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教授:左心耳封堵手术并发症管理
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作为目前临床开展较为成熟的一项新技术,虽较安全,但仍有可能发生一些手术相关并发症,需要广大手术医师(尤其是初学者)特别注意。在近期召开的“2023亚心国际心血管病大会暨第24届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学术年会”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刘育教授作“左心耳封堵手术并发症管理”学术分享,对左心耳封堵术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的防治策略逐一梳理,医谱学术特将精华内容整理成文,供临床医生参考。
左心耳封堵术常见并发症
围术期并发症:血管损伤(血管穿刺、输送装置)、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房间隔穿刺、器械操作)、栓塞事件(血栓、气栓)、装置移位/脱落;
随访期并发症:装置相关血栓(DRT)、残余漏、装置脱落。
在PROTECT AF随机对照试验中,8.7%的患者出现并发症,主要包括严重心包积液、器械栓塞、空气栓塞、手术相关卒中和出血。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器械的改进,左心耳封堵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已经显著下降。
血管穿刺并发症
股静脉穿刺是左心耳封堵的第一步,穿刺点在股动脉内侧1cm,腹股沟韧带下2cm。血管穿刺的并发症包括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
预防方法:提高穿刺技术,必要时超声辅助;
处理方法:局部压迫、外科修补、注射凝血酶。
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
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是左心耳封堵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严重心包积液发生率在不同研究中有所差异,在Protect AF研究中为4.0%;PREVAIL研究中为1.9%;NCDR研究中为1.4%。房间隔穿刺、心房和心耳内操纵导丝、导管和封堵器导致心房/心耳壁穿孔是引发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的主要原因。
心脏压塞的表现
▪ 心输出量下降,回心血量明显减少;
▪ 吸气时收缩压下降超过10mmHg;
▪ 体征:血压低、心率快、心音遥远、颈静脉怒张;
▪ X线:心影搏动消失、半环状透光带;
▪ 超声:心包积液、房室舒张受限、下腔静脉扩张。
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的预防
1)X线透视基础上,利用TEE/ICE指导房间隔穿刺;
2)使用猪尾导管/头端环形导丝引导鞘管至心耳;
3)左房内缓慢、轻柔地操纵导管和封堵装置;
4)熟悉各种封堵器的操作要求;
5)选择合适大小的封堵器,避免心耳壁张力过大;
6)稳定性测试动作轻柔。
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的处理
轻度心包积液可临床观察,严重心包积液需行心包穿刺引流或外科手术。当左心耳破裂时,可尝试快速封堵左心耳口部以减少血流,或直接封堵破口。
心脏压塞的急救
心脏压塞在急救时需要熟练掌握心包穿刺技术:
▪ 体位:平卧或半卧位;
▪ 穿刺点:剑突下或心尖部内侧;
▪ 置入猪尾管引流;
▪ 必要时使用鱼精蛋白逆转肝素化,输注血制品;
▪ 严重者需尽快开胸手术。
血栓栓塞
刘育教授指出,房间隔穿刺后短时间内鞘管头端即可产生血栓,术中左心耳内也可形成新血栓,需要引起注意。
血栓栓塞的防治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肝素抗凝,维持ACT在250s以上;
2)鞘管内持续正压盐水灌注;
3)TEE/ICE监测鞘管和心房内血栓形成情况;
4)如输送鞘头端形成血栓,应及时抽吸并撤鞘;
5)一旦左心耳内形成新血栓,应决定能否继续手术,如输送装置已到位且撤出封堵器和鞘管风险较高,可迅速植入器械,堵住血栓;
6)术后及时启动抗凝治疗。
空气栓塞
空气栓塞可导致冠脉缺血、卒中、低血压、心脏骤停或死亡,是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空气栓塞通常因意外注入空气所致,也可因鞘管内残存气体,或患者深吸气时大气与心腔内压力阶差过大所致,其防治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房间隔穿刺后立即测量左房压,保证提高左房压至正常或略高水平,最少10mmHg;
2)输送鞘送入左房后,缓慢撤出扩张器,并回抽鞘内血液和空气;
3)封堵器预装后生理盐水冲洗;
4)输送鞘内缓慢推送封堵器,避免Venturi效应;
5)鞘管内持续正压盐水灌注;
6)确保各连接管道密封性良好,及时关闭阀门;
7)推注造影剂时注意排空空气;
8)中枢空气栓塞,通常为一过性表现,可给予高氧支持处理;
9)严重冠脉空气栓塞,可使用抽吸导管;
10)左心耳内空气可尝试直接封堵或抽吸。
封堵器脱落/移位
封堵器脱落/移位是左心耳封堵术不常见但十分棘手的并发症,Protect AF研究中发生率为0.2%;NCDR研究中发生率为0.07%。
封堵器脱落/移位的防治要点为:
1)根据左心耳形态选择合适的封堵器(至关重要);
2)封堵器大小应合适,避免过小;
3)确保良好的封堵器同轴性;
4)术后行TTE明确有无封堵器脱落/移位;
5)封堵器脱落至左房或主动脉内,通常可经皮介入取出;
6)封堵器脱落至左室内,通常需外科手术取出。
封堵器脱落后经皮介入取出
一项实验性封堵器脱落后处理研究显示,脱落部位位于左心房/主动脉时,抓捕成功率为100%,但如果落于左心室,抓捕封堵器成功率较低,且可能造成较严重的瓣膜损伤。
残余漏
左心耳封堵后残余漏常见,多为轻中度。对于残余漏的临床意义,JACC上发表的一项研究[1]评估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植入Watchman装置后,残余漏≤5mm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残余漏≤5mm持续存在1年以上增加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其主要受增加的非致残性卒中驱动,但不影响死亡率。另一项研究[2]同样证实,与没有残余漏的患者相比,0-5mm残余漏增加患者卒中风险。
NCDR LAAO研究
残余漏的防治
1)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左心耳形态和大小;
2)术中多角度造影,充分显示左心耳结构,选择合适封堵器,术中影像学检查证实左心耳封堵完全;
3)存在残余漏患者应加强随访;
4)严重残余漏患者建议长期抗凝治疗。
DRT
不同研究中DRT发生率
有研究[3]汇总PROTECT-AF、PREVAIL、CAP、CAP2四个临床研究1739例患者数据发现,DRT发生率为3.7%,DRT与卒中和全身性栓塞较高的发生率相关。AMPLATZER Amulet全球前瞻性临床研究[4]纳入1088例患者,发现其DRT发生率为1.7%/年,DRT会增加卒中和全身性栓塞事件风险。
DRT危险因素
DRT的防治要点
1)识别高危患者;
2)优化手术操作,避免左心耳残腔和残余漏;
3)术后规范抗栓治疗;
4)定期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DRT;
5)一旦出现DRT,立即启动抗凝治疗。一项荟萃分析[5]纳入178例DRT患者,其中21%使用LMWH,65%使用OAC,随访显示97%DRT溶解,提示抗凝治疗是处理DRT的有效方法。
学习曲线
刘育教授强调道,学习曲线也会对并发症的发生率产生影响。无论是盘式封堵器还是塞式封堵器,随着学习技术的积累,手术成功率逐渐增高,并发症发生率也会逐渐下降,所以规范培训与带教十分必要。
小 结
避免左心耳封堵手术并发症的要点为:
1)完善术前检查,发现高危患者;
2)术中规范操作,术后规范管理;
3)严密监护,及时发现,正确处理;
4)参加专项培训,完成学习曲线。
专家简介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