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BG vs PCI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长期预后

研究背景
缺血性心肌病是HFrEF的主要原因,5年和10年死亡率为43%和65%。缺血性心肌病合并HFrEF患者的最佳血运重建策略尚不明确:ESC HF指南建议冠脉多支病变合并HFrEF患者首选CABG,PCI可作为替代治疗(IIb);北美血运重建指南建议多支病变缺血性心肌病合并HFrEF患者进行CABG(I)。目前缺乏指导临床实践的随机试验数据。该研究旨在评估CABG或PCI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心胸外科医师协会和墨尔本介入组登记队列中2005年1月至2018年通过单纯CABG或PCI进行血运重建的严重缺血性心肌病(LVEF <35%)患者。排除标准为28天内发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猝死生还、入院时心源性休克及既往心脏手术史。主要终点是血运重建后10年的长期全国死亡指数相关死亡率;次要终点是30天死亡率,住院时间,围术期卒中、肾损伤和心梗。使用逆概率加权法倾向评分分析进行风险调整。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2042例患者,其中1451例行CABG,591例行PCI,调整后两组基线特征较平衡。
表1: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中位随访4.0(2.2-6.8)年,CABG组与长期生存率改善相关,降低27%的长期死亡率(HR 0.73,95% CI 0.58-0.93;p = 0.010)。CABG组住院时间延长,围术期卒中风险更高。两组30天死亡率、围术期心梗和肾损伤无明显差异。
图1:CABG vs PCI 的生存曲线

表2:长期死亡率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


加权样本中CABG依然改善了长期生存率(aHR 0.59, 95%CI 0.45-0.79,p = 0.001)。
图2:CABG vs PCI 的生存曲线(校正)

表4:主要及次要结局的比较

界标分析提示从血运重建术后3年开始,CABG对生存有利而PCI没有。
图3:CABG vs PCI 结局比较的界标分析

研究结论
在这项多中心IPTW分析中,CABG而非PCI作为严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方式可改善长期生存率。未来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 End -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