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臻飞教授:从RCT循证更新看FMR TEER患者选择

浏览量:2021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在继发性二尖瓣反流(FMR)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如何基于循证证据精准选择获益患者,成为心血管介入领域的热点与难点。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方臻飞教授,以“从RCT循证更新看FMR TEER患者选择”为题,立足最新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从多个维度探讨如何精准筛选适合FMR TEER治疗的患者。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阅。

  

 

 

TEER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中的治疗

  • 二尖瓣反流的病因与病变分类

 

二尖瓣反流主要分为原发性(器质性)二尖瓣反流和继发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MR依据Carpentier分型可细分为Ⅰ~Ⅲ型。通常认为,Carpentier Ⅱ型多归属器质性二尖瓣反流;Carpentier Ⅰ型中也存在器质性二尖瓣反流,如瓣叶穿孔,但更多的还是FMR,主要与房性二尖瓣反流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相关;而Carpentier Ⅲb型中也是以FMR为主,最常见的病因是缺血性心肌病,在TEER治疗中较为多见。

 

 

  • 二尖瓣反流的流行病学

梅奥医学中心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FMR与DMR的比例约为7:3,FMR的发生率与心力衰竭存在显著相关性。此外,在FMR的研究领域中,室性FMR(vFMR)和房性FMR(aFMR)备受关注,研究表明,vFMR具有更强的病理抑制特性,患者的发病年龄也普遍偏高。

 

从临床治疗的整体情况来看,即使在原发性二尖瓣反流病例中,通过外科修复或其他干预手段进行治疗的比例仅为37%,这一数据充分表明,相当数量的患者未能及时获得有效的临床治疗。

 

  • 二尖瓣反流的自然病程

二尖瓣反流在心力衰竭的整个病理进程,尤其是心肌重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对于临床医生而言,精准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左心室的重构进程,更对其病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TEER循证医学证据进展

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TEER的循证医学证据体系正持续丰富与完善。TEER首次临床植入于2003年,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晚一年。历经20余年发展,TEER器械迭代显著。如Mitraclip从早期的商用器械发展至2020年推出的第四代G4,积累了大量支持其临床应用的循证证据。其中,早期的第二代器械NTR/XTR已证实了TEER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可行性,且现有器械涵盖适用于FMR和DMR的类型。此外,TEER器械还有PASCAL,目前也不断在更新迭代,进一步推动了TEER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纵观FMR的循证医学发展历程,2018年TCT会议上公布的COAPT RCT堪称里程碑事件。该研究成果为FMR治疗适应证的拓展提供了关键依据,推动了临床实践的变革。此后,真实世界研究证据与进一步的循证研究持续积累,不断夯实TEER治疗FMR的理论基础。然而,2018 年该领域也存在争议:早于COAPT研究发表的Mitra FR研究得出阴性结果,与COAPT的阳性结论形成鲜明对比。直至2023年,COAPT 研究5年随访结果公布,再次呈现阳性结果,进一步巩固了TEER治疗FMR的有效性。随后,在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议上,两项关于FMR的重要研究发布,进一步丰富了该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些研究成果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探讨与评估。

 

从TEER技术的器械及影像发展维度来看,其手术成功率的提升轨迹清晰可辨。第一代TEER器械的手术成功率仅约60%,既往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常将MR程度<2+作为手术成功标准。但随着器械技术革新与影像设备的升级,该标准的适用性面临挑战。循证证据表明,将MR程度0~1+(至少<1+)作为手术成功标志更为合理。目前,实现MR程度0~1+的手术成功率可达90%以上,这一结果与外科二尖瓣修复手术效果相当。基于此,重新评估TEER的临床疗效,有助于优化临床决策,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推动TEER技术在临床的规范化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1

FMR—循证基石与指南推荐:
COAPT研究

COAPT研究是首个证实TEER应用于FMR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该研究共纳入614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器械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明确了适合接受TEER治疗的FMR患者特征:即接受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后仍存在症状的中-重度/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且需符合3个“70”原则,具体为: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处于 20%~50% ;②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70mm;③肺动脉收缩压(PASP)≤70mmHg。

 

研究结果显示,安全性方面,2年随访数据显示,器械相关并发症的免发率达到96.6%,显著高于试验预设的性能目标(94.8%),有力证实了TEER技术的卓越安全性。有效性方面,2年随访结果表明,器械组的心衰再住院率显著降低(35.8% vs 67.9%,风险比 HR 0.53),全因死亡率同样显著下降(29.1% vs 46.1%,HR 0.62)。

 

 

因此,基于COAPT研究的主要结果及临床实践经验,202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瓣膜指南将适用于类似COAPT研究特征患者的TEER治疗推荐等级从Ⅱb级提升至Ⅱa级,证据水平为B-R。其适应证推荐为:对于因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LVEF<50%)导致的慢性重度继发性二尖瓣反流且持续存在症状的患者(无论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如何),在接受充分的指南推荐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经食管超声确认解剖结构合适,同时满足LVEF在20%~50%、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70mm、肺动脉收缩压≤70mmHg的条件下,推荐采用TEER治疗。

 

 

此外,该指南还提出了COAPT标准:(1)二尖瓣反流程度需达到3+及以上;(2)患者症状符合NYHA心功能Ⅱ-Ⅳa 级;(3)在优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患者左室射血分数需处于 20%~50%,左室收缩期末径<70mm,且肺动脉收缩压小于70mmHg,以此排除严重右心功能不全的情况。根据这一标准,2020年AHA/ACC指南对FMR的诊断路径进行了优化,着重强调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指南推荐,在药物治疗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基础上,若患者仍存在中重度二尖瓣反流且治疗效果未达理想状态,建议考虑行TEER治疗。

 

 

2

FMR—循证之争: 

Mitra FR研究VS COAPT研究

然而,关于TEER应用于FMR的有效性结果学界始终争论不断。Mitra FR 研究结果显示,器械组治疗未达到预期的有效性,未能证实其相较于对照组存在优效性。事实上,在该研究发表的同一年,基于Mitra FR和COAPT这两项临床研究开展了多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 Mitra FR研究中,TEER治疗FMR在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 COAPT研究则显示,TEER治疗在上述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

 

 

深入分析发现,两项研究的入组患者标准存在明显差异。Mitra FR研究入组患者的二尖瓣反流程度相对较轻,且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增大,呈现成比例的心脏扩大;而COAPT研究入组患者的二尖瓣反流程度更重,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虽有增大,但未达到成比例扩大的程度。此外,COAPT研究组患者接受了更多优化药物治疗,而Mitra FR研究则在试验过程中对治疗方案进行持续优化。在1年随访中,COAPT研究组二尖瓣反流减少程度优于Mitra FR研究组,反流程度分别降低5%和17% 。这些结果提示,在临床实践中,选择与COAPT研究入组标准相似的患者,TEER治疗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3

FMR—循证更新:COAPT 5年研究、

RESHAPE HF-2研究、
MATTERHORN研究

 

  • COAPT研究5年随访结果

2023年,COAPT研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5年随访结果。该研究结果显示:①在接受最佳药物治疗后仍存在症状的心力衰竭合并重度FMR患者中,应用MitraClip进行TEER安全性良好,可降低心力衰竭住院发生率,并显著改善患者5年随访期间的生存率;②在所有预设亚组中,无论患者年龄、性别、MR严重程度、左心室功能和容积、心肌病病因以及手术风险如何,上述结局均保持一致;③在5年随访期内,患者的症状状态(NYHA心功能分级)得到明显改善,MitraClip治疗能够持久修复二尖瓣反流;④对照组患者在交叉接受 MitraClip治疗后,其预后显著改善,与初始即接受MitraClip治疗的患者预后相近。

 

  • RESHAPE HF-2研究

RESHAPE HF-2 研究是于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会议上发布的一项重要研究。作为第3项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TEER应用于FMR治疗的优效性。与COAPT、Mitra-FR研究不同,RESHAPE HF-2研究入组患者群体的反流程度和左室重构程度相对更轻。研究结果表明,在1年随访期内,相较于药物治疗组,器械治疗组在住院率和死亡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在安全性方面,该研究再次证实TEER是一种安全性极高的微创手术,器械相关不良事件仅4例(发生率1.6%),包括2例血肿、1例心包积液和1例右心房穿孔。

 

  • MATTERHORN研究

MATTERHORN研究旨在对比TEER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该研究共纳入208例患者,并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TEER组和外科手术组。研究结果证实,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TEER的安全性优于外科手术,有效性与外科手术相当,再次彰显了TEER卓越的安全性。 

 

小结

方臻飞教授总结指出,TEER治疗FMR患者的筛选仍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不过,随着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目前已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诊疗思路:

 

(1)COAPT标准内外患者均有获益:COAPT 研究五年随访结果进一步证实,符合COAPT标准的FMR患者接受TEER治疗后,能够获得持续的临床获益。这表明该治疗手段对特定标准的患者具有明确疗效;同时,超出COAPT标准的患者群体也可从TEER治疗中获得益处,拓宽了治疗的适用范围。

 

(2)器械发展与经验积累提升获益:MATTERHORN研究结果显示,TEER治疗在疗效方面不逊色于外科手术,且安全性显著高于外科手术。随着器械的不断改进以及临床操作经验的日益丰富,为FMR患者带来了更优的治疗选择和更多的临床获益。

 

(3)基于表型异质性的精准评估:FMR表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这要求在患者筛选过程中采用更系统、全面的评估方法。RESHAPE HF2研究表明,MR程度较重的患者接受TEER治疗后的获益更为明显。此外,成比例与不成比例FMR患者的治疗获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精准评估 MR 反流程度和左室容积可能是优化患者筛选的关键因素。

 

 

审稿专家:方臻飞教授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专家简介 

 

方臻飞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和2013年分别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Caen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交流学习。主要从事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擅长心血管危重病的治疗和抢救,完成中南地区首例TAVR植入,中南地区首位TAVR手术督导专家。完成国内首例心脏破裂介入封堵术。国家卫计委冠心病、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导师。每年完成各类心脏介入手术1000余台。曾多次赴肯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进行技术援助与讲学。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参与或主持多中心临床试验20余项。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湖南医学科技奖2项,中南大学医疗新技术成果奖3项。担任中华心血管病学会结构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肺血管组学委员,湖南省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湖南省心血管病分会冠心病学组副组长等职务

 

 

审稿专家:方臻飞教授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