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慢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发布!

浏览量:1591

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是冠脉疾病的一种综合临床表现,是指急性血栓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外的所有阶段。《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是我国首部针对CCS患者诊断及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指南涵盖CCS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全面阐述了 CCS 的定义、诊断流程、治疗策略和长期管理,并包括了合并症及特殊人群的最新管理建议。

 

CCS包括哪些类型?

 

CCS是指除ACS之外冠脉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临床常见5种类型(表1)。

 

表1 CCS分型

 

该如何进行CCS诊断?

 

CCS患者的初始诊断一般在门诊进行;首先,可通过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排除ACS;其次,通过验前概率评估CCS可能性;最后,进行辅助检查,根据 CCS 概率的高低决定检查项目确认诊断,如概率较高,应接受心肌缺血检查(影像学检查);如概率较低,基本排除CCS,应积极进行其他检查或考虑危险因素控制。CCS的诊断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CCS诊断流程

 

表2 慢性冠脉综合征预测概率(%)

验前概率(表2)是CCS患者临床评估中的关键步骤,其采用简单的预测模型,基于年龄、性别和胸痛性质、呼吸困难等来评估CCS,有利于合理规划CCS患者的诊疗路径。

 

•对于验前概率 ≤ 5% 的低概率患者,基本可排除心绞痛的可能性,无需进一步无创性检查;

 

•对于5% < 验前概率 ≤ 15% 的中概率患者,初诊可行运动负荷心电图,条件允许行无创性影像学检查;

 

•对于验前概率 > 15% 的高概率患者,应进行无创性检查(胸部X线、静息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冠脉CTA等),必要时行有创性检查(冠脉造影)。

滑动查看更多

 

该如何进行CCS患者的管理?

 

药物治疗

CCS患者药物治疗的目标在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改善远期预后。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降脂、β 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硝酸酯、 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

 

(一)预防MACE及改善远期预后

 

1.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治疗是CCS患者治疗的基石。可考虑应用环氧化酶-1(COX-1)抑制剂、P2Y12 受体抑制剂长期治疗,PCI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时长需综合考虑其总体缺血及出血风险后进行个体化制定。

 

行PCI的CCS患者若需抗凝治疗,可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华法林或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对于CCS的抗凝治疗,近年证据优先推荐NOAC。证据显示口服抗凝药(优选NOAC)+P2Y12受体抑制剂(优选氯吡格雷)的双联抗栓方案安全性优于三联抗栓方案,疗效不劣于三联抗栓方案,可在1周~1个月的三联抗栓后应用双联抗栓方案小于6个月。

 

表3 CCS的抗血小板治疗推荐

 

图2 CCS患者抗栓治疗流程图

 

2.降脂药物

 

CCS患者属于极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首要的血脂干预靶点,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甘油三酯、脂蛋白(a)等其他血脂水平也与预后相关。

 

CCS患者降低LDL-C 的靶目标为<1.8 mmol/L 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即血脂双达标。对于评估为超高危ASCVD的CCS,其LDL-C靶目标为<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需强调的是,LDL-C较基线降低幅度>50%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的前提,可进一步降低MACE风险。他汀联合非他汀类降脂治疗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是血脂异常干预策略的基本趋势,主要目的是提高血脂双达标率,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3.抗炎治疗

 

COLCOT和 LoDoCo2研究纳入了超过1万例患者,结果显示秋水仙碱可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和 CCS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但秋水仙碱治疗安全窗口窄,且经细胞色素P450 3A4等通路代谢易致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故应谨慎应用。

 

表4 CCS降脂及抗炎药物的推荐

 

(二)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缓解症状与改善远期预后的药物应联合使用。目前主要有3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

 

表5 CCS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药物的推荐

 

血运重建

最佳药物治疗是CCS患者治疗的基石。在药物治疗不佳的CCS患者中,血运重建在缓解心绞痛和改善预后方面存在争议。

 

现有证据提示,以下CCS患者可从血运重建治疗获益:(1)左主干、近端前降支病变、两支或三支血管病变,伴 LVEF 降低、大面积心肌缺血;(2)存在有血流动力学意义(FFR<0.8/瞬时无波形比值<0.89)的狭窄,表现心绞痛或类似心绞痛症状。最佳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通过FFR、IVUS等来指导血运重建策略。

 

本指南指出,可根据心绞痛症状、LVEF、功能评估、冠脉解剖特征和(或)生理学反应,将患者分成低、中、高危风险,便于治疗决策(表6),并对CCS的血运重建策略进行了如下推荐(表7)。

 

表6 CCS患者特征分类

 

表7 CCS的血运重建策略推荐

 

长期二级预防管理

CCS患者临床管理的目标是将风险降至最低水平,这需要患者在生活方式上进行管理和调整。

 

坚持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健康饮食和运动,都可以对心血管风险产生重要的预防作用。

1.戒烟

 

戒烟可改善CCS患者的预后,一项系统性评价显示,与持续吸烟的患者相比,戒烟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了29%。

 

2.健康饮食

 

对于CCS患者,新指南建议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每天每种≥200 g)、每天35~45 g纤维,最好全谷物纤维、适量食用坚果(每天30 g,不加盐)、每周食用1~2份鱼(其中1份是深海鱼)、限制瘦肉,低脂乳制品和液体植物油、饱和脂肪占总能量摄入量<10%;用多不饱和脂肪代替、尽可能少摄入反式不饱和脂肪,最好不摄入加工食品,且应小于总能量摄入的 1%、每天≤5 g 盐以及限制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如含糖软饮料。

 

3.限制酒精

 

对于CCS患者,建议不饮酒。有饮酒史的患者,非妊娠期女性每天可饮用酒精不超过15g(相当于50度白酒30ml),男性每天不超过25g(相当于50度白酒50ml)。

 

4.体重管理

 

体重指数(BMI)越高,冠脉疾病的发病率越高。对于CCS患者,建议成人将BMI控制在 20~25 kg/m² ,老年人控制在 22~26.9 kg/m²,以降低MACE发生风险。对于超重或肥胖的CCS患者建议减重,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甚至外科干预。

 

奥利司他、纳曲酮/安非他酮和苯妥明/托吡酯在52 周时均实现体重减轻超过5%。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适用于 BMI>30 kg/m² 的单纯性肥胖患者或 BMI>27 kg/m² 合并至少1项肥胖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脂肪肝等)的患者。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可使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1.5~3.5 kg。减肥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Ⅰ,B)。

 

5.体育锻炼

 

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健康、体力、骨骼、肌肉状况、心血管功能及有无心绞痛症状和心肌缺血状态,结合日常生活和运动习惯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门诊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推荐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爬山等运动,推荐每天进行30~6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运动5 d(Ⅰ,B)。

 

6.社会心理因素

 

应对CCS患者筛查是否合并抑郁、 焦虑、严重失眠等心理障碍,如有指征,建议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7.环境因素

 

建议配备有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的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污染,在严重污染的地区可佩戴N95呼吸器面罩。

 

8.心脏康复

 

建议所有有适应证(近期有心肌梗死、PCI或CABG后、伴有稳定性心绞痛或在心脏移植后)的患者均接受心脏康复治疗。

滑动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来源: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6): 589-614.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18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