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RDN之临床应用丨马学平教授:创新赋能,破局难治性高压,话谈RDN未来臻境界!
近年来,去肾交感神经术(RDN)作为难治性高血压的创新型治疗手段,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临床的探索应用。伴随着技术迭代与循证证据的积累,RDN的长期疗效评估、国产器械的真实世界应用以及高血压治疗路径的系统优化,正成为临床关注核心议题。基于此,医谱学术“对话RDN”学术专栏特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RDN患者术后疗效及国产RDN器械临床应用情况,以进一步传递RDN高亢之声,将为患者健康谋福祉的理念落到实处。
本期“对话RDN”,我们有幸邀请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马学平教授,就RDN系统临床应用实践、国产技术创新、高血压体系建设等话题分享宝贵经验。

释疑·洞察·展望
马学平 教授
相较于传统单点射频消融方式,Netrod®星带™RDN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了手术效率,显著减少了重复消融带来的组织损伤与手术时间,同时也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带来切实获益。
突破创新,因人施治
Netrod®星带™ RDN系统真实获益,例例在目
“高血压的精准治疗,是实现心血管病防控的关键一步”,马院长指出,高血压本质上是一种多因素共同导致,以靶器官损害为核心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在高血压治疗日益精准化、个体化的今天,部分患者仍然面临药物疗效有限、依从性低、长期控制率不理想等难题。面对这一困境,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新路径逐渐受到临床关注与验证,通过一次手术实现长期血压调控,尤其适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或者药物不耐受的特殊人群。在专访中,马学平教授结合真实临床案例,展示了RDN在难治性高血压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CASE 1
患者一般情况
患者 :50岁男性。
现病史:患者自述5年前于当地卫生院体检测量血压偏高,(220/140mmHg)无胸闷,气短,无头痛,头晕,等不适,未规律服药,血压控制不佳;于2021年月慕名参加我院RDN临床试验,规律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2片(早晚各一片),氢氯噻嗪12.5mg,血压控制在150-180/90-110mmHg,范围28天,完善相关术前检验检查后,于2022-03-04行RDN手术(对照组),出院后服用氨氯地平10mg QD ,琥珀酸美托洛尔 47.5mg QD ,缬沙坦80mg QD,氢氯噻嗪12.5mg QD ,血压控制依然不佳,自测最高血压180/100mmHg,为寻求RDN手术治疗,以“扭转性高血压,高血压病”收入院。
术前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平均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162/93mmHg),心率80bpm;白天平均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161/94mmHg),心率85bpm;夜间平均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164/90mmHg),心率80bpm。

超声提示:左肾钙乳症性囊肿,双侧肾上腺,内,外侧支结节样增厚,皮质增生。
肾动脉三维重建:双肾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形态、走形未见明确异常,左侧肾动脉见钙化斑块,管腔轻微狭窄。

患者经过详尽的病史采集及系统性检查,明确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干预,并长期规范服用4种降压药物但血压控制始终不理想,确诊为原发性3级高血压,属于“很高危”级别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在排除RDN相关手术禁忌证的基础上,结合其长期药物控制效果差的实际情况,患者对接受RDN治疗表现出强烈意愿,并最终被纳入RDN手术干预路径。
消融策略
-
患者肾动脉主干弯支,分支明显迂曲。
-
指引导管进入到肾动脉开口10-15mm,消融导管先分支消融,后主干消融。同法消融对侧。
-
一般使用8F指引导管(RDC),如夹角过小,可使用双向可调弯鞘。

手术过程
通过股动脉穿刺入路,将六电极网篮射频消融导管精准送达肾动脉,对双侧肾动脉的主干及多个分支进行了全面、完整的消融,共成功消融59个靶点。术后复查造影结果显示,患者各项指标良好,术后即刻血压降至144/92mmHg,随访期间,在服用两种降压药物基础上,血压持续平稳下降,至术后六个月,血压下降到124/89mmHg。






CASE 2
另一例接受RDN治疗的患者为一位年仅38岁的男性,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既往已长期服用四联降压药物,但血压始终未达标。
患者年龄较轻,不愿意长期服药,强烈希望通RDN过手术降低血压。在完成相关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RDN禁忌症后,团队决定为其实施RDN介入治疗。
手术过程中采用Netrod®星带™网状多电极肾动脉射频消融系统,对双侧肾动脉主支及分支进行多靶点全面消融,术后即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在仅使用单一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用药依从性显著改善,生活方式同步优化,整体治疗效果稳定持久。
上述病例印证了RDN技术在难治性高血压病例中的显著疗效,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与技术的进一步成熟,RDN有望成为未来高血压综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支柱。
全面降压,破局而立
Netrod®星带™RDN系统高效消融
RDN作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正展现出划时代的临床潜力与应用前景。在这一浪潮中,Netrod®星带™RDN系统,以其在结构与机制上的多维创新,为RDN手术的标准化与高效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系统的核心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一,三维可控扩张网篮,可灵活适应不同肾动脉解剖形态和3~12mm血管范围,网状强支撑结构提供了类似支架的径向支撑力,术中全程稳定贴靠血管壁,同时确保消融过程中血流畅通无阻,确保消融的连续性、全面性和安全性。
▶ 第二,六电极螺旋设计,六通道独立消融,通过将电极布置于不同解剖平面,形成360°环状连续能量场,可在单次释放中实现多点、多线、全方位同步消融,显著提升消融效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 第三,操作便捷,网篮结构可顺利到达肾动脉主支及分支,可操控手柄让术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网篮大小,提升操控精度同时也使术中操作更为便捷,进一步降低了手术门槛。
相较于传统单点射频消融方式,Netrod®系统星带™网状多电极肾动脉射频消融系统不仅显著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操作时间,还有效减少了重复消融所带来的组织损伤与手术风险,提升了整体操作的安全性与可控性。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应用中,该系统已在多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降压效果,且术后疗效持续稳定,患者依从性显著提升,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
国产创新,深化推进
Netrod®星带™RDN系统前景可期
RDN技术作为高血压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已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未来要实现其更广泛、更规范的推广应用,可在多个关键维度上持续深化探索。
▶第一,应建立科学严谨的适应证筛查体系,明确最适宜接受RDN治疗的人群,提升治疗的精准性与获益最大化。
▶第二,需推动射频消融参数的标准化,在能量输出、作用频率及时间设定等方面形成统一、可操作的临床规范,以确保疗效的可复制性。
▶第三,未来应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以心血管终点事件为主要评价指标,深入探索真实临床价值。
▶最后,围绕不同射频模式及能量类型开展机制性比较研究,也是推动该技术进一步优化与分层应用的关键路径。
综上所述,Netrod®星带™RDN系统的临床应用,为传统治疗模式注入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与临床研究的持续深入,RDN技术将为更多的广大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带来切实福音。
数智赋能,智启新章
宁夏高血压精准防治的多维路径
近年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围绕医疗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在高血压等慢病防控领域,依托大数据平台及多学科融合诊疗机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一体化防治体系,在区域慢病管理和临床实践中均取得了积极成效。
▶首先,通过全面采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影像资料与家族史等关键数据,医院建立起覆盖人群广泛、结构完善的高血压数据库,为后续的风险分层和个体画像奠定基础。
▶其次,借助大数据算法进行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系统分级,有助于提升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从而为患者制定更为个性化、靶向化的治疗方案,包括精准的药物干预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定制指导。实现了从“诊断-治疗-评估”的闭环管理,也通过优化就诊流程和智能化随访路径,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血压控制达标率。
▶此外,医院依托该平台打造了“高血压MTD多学科联合门诊”,涵盖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科、中医科及心理门诊,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干预,提升了整体干预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同时,医院将与“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深度融合,实现远程动态血压监测、用药调整及健康评估的闭环管理,为后续慢病健康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与路径支撑。
通过这一系统性建设,医院不仅推动了高血压管理的转型升级,也为我国慢病防控数字化进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结 语
从技术突破到临床应用,从个体疗效到体系建设,RDN正逐步走出“尝试期”,进入以循证为核心的“价值兑现”阶段。以Netrod®星带™系统为代表的国产创新力量,正在为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提供更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技术标准的完善、适应证筛选的优化以及区域化诊疗模式的落地,RDN有望在高血压防控体系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Netrod®星带™RDN系统由肾动脉射频消融仪和一次性使用网状肾动脉射频消融导管组成。
其注册证号为:国械注准20243011385,国械注准20243011387
专家简介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