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要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依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参考欧美最新指南,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经验,更新制定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为我国PCI严格手术指征和规范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以确保患者安全。
推荐类别与证据水平体系的革新
2025版指南对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表述进行了调整:
推荐类别
-
I类:获益远大于风险(强推荐)
-
IIa类:获益大于风险(中度推荐)
-
IIb类:获益稍大于风险(弱推荐)
-
III-NB类:获益等于风险(不推荐)
-
III-Hm类:风险大于获益(强不推荐)
证据水平
-
A:高质量证据(多项RCT或荟萃分析)
-
B-R:中等质量RCT证据
-
B-NR:中等质量非RCT证据
-
C-LD:设计或实施有局限性的研究
-
C-EO:基于临床经验的专家共识
血运重建策略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

非 ST 段抬高型 ACS(NSTE-ACS)患者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

重要技术
入路选择
-
桡动脉仍为首选
-
新增远桡动脉入路作为补充
-
肱动脉入路仅作为最后选择
腔内影像
IVUS 和 OCT 测定
-
对于解剖复杂病变,特别是左主干病变、真性分叉病变和长病变,推荐应用腔内影像(包括 IVUS 或 OCT)指导 PCI 以减少缺血事件(Ⅰ,A)。
-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运用 IVUS 指导 PCI 得到的支架 MLA 更大,能改善患者1年预后,主要得益于降低靶血管 AMI 和紧急血运重建发生率(Ⅱa,B-R)。
-
OCT 在明确显示 STEMI 患者 IRA 内造影无法识别的斑块破裂、微血栓和斑块侵蚀,钙化病变形态、范围和厚度甚至钙化结节,以及置入支架贴壁情况方面比 IVUS 价值更高(Ⅱa,B-R)。
FFR 和定量血流分数测定
-
用于多支病变患者,确定需治疗的靶病变(Ⅰ,A)。
-
用于左主干临界病变(MLA:4.8~6.0 mm2),以评估 PCI 指征(Ⅱa,B-R)。
器械技术
-
新一代材料制作的药物涂层支架,显著改善内皮化,减低血栓风险,已成为目前PCI常规使用的DES(I,A);
-
生物可吸收支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建议在腔内影像学指导下置入(Ⅱa,C-EO);
-
药物球囊是DES支架内再狭窄的首选治疗方式(I,A),对于 CABG 静脉桥血管病变,理论上比支架置入并发无复流的风险更低(Ⅱb,C-EO);
-
STEMI患者不应常规行冠脉内血栓抽吸(Ⅲ-NB,A),但对于血栓负荷较重,支架内血栓以及血栓性静脉桥血管病变则仍应使用(Ⅱa,C-EO);
-
对于球囊无法通过或充分扩张的严重钙化病变,需使用 0.009"专用导丝进行旋磨,完成斑块修饰后再置入支架(Ⅱa,C-LD);冠状动脉血管内碎石术可显著提高严重钙化病变PCI 的成功率达95%且安全性好 (Ⅱa,B‑R);
-
对有严重低血压心原性休克、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心律失常甚或心肺复苏史等极高危患者实施PCI,应常规使用机械循环辅助装置(Ⅱa,C-EO)。
抗血小板策略
CCS患者

NSTE-ACS 患者

STEMI患者

抗凝策略



中国PCI指南2025版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在2016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更加精细。新版指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严格PCI指征,规范技术操作,优化药物治疗,对提高我国PCI治疗质量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End-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