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2年随访|MemoSorb生物可降解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病例分享

患者信息
性别:男
年龄:9岁
既往史:无高血压,无冠心病,无肺动脉高压,无感染性心内膜炎,无与ASD无关的严重心肌疾患或瓣膜疾病,无出血性疾病或已知凝血功能障碍,无抗血小板治疗的禁忌证。
术前超声:


四腔心切面测得缺损为7.9mm
剑下双房心切面测得缺损为7.5mm


四腔心切面和主动脉短轴切面示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术前超声所见:
1. 继发孔房间隔中部回声中断,四腔心切面断距约7.9mm,剑下双房切面断距约7.5mm,断缘距下腔静脉17mm,距上腔静脉11mm,距房室瓣14mm。
2.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37 mm,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27 mm ;左房内径(LAD) 31 mm,右房内径(RAD) 41*32 mm。
3. 左室射血分数(EF)72%。
超声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Ⅱ孔型),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临床策略
心脏彩超提示,四腔心切面缺损为7.9mm,剑下双房心切面缺损为7.5mm,综合考虑使用BDASD-I 12规格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搭配12F可降解封堵器介入输送系统进行封堵。
术中操作
导管导丝过隔房间隔缺损

左盘展开


左盘展开并牵拉成型线
使左盘面成型
将钢缆和输送鞘整体后撤
使左盘面贴合房间隔
右盘展开

后撤鞘管,右盘面展开,前抵钢缆,封堵器双盘扣合住房间隔
左右盘面骑跨房间隔


剑下双房切面和主动脉短轴切面确认封堵器左右盘面骑跨房间隔两侧,位置良好
成型锁定

鞘管抵住封堵器后,钢缆前抵并固定不动,牵拉成型线进行锁定
锁定后观察


四腔心切面和主动脉短轴切面确认封堵器位置正确、形态良好
释放封堵器


剪断成型线并撤出后,鞘管轻推,持续抵住盘面给予一定支撑力,同时逆时针旋拧钢缆直至解脱钢缆。释放封堵器后封堵器稳定扣合,形态扁平且位置良好,封堵成功。
术后三天随访



房间隔可见封堵器回声,位置固定,形态良好。
房水平未见残余分流信号。
术后一个月随访



房间隔可见封堵器回声,位置固定,形态良好。
房水平未见残余分流信号。
术后三个月随访


房间隔可见封堵器回声,位置固定,形态良好。
房水平未见残余分流信号。
术后六个月随访


房间隔可见封堵器回声,位置固定,形态良好。
房水平未见残余分流信号。
术后一年随访



术后一年可见封堵器轮廓模糊,完成降解过程。
房间隔重塑完整,未见分流。
术后两年随访


术后2年封堵器植入位置恢复为正常房间隔形态,其厚度、组织弹性与周边房间隔组织无差异,房间隔重塑完成。
病例小结
该病例为临床试验期间入组的一例房缺,患儿男,9 岁,超声心动图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四腔心切面断距约7.9mm,剑下双房心切面断距约7.5mm,呈房水平左向右分流,选择经皮植入BDASD-I 12型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该封堵器由生物高分子材料制成,可在约1年内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且降解过程与房间隔组织修复同步进行,可避免传统金属封堵器带来的长期组织磨蚀、血栓形成与影像伪影等并发症,对儿童患者尤为有利。
可降解房缺封堵器植入成功后,左右心房侧两个伞盘与夹在中间的房间隔结构构成的三层结构(“三明治结构”)可以在二维超声切面上清晰显像。随着封堵器逐渐内皮化及两侧伞盘的逐步降解,两侧伞盘与房间隔变为一体,三层结构会逐步消失,该消失过程可以被超声观察到。另外,随着双侧伞盘不断降解,伞盘所在房间隔的总厚度(左右伞盘加中间的房间隔)会逐渐变薄。本例术后随访影像显示:术后3 天、1 个月和3 个月时在二维超声切面上“三明治结构”清晰显像,封堵器位置稳定、形态良好,房水平无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时“三明治结构”显像较为模糊,封堵器位置稳定、形态良好,房水平无残余分流;1 年时三层结构已完全消失,提示封堵器基本完成降解,同时房间隔重塑完整;2 年时植入部位呈正常房间隔形态,其厚度与弹性均与周边组织一致,未见异常分流。
整体而言,该治疗方案兼顾近期疗效与远期安全,2 年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其稳定、可靠的长期表现,构建了符合儿童结构性心脏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干预范式,凸显了面向未来的临床价值。
-End-
PannaWire介入引导导丝与生物可降解PFO封堵器联合应用:纯超声引导下治疗合并膨出瘤的PFO一例

扫码观看可降解学苑精彩内容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