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心声”丨第20期:右心衰竭起病的肥厚型心肌病,病因与治疗策略揭秘!

浏览量:2013
 

2025年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重磅推出的《北三心声》栏目——第20期精彩再度袭来。在本期的大查房活动中,专家们将目光聚焦于一位58岁的患者,该患者肥厚型心肌病合并顽固失代偿性右心衰竭,病因究竟为何?该如何治疗?

 

让我们紧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学科领域权威专家,深度剖析!

 

病例详情

 

患者58岁女性,主诉间断心悸12年,腹胀伴双下肢水肿4年,加重伴劳力性呼吸困难1年。

 

  • 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及婚育史
  • 现病史

患者自诉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自觉脉率加快(未测脉率),休息3~5分钟后可自行缓解,不伴头晕、黑矇、胸闷、胸痛、恶心、呕吐、乏力、腹胀、腹痛等不适,无皮疹、过敏、脱发、关节痛,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心脏彩超提示“肥厚型心肌病伴右心扩大”(未见具体报告,具体不详),予口服比索洛尔及利尿剂治疗,后心悸缓解。

 

9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心悸,不伴劳力性呼吸困难、腹胀及双下肢水肿等,于当地医院完善ECG提示“房颤”(未见具体报告),予加用达比加群抗凝,后未再诉心悸等不适。

 

8年前患者于当地医院门诊复诊时完善腹部超声提示“肝淤血”(未见具体报告),不伴腹胀、双下肢水肿,继续口服利尿治疗后复查腹部超声未提示特殊异常,后未进一步复查心脏彩超。

 

4年前患者诉流感后逐渐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活动耐量无明显下降,复查腹部超声示“肝淤血”。复查心脏彩超示:左心房内径增大(心尖四腔心切面4.68cm*6.6cm),右心房内径明显增大(心尖四腔心切面6.7cm*8.3cm),右心室内径偏大(基底段左右径4.0cm)。左室前壁、侧壁局部心肌亦增厚,IVS/LVPW>1.3,室间隔基底部心肌厚度1.3cm,室间隔心肌增厚,最厚处约1.8cm。三尖瓣重度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50mmHg,二尖瓣中度反流,左室EF 56%。下腔静脉近心端内径2.12cm,吸气时管径塌陷率<50%,少量心包积液。调整利尿剂种类及剂量后症状仍间断发作,未见明显好转。

 

3年前患者进一步完善基因检测筛査提示:TNNI3;NM-000363.4:c.470C>T(p.Ala157Val)变异(chr19:55665477,杂合、致病)、SDHC基因(chr1:161293405161337658,杂合、意义未明)。

 

1年前患者诉腹胀较前明显加重,伴双下肢水肿、活动耐量下降及劳力性呼吸困难,平地步行100米喘憋严重,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利尿剂维持下无尿量明显减少,复查腹部超声提示”腹腔积液”,未进一步行腹腔穿刺及穿刺液送检。规律服用托伐普坦、托拉塞米、地高辛、艾多沙班。

 

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以“心力衰竭”收入院。患者自发病来,精神欠佳,食欲好,大便正常,尿量如前所述,睡眠欠佳,近1年体重下降5kg

 

患者近4年超声检查提示双房及右心室显著增大、室间隔增厚,估算肺动脉收缩压增高,TAPES减低,下腔和LVEF无明显变化,少量心包积液。既往外院检查腹部超声提示,淤血肝表现合并腹腔内积液、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其余未见明显特殊异常。患者2024年11月13日完善了全腹CT,2025年4月29日请放射科老师阅片会诊,提示淤血性肝硬化早期改变。

 

  •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及婚育史

既往史:胃癌术后21年。发现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7年。发现高尿酸血症2年。发现睡眠障碍1年。既往有胆囊炎、胆囊结石、肝囊肿、肝硬化、腹腔积液病史。

 

个人史:生于江苏省,久居本地,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无牧区、矿山、高氟区、低碘区居住史,无化学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接触史,无吸毒史,无吸烟、饮酒史。

 

家族史:自诉母亲患“肥厚型心肌病”,于50余岁时去世。妹妹2022年(基因+心超)诊断肥型心肌病。女儿有肥厚型心肌病携带基因TNNI3,心超未提示结构异常。否认其他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婚育史:适龄婚育,育有1女。

▲上下滑动查看▲

 

  • 诊治过程
  • 体格检查

体温36.3℃,脉搏6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4/57mmHg,BMI13.7kg/m2。发育正常,营养不良,贫血面容,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皮下出血、皮下结节,皮下无水肿。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怒张,按压肝脏未见颈静脉怒张加重,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1cm,心界扩大,心率68次/分,律绝对不齐,心音有力,A2>P2,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2/6级吹风样杂音,未及震颤,无心脏附加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膨隆(腹围82cm),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脏触及肋下3cm,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无亢进及减弱,4次/分。双下肢轻度水肿。双侧Babinski征阴性。

 

  •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入院后进行常规指标检查(本次入院),未吸氧情况下血气基本正常,血常规提示双系减低,中度贫血。尿常规提示尿糖3+,尿比重下降。肝功能肝淤血相关指标显著升高,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方面接近正常,NT-Pro BNP显著升高(6387 pg/ml)。D-二聚体定量升高、糖化血红蛋白A1c升高、促甲状腺素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其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后超声检查提示右房巨大,左房增大;室间隔增厚,三尖瓣对合不良、重度反流;PASP37mmHg;左室舒张功能减退,LVEF56%。心包积液(少-中量),下腔静脉内径增宽,呼吸变化率减低,符合肥厚型非对称性非梗阻性超声心动图表现。完善ECG考虑持续性房颤、广联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床旁胸片提示双肺渗出性病变、心影显著增大、右侧胸腔积液。

 

初步诊断

1.射血分数保留的全心衰竭(右心衰为主要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

     三尖瓣反流(重度)

     心脏扩大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

     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

2.淤血性肝硬化

3.腹腔积液等

▲上下滑动查看▲

 

  • 入院后评估
  • 心脏相关评估

(1)Holter提示持续性房颤。(2)心脏MR提示增强,符合肥厚型心肌病,巨大右房、双房运动弥漫减低,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反流,存在中量心包积液。(3)右心漂浮导管提示肺动脉平均压20mmHg,由于导管到位困难,肺毛细血管楔压未测出;肺血管阻力未见明显异常升高。(4)冠脉造影LAD开口狭窄,收缩期狭窄30%,血流缓慢;D2开口狭窄40%;LCX管腔正常,血流缓慢;RCA中段狭窄20%,血流缓慢。(5)左心造影、压力阶差可见心脏成铁铲型,LVEF75.6%,左心室连续测压,心尖97/22mmHg,中部97/23mmHg,流出道97/22mmHg,主动脉根部98/56mmHg。

 

  • 肝硬化及纤维化程度检测

2025年4月29腹部超声提示符合淤血肝和门静脉高压表现;肝纤维化四项提示显著升高;肝脏弹性检测肝脏硬度中位值21.8kPa。Child-Pugh分级 B级(7分),提示肝硬化表现。

 

  • 多浆膜腔积液评估

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升高;ANA半点型1:80,请风湿免疫科会诊,建议为ASO升高,考虑与既往链球菌感染相关,不能解释目前疾病。此外患者既往存在胃癌,再次筛查瘤标,存在CYFRA21-1和糖类抗原125升高的表现。但是患者目前无肿瘤占位性病变的相关证据。

 

  • 贫血原因筛查

贫血方面,考虑为缺铁性贫血。

 

  • 入院后体温升高,筛查抗原及感染指标

患者于4月27日出现体温升高,筛查了新冠及甲流相关指标,均为阴性。由于患者白细胞和PCT升高,不除外感染可能,因此加用了左氧氟沙星。

 

  • 当前治疗

(1)心房颤动:艾多沙班 15mg qd。

(2)心力衰竭:托拉塞米 10mg bid;托伐普坦7.5mg qod,螺内酯20mg qd;

       地高辛0.125mg w2d,左西孟旦 6.25g once;

       达格列净 5mg qd。

(3)对症支持:抗感染、补铁、补钙、维持电解质稳定、安眠等。

▲上下滑动查看▲

 

 
 

 

 

  • 病例特点

患者为中年女性,慢性病程。

 

12年前因心悸首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心室肥厚合并右心扩大,遂开始β受体阻滞剂及口服利尿剂治疗。9年前患者再次出现心悸,心电图检查新发心房颤动,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新型口服抗凝药。8年前因胃癌病史行腹部超声检查时发现肝淤血,经适当增加利尿剂剂量后肝淤血缓解。4年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间断出现腹胀及双下肢水肿,近1年症状加重伴活动耐量进行性下降。

 

入院后多次超声心动图复查显示:双房扩大(以右房为著)伴右室扩大;三尖瓣重度反流,肺动脉收缩压35~55mmHg;左心室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最厚处18mm),静息状态下未见梗阻;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逐渐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维持在50%~55%。同期腹部超声及CT复查提示持续性肝淤血及腹腔积液。基因检测发现TNNI3(致病性变异)及SDHC(意义未明变异)

 

综上,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查,该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明确。

▲上下滑动查看▲

 

  • 存在问题

该例患者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右心衰竭表现突出,而肥厚型心肌病能否解释这一临床表现是当前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从病因学角度分析,其右心衰竭的可能机制包括:(1)肥厚型心肌病直接累及右心室,导致右心功能不全,但这一机制难以解释患者双心房非对称性扩大的表现;(2)右心衰竭可能与肥厚型心肌病无关,而是由其他原发性右心疾病所致。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存在TNNI3和SDHC基因突变,这些突变除导致肥厚型心肌病外,是否还可能引起其他右心相关心肌病尚需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该患者的右心衰竭可能与肥厚型心肌病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但同时不能排除合并其他右心相关心肌病的可能性,需进一步明确诊断。

 

从治疗角度而言,该患者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明确,经初步评估其5年猝死风险为1.66%,暂无需行ICD预防性植入,目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然而,长期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药物耐受性较差,且疾病持续进展,表现为心衰症状加重,并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包括淤血性肝硬化、肾功能不全及恶液质)。基于病情恶化,需评估其他治疗方案的可行性:(1)鉴于患者符合终末期心衰诊断标准,尤其合并淤血性肝硬化,需评估心肝联合移植的适应证;(2)患者虽以心肌病为主要病因,但严重的三尖瓣反流显著加重右心衰竭,需探讨三尖瓣手术干预以阻断血流动力学恶性循环的可行性。

▲上下滑动查看▲

 

  • 查房目的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右心衰为主的全心衰竭

      明确全心衰竭的病因

      指导下一步诊疗

 

 

 
 

 

1

超声心动图、磁共振、右心漂浮导管、基因检测、CT分析

 

  • 超声心动图

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1)左室壁显著增厚,主要累及前间隔、前壁及后间隔。(2)右室壁增厚(5~8mm),伴右心房显著扩大,左房及右室亦增大。(3)三尖瓣极重度反流(对合不良),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轻度反流,肺动脉压力正常;(4)左室收缩功能保留(LVEF 52%,左房压10mmHg),但右心室舒张功能受损(FAC 40%,E/Em 9.4,DT 102ms),呈充盈受限状态。(5)下腔静脉内径增宽伴呼吸变异率减低,合并少量心包积液。

 

综上,该患者符合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失代偿期右心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病情较重。

 

  • 磁共振分析

磁共振分析显示,患者左心室室间隔、前壁及下壁明显增厚,且增厚区域伴有显著延迟强化,符合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然而,患者同时存在巨大右心房,这一表现难以单纯用肥厚型心肌病解释。

 

具体分析,核磁共振可见三尖瓣反流程度较重,但瓣环扩张程度与右心扩大比例不相称,提示瓣膜病变并非导致巨大右房的唯一因素。此外,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低,需考虑合并心房性心肌病的可能,或存在同时累及心室肌和心房肌的基因突变性心肌病。

 

  • 右心漂浮导管分析

右心漂浮导管提示,患者上腔静脉压较高,为18mmHg,综合分析可能原因还是源于右心。

 

  • 基因检测分析

患者携带TNNI3基因突变,具体为470位点的C>T变异,该变异具有明确的致病性。TNNI3基因的致病特点为外显率低,即同一家系中的携带者临床表现各异,但该基因突变通常导致较严重的表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该基因的致病特征相符。

 

根据现有临床数据库,TNNI3基因突变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伴左心房扩大,部分患者可合并右心房扩大(双心房扩大),符合本例患者病症然而,本例患者的右心房扩张程度显著,在临床上较为罕见,需进一步分析其潜在机制。

 

  •  CT分析

患者腹部增强CT显示肝脏表面凹凸不平,伴肝叶比例失调(左叶增大,右叶萎缩),符合肝硬化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患者存在淤血肝表现,提示右心功能不全所致肝硬化(心源性肝硬化)。

2

心内科分析

  • 病因分析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其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明确。本例患者的特殊性在于合并显著的右心房扩大,这一表型在肥厚型心肌病中较为罕见。经综合分析,右心房增大的可能机制如下:(1)遗传机制: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显著的基因型-表型异质性,不同致病基因突变可导致差异化的临床表现。本例患者携带的TNNI3突变可能优先累及右心系统,导致右心房及右心室心肌病变。(2)房颤加剧:患者12年前以心悸起病,虽无早期房颤心电图记录,但需考虑阵发性房颤可能;9年前进展为持续性房颤。长期房颤可引发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塑,叠加三尖瓣反流等因素,共同促进右心房扩大。

 

因此综上,该患者右心房扩大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基因突变导致的右心系统原发性心肌病变,并在长期房颤及瓣膜功能异常等继发因素共同作用下加剧右心房扩大,最终表现为以右心衰竭为主的全心衰竭(射血分数保留型)。

 

  • 治疗方案

(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心脏联合肝脏移植以彻底解除病因。(2)在等待心脏及肝脏移植的过渡期,针对三尖瓣反流的治疗需谨慎评估,特别是对于合并基因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传统外科手术风险及死亡率较高,因此更推荐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包括三尖瓣缘对缘修复(T-TEER)、瓣环成形术或三尖瓣置换术。

 

就该患者而言,符合手术适应证。若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治疗目标,可考虑行三尖瓣介入治疗,首选T-TEER或瓣环成形术。

 

 

 
 
 
 
 
 

扫码观看视频回放

- End -

往期推荐:
 
 
 
 

“北三心声”丨第18期:54岁男性急性心梗并发心原性休克,心脏压塞,连环并发症下的救治策略揭秘!

北三心声第17期 | 34 岁患者连续室速+右冠异常+心肌纤维化,北三 MDT 团队破局救治!

北三心声第16期 | 68 岁食管癌患者再遭「缩窄性心包炎」,病因与治疗谜团待破!

北三心声第15期 | 心门之锢与血径迷途:双重枷锁下的生命之殇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3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