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心声”丨第18期:54岁男性急性心梗并发心原性休克,心脏压塞,连环并发症下的救治策略揭秘!

浏览量:543

2025年7月7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重磅推出的《北三心声》栏目——第18期精彩再度袭来。在本期的大查房活动中,专家们将目光聚焦于一位54岁的患者,该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同时出现心包积液,病因究竟为何?该如何治疗?

 

让我们紧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学科领域权威专家,深度剖析!

 

 

病例详情

 

 

1

病例信息

 

患者为54岁男性,主诉间断胸闷,咳嗽3天,口唇紫绀20分钟。

 

  • 现病史

患者3天前(2025-4-8)间断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咳嗽,咳粉红色痰,伴纳差,无发热、头痛、胸痛、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每次持续3~5分钟,可自行缓解。夜间可平卧休息。自行服用“右美沙芬”后咳嗽好转,未予重视。

20分钟前(2025-4-11 17:50),患者朋友发现其口唇紫绀,伴明显乏力,无胸闷、胸痛、意识障碍,遂呼叫救护车来诊。末梢血氧60%,予以吸氧、补液治疗。

18:10(2025-4-11)到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时,患者神志昏迷,呈下颌式呼吸,双肺呼吸音低,血压、心率测不出,遂收入抢救室。心电监护示逸搏心律,立即予患者胸外按压、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同时予补液、肾上腺素静推等治疗。18:16(2025-4-11)恢复自主循环,心电监护示心率124 bpm,血压158/114 mmHg,外周血氧73%。

 

急诊查血气明显偏酸,pH 6.994↓,二氧化碳分压46.7 mmHg↑,血红蛋白氧饱和度79.6%↓,乳酸13.9 mmol/L↑。心电图显示前壁导联V1~V5广泛ST段压低。同时完善超声心动图提示存在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下壁、后壁、侧壁基底段-心尖),LVEF 45%


此外,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转氨酶、肌酐、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升高。

该患者在入抢救室后,分别于18:57、19:40、20:05多次出现了心脏停搏,反复予心外按压、肾上腺素静推,数分钟可恢复自主循环,当时考虑患者为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同时存在循环不稳定的情况。于是在4月11日20:20予患者ECMO辅助循环治疗,21:35至导管室行冠脉造影提示回旋支近段闭塞,行PCI治疗,于4月12日0:10收入CCU。

▲上下滑动查看▲

 

 

  •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与家族史

 

既往史:胆结石,未予特殊处理,诉医生告知多饮碳酸饮料,平素饮用可乐量较大。上肢骨折史,外固定治疗,具体不详。平素不体检。

 

个人史:无吸烟、饮酒史。

 

婚育史:离婚,无子女。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上下滑动查看▲

 

  • 体格检查

收入CCU后,在有血管活性药物、ECMO、气管插管和有呼吸机维持的情况下,患者体格检查提示心率偏快,脉搏135次/分;血压持续偏低,100/75mmHg。查体双肺闻及大量湿啰音,其余未见明显异常。

 

▲上下滑动查看▲

 

  • 初步诊断

1.呼吸心跳骤停

2.心脏停搏复苏成功

3.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急性下后侧壁心肌梗死?

     心界不大

     心律失常

         心脏停搏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功能IV级(Killip分级)

4.2型糖尿病

5.急性肾功能不全

6.急性肝功能损伤

7.代谢性酸中毒

8.胆囊结石

 

  • 诊治经过

 

在患者入住CCU之后,在治疗上,给予ECMO+有创呼吸机+血管活性药,但血压仍不能维持,于是在4月12日1:54置入床旁IABP,同时给予镇静、止痛、补液和碳酸氢钠纠酸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以及抗感染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在植入IABP后,再次监测患者血压、血氧、呼吸及氧饱和度,情况基本好转。同时复查乳酸为5.09 mmol/L,较前明显下降。

 

  •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4月12日凌晨复查白细胞、转氨酶、肌酐、葡萄糖等明显升高,其余甲功、血脂、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同时糖化血红蛋白为10.7%,考虑既往存在糖尿病的情况。

  • 心电图

患者入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前壁导联ST段压低,较前有所回落,侧壁I,avL,V6导联Q波形成;肢体导联低电压。4月14日再次完善18导联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前壁导联ST段压低回落,侧壁I,avL,V6,V7~ V8导联Q波形成;肢体导联低电压。

 

  • 超声心动图及胸片

4月12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壁运动弥漫减低,LVEF 32%(2-D),下腔静脉增宽。4月12日胸片提示双肺明显渗出,肺水肿状态。

 

4月13日12:00心电监护示:心率逐渐增快(101→127bpm),血压(145/51→ 93/46 mmHg)、血氧(100%→95%)逐渐下降。于是立即床旁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包腔探及少到中量无回声区,右室壁运动明显活跃,符合早期心脏压塞的表现,考虑不除外心脏破裂可能。当时继续加强镇静治疗,停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及ECMO肝素抗凝;继续补液、升压。请心外科会诊后未见明显心脏破裂口,建议保守治疗,密切观察心包积液的情况。

 

  • 心肌损伤标志物

患者为心肌梗死入院,入院后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也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动态表现,CK-MB最高为200U/L;NT-ProBNP入院后呈下降趋势。

 

由于患者入院时合并了心肌梗死和心原性休克,于是根据监测的患者每日的出入量、中心静脉压和下腔宽度及乳酸情况,及时调整了血管活性药、利尿剂的应用。在充分补液,保证每天入量在2000~3000ml的情况下,给予对症利尿,维持出入量平衡;在呼吸支持方面,于4月18日,撤去了ECMO,并于4月21日将有创呼吸机调整为了无创呼吸机,撤除后患者各方面情况包括心电图、胸片、射血分数等检查,均显示患者情况较前好转。同时在合并症方面给予抗感染治疗、保肝治疗等。

 

  • 目前治疗用药

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0.3 μg/kg·min)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阿司匹林及他汀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并联合抗感染、化痰、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

 

▲上下滑动查看▲

2

病例总结

 

  • 病例特点

患者为中老年男性,急性病程。主诉胸闷、呼吸困难3天,紫绀20分钟伴意识丧失。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入院后发现糖尿病。查体生命体征不稳定、低血压休克,辅助循环支持。辅助检查发现双肺渗出,下壁、后壁、侧壁运动减低,EF值减低,心包积液、可疑心室游离壁破裂。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检查,明确诊断为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

 

  • 诊治思路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处理

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入院,随后低血压、低灌注、乳酸升高,且存在进行性循环衰竭的表现,同时需要心肺复苏和ECMO辅助循环支持,高度符合心原性休克(E期)的状态。针对该例患者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E期,结合指南和临床经验,对该例患者诊疗上采取了如下策略:(1)联合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活性药物,同时使用IABP+ECMO器械循环治疗,且进行了气管插管。(2)及时进行早期再灌注治疗,患者入院心肌梗死诊断明确,并伴有循环不稳定状态,存在早期再灌注的指征,所以早期进行了冠脉造影和PCI手术。(3)并发症的管理,通过加强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稳定控制患者病情。

 

目前该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已经回到了48%的状态,已拔除ECMO+IABP及气管插管。从患者目前的心功能看,心功能恢复较好,住院期间再次出现难治性心衰可能性小

 

  • 心肌梗死后心包积液的原因分析

该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出现血压及心率的下降,超声心动图提示中量心包积液,综合考虑患者发病症状、发病时间窗、发病诱因等,高度考虑患者可能为亚急性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可能,心包积液较为稳定,因此结合心外科会诊意见,进行循环支持和保守治疗进行观察。

 

但是患者心包积液发生的可能并不除外心梗后心肌渗血/微破裂、心梗早期心包炎、Dressler综合征及心力衰竭等病因。但由于患者心包穿刺条件时机不成熟,可能会发生再次渗漏且加重的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分析心包积液发生的原因。

 
  • 查房目的

 

1.心包积液的原因、穿刺引流的时机。

2.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和机械并发症的处理。

 

 
 

 

1

超声心动图分析

患者4月22日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左房、左室大小正常,下后侧壁基底段至中段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LVEF为48%,提示轻度收缩功能减低;少量心包积液,无心脏压塞征象。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下后侧壁心肌梗死诊断明确,同时动态观察显示心包积液量较前逐渐减少,心功能较入院时显著改善。

 

回顾患者病史,患者于4月12日入院时生命体征相对平稳,表现为血压偏低及窦性心动过速,予补液治疗后部分缓解。4月13日下午突发血流动力学恶化(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超声心动图提示新发中量心包积液,立即停用所有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初始检查未发现明确心脏破口。4月14日复查超声显示:1)心包积液量较前增加,2)右室心尖部毗邻左室区域室壁变薄,3)进行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符合心脏压塞表现;4)超声提示心室游离壁破裂,破口处形成3×3cm附壁血栓。因血栓脱落可能增加心包穿刺后再破裂风险,遂选择保守治疗。

 

因此,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超声及造影,患者心包积液的发生符合心室游离壁破裂。

 

2

心内科分析

 

  • 心原性休克病因

该患者发病10天后LVEF恢复至48%,提示单纯急性期心肌细胞丢失量尚未达到导致心原性休克的临界阈值。但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最终仍进展为心原性休克,基于临床病程演变及辅助检查结果,推测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回旋支急性闭塞后,继发的慢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显著降低,持续低灌注状态不仅造成回旋支供血区心肌坏死,更引发全心肌广泛严重缺血。加之多次复苏操作带来的心肌损伤,最终形成一定量的心肌细胞丢失+全心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心泵功能失代偿,出现心原性休克;进食摄入少加重低血容量,以及缓慢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了休克表现

 

  • 心包积液形成的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壁破裂,根据病理进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其中,急性心室游离壁破裂表现为从心内膜至心外膜的贯通性撕裂,此时不伴心脏压塞的过程,会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临床抢救成功率极低。亚急性心室游离壁破裂则表现为渐进性心包积血,伴有心脏压塞的过程,其特点为破裂口周围形成局部血栓或心包粘连,使得心包内压上升相对缓慢,可以为临床干预提供宝贵的时间窗。而慢性破裂多表现为包裹性心包积血或假性室壁瘤形成,由于血栓机化及纤维组织包裹,患者常可维持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存在迟发性破裂风险。

 

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心动图影像学表现,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包积液和心内膜断裂征象,综合分析其病理过程符合亚急性心室游离壁破裂/假性室壁瘤形成的典型表现,该原因是患者心包积液发生的主要原因。

 

  • 前降支介入治疗处理

本例患者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以回旋支为主,其闭塞直接导致血压进行性下降及心原性休克的发生。需特别注意的是,前降支近段存在80%的重度狭窄且血流缓慢,虽非本次急性闭塞的罪犯血管,但在发病机制中可能作为协同病变参与血流动力学恶化。本次急诊介入治疗中,优先处理了回旋支以迅速恢复血流,但未同期处理前降支病变。

 

治疗原则上来讲,各大国内外指南均指出,对于心源性休克下开通非罪犯血管并非必须,比较容易接受的是国内的指南更新指出需要个体化评估。本例患者前降支的血流对于维持心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部分专家认为急性期开通有助于心脏恢复。但从目前该患者病程来看,如果当初开通了前降支,后续因为心包积血和亚急性破裂而停用了抗栓治疗药物就没有那么容易决定,因此强调个体化处理中利弊平衡需要有理有据谨慎决定。

 

3

心外科分析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超声心动图显示的心内膜断裂征象,综合评估认为亚急性心室游离壁破裂/假性室壁瘤可能性较大。亚急性心室游离壁破裂/假性室壁瘤因瘤壁缺乏正常心肌组织支撑,破裂风险较高,通常需外科干预进行修补和穿刺引流。但本例患者瘤腔压力较低,且心包积液量少,提示破口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短期内自行愈合概率较大,故目前暂不建议行外科修补和引流。后续随访中,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行心脏磁共振成像,以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外科干预。

 

 
 
 
 
 
 

扫码观看视频回放

- End -

往期推荐:
 
 
 
 

北三心声第17期 | 34 岁患者连续室速+右冠异常+心肌纤维化,北三 MDT 团队破局救治!

北三心声第16期 | 68 岁食管癌患者再遭「缩窄性心包炎」,病因与治疗谜团待破!

北三心声第15期 | 心门之锢与血径迷途:双重枷锁下的生命之殇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6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