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心声第16期 | 68 岁食管癌患者再遭「缩窄性心包炎」,病因与治疗谜团待破!
2025年6月9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重磅推出的《北三心声》栏目——第16期精彩再度袭来。在本期的大查房活动中,专家们将目光聚焦于一位68岁食管癌并发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病因究竟为何?该如何治疗?
让我们紧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学科领域权威专家,深度剖析!


病例信息
患者68岁男性,主诉呼吸困难2月余,加重伴双下肢水肿2周。
-
现病史
▲上下滑动查看▲
-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与家族史
▲上下滑动查看▲
-
体格检查
▲上下滑动查看▲
-
辅助检查
▲上下滑动查看▲
-
目前诊断及治疗用药

病例总结
-
病例特点
▲上下滑动查看▲
-
病因分析
超声心动图分析
鉴于心包活检需全身麻醉及开胸手术,风险较高,如患者情况允许,可以在超声引导下针对增厚显著的侧心包进行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磁共振分析
患者磁共振成像与超声结果高度相似,缩窄性心包炎诊断明确,同时结合影像学特征,病因考虑炎症性病变,依据如下:1)转移瘤所致心包病变常伴随明显心包积液及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本例心包积液量少,且增厚心包边缘光整,未见结节状或浸润性生长征象;2)虽未行脂肪抑制序列定量分析,但增厚心包内见局限性脂肪信号影,且边界清晰,与恶性肿瘤的混杂信号、侵袭性生长特点不符;3)心包弥漫性增厚伴信号不均,结合轻度水肿表现,更符合慢性炎症(如结核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的病理改变。
心内科分析
-
病因分析
(1)缩窄性心包炎最常见的病因是结核感染。本例患者因长期接受免疫治疗,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理论上结核感染风险较高;然而,结合其临床表现,目前暂不支持结核性心包炎的诊断。
(2)肿瘤转移亦可导致缩窄性心包炎。若肿瘤组织广泛侵及心包,可能引起心包增厚及纤维化,但此类情况通常伴随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本例患者未出现相关表现,故肿瘤转移的直接证据不足。
(3)PD-1治疗可能诱发免疫相关性心包炎,引发慢性炎症及纤维化,结合该例患者的用药时间及两次PD-1治疗后NT-proBNP水平、以及临床表现,高度符合PD-1治疗后引起的缩窄性心包炎,但是在诊断上还需进一步明确病理活检。
-
是否进行心包穿刺活检
对于本例患者,心包穿刺的临床决策需严格权衡获益与风险。尽管心包穿刺在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中具有高度价值,但该操作风险较高,且对患者的治疗策略影响有限。因此,若非必要,目前更倾向于保守对症治疗,暂不推荐常规行心包穿刺。
-
治疗用药
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推荐以激素治疗为主。秋水仙碱抗炎作用较弱,且患者可能合并肝肾功能损害,需谨慎评估药物代谢及毒性风险。此外,IL-1拮抗剂虽具有潜在治疗价值,但目前国内尚未普及,短期内难以应用于临床。
在血流动力学管理上,应避免过度脱水治疗。此外,营养支持治疗是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患者代谢状态个体化调整,以促进恢复。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