分评估、综合多方因素的设计麻醉方案,以及规范化麻醉管理与监督,方可达到安全麻醉的结果。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疼痛医学科刘益鸣教授分享了“如坐针毡-直肠癌术后慢性肛门痛如何应对?”这一话题。直肠癌术后慢性肛门痛门诊不常见,但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并非罕见。刘益鸣以接诊的一位病例的诊治过程,分享了这类疾病的诊治经验。直肠癌术后慢性肛门痛比较复杂,在诊疗中,需要明确疼痛原因、视诊、指诊,必要时进行肛门镜、影像学检查、肌电图检查以及诊断性阻滞,进行疼痛性质的评估及肛门周围神经的判断及定性。之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值得一提的是,不要忽视局部瘢痕的影响。

  

麻醉镇痛与护理

 

麻醉镇痛与护理是保证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在“麻醉镇痛与护理”学术专场,邀请3位教授进行学术探讨。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的张冉教授分享了“复合麻醉方案中镇痛配方的设计技巧”。镇痛强度和持续时间与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相一致,并尽可能避免镇痛的不良反应是镇痛方案设计的总原则。践行总原则的基础上,需要就手术、患者、麻醉、药代动力学四个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及评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护理部的郭敬教授做题为“中医对疼痛的认识及临床护理实践”的学术报告。中医药在疼痛治疗中扮演重要作用。“痛则不通,不荣则痛”是中医认识疼痛的理论基础。中医的疼痛疗护讲究辨证施治,除关注望闻问切,辨别疼痛的性质也尤为重要。中医对疼痛的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技术,如根据疼痛性质及分级,应用不同技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丁春月教授分享了“疼痛专科指标助力疼痛护理管理”。丁春月教授团队在疼痛专科指标监测做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规范化镇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环节,护士作为疼痛评估的主体需要贯穿始终,在整个疼痛管理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其中,丁春月教授团队组织、建立的2项疼痛相应指标(单次使用阿片类药物后护士疼痛评估的完成率和手术后PCA治疗满意度)是疼痛护理管理的重要产出及成果之一,这对疼痛护理管理有非常积极的正反馈作用。

 

 

本次论坛有传承,有创新,有融合。不忘以“患者为本”的初心,结合当前围术期疼痛管理最新研究进展,开展跨学科学术交流。相信通过本次论坛学术交流活动,擦出更多智慧火花,为围手术期多学科疼痛规范化管理贡献积极力量。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点击关注
医谱麻醉
点击下载
医谱app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18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