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心声第16期 | 68 岁食管癌患者再遭「缩窄性心包炎」,病因与治疗谜团待破!

浏览量:2795

2025年6月9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重磅推出的《北三心声》栏目——第16期精彩再度袭来。在本期的大查房活动中,专家们将目光聚焦于一位68岁食管癌并发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病因究竟为何?该如何治疗?

 

让我们紧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学科领域权威专家,深度剖析!

 

 

病例详情

 

 

1

病例信息

 

患者68岁男性,主诉呼吸困难2月余,加重伴双下肢水肿2周。

 

  • 现病史

2月余前(2025-03)食管癌放疗、免疫治疗后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步行2公里后出现)进行性加重,伴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痰,伴乏力、腹胀

 

1月余前(2025-04)查NT-proBNP 1924pg/ml,超声心动提示双房增大,LVEF62%二尖瓣脱垂伴轻度反流,极少量心包积液;动态心电图提示阵发房颤、房扑,就诊于外院呼吸科,查胸部CT示胸腔积液,予口服利尿、胸腔穿刺引流治疗后复测NT-proBNP 300+pg/ml,患者呼吸困难、咳嗽、乏力、胸闷、腹胀等症状减轻。

 

1月前(2025-04-25)因呼吸困难于我院就诊,NT-proBNP 1473pg/ml,超声心动提示双房增大,脏层心包可见弥漫不规则低回声附着,PASP 40mmHg,LVEF 67%。冠脉造影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025-04-28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未见改善,行心脏核磁示心包不均匀增厚伴延迟强化。考虑缩窄性心包炎诊断,予阿司匹林300mg QD抗炎治疗,托拉塞米口服利尿改善心衰症状。

 

2周前(2025-05-04)大量饮水后呼吸困难、腹胀、恶心加重,伴双下肢对称可凹性水肿,急诊查NT-proBNP 3040p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片示双侧胸腔积液,予静脉利尿。6天前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尚可,食欲减退,近1周进食减少,大小便正常,近2周体重下降5kg

▲上下滑动查看▲

 

  •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与家族史

既往史食管癌11月。

 

确诊食管癌:2024-06 胃镜病理确诊食管胸下段鳞癌,PET-CT分型T4aN2M0 IV期;

 

新辅助化疗:2024-07-05、08-03、2024-08-27 白蛋白紫杉醇+顺铂+卡瑞利珠单抗

 

手术治疗:2024-09-24 食管次全切、胃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隆突下淋巴结R1切除;

 

辅助放化疗:2024-11-14开始规律放疗25次,95%计划靶区,纵隔7区淋巴引流区,45Gy于2025-02-18、2025-03-11 卡瑞利珠单抗,2025-04-01拟行卡瑞利珠单抗,化疗前出现呼吸困难症状,NT-proBNP 2100+pg/m。

 

个人史及家族史:吸烟40余年,1包/天,已戒半年,饮酒10余年,2~3两/天,已戒半年;父亲高血压、膀胱癌,母亲糖尿病。

▲上下滑动查看▲

 

  • 体格检查

体温36.0℃,脉搏84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42/93mmHg,血氧98%,BMI 19.05kg/m2

 

营养不良,剑突下、腹部可见食管术后瘢痕,双侧手背可见陈旧性瘀斑,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肺呼吸音清晰,右侧中下肺呼吸音减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无负性心尖搏动,心浊音界正常,心率84次/分,律齐,心音低钝,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未闻及心脏附加音,无心包摩擦音、心包叩击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音正常,5次/分。双下肢可凹性水肿至小腿上段。

 

心界检查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

 

  • 辅助检查

•NT-proBNP和超声心动图

 

•心脏核磁

心脏核磁增强提示,心包不均匀增厚伴延迟强化,心包少量积液,左室壁运动受限,符合缩窄性心包炎表现。

 

肺静脉CTA

肺静脉CTA提示,心包不均匀增厚,纵膈大血管周围多发软组织密度影,考虑转移瘤可能,左下肺静脉受压变窄。

 

第一次住院期间完善射频消融治疗,手术成功,经肿瘤心脏MDT讨论,考虑患者呼吸困难与缩窄性心包炎密切相关,进一步完善缩窄性心包炎病因学,发现T-spot-TB、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2、免疫球蛋白G亚型大致正常,随后患者出院。

 

心电图

本次患者入院第一次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为82次/分,入院后2~3小时复查心电图出现房颤,心室率84次/分,心电监护发现房扑伴宽QRS波形。

 

  • 实验室检查结果
 

胸片、胸腔穿刺液及PET-CT

患者胸片提示,双肺渗出性改变,心影饱满,双侧胸腔积液。胸腔穿刺液为漏出液,肿瘤细胞未见。床旁腹部B超提示肝周、脾周可见游离积液,最大位于右下腹,液深7.6cm。

 

患者入院后再次复查了PET-CT,提示食管癌术后改变,包括:①上端吻合口及气管分叉处水平管壁增厚,代谢增高;②纵隔内代谢增高的淋巴结;③心包弥漫增厚伴多发结节,代谢增高。

 

▲上下滑动查看▲

 

  • 目前诊断及治疗用药

  • 目前诊断

1.缩窄性心包炎

2.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射频消融术后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4. 食管胸下段鳞癌

       食管癌术后、放化疗后

 

  • 治疗用药

胺碘酮静脉泵入控制房颤发作;静脉利尿(布美他尼);多烯磷脂酰胆碱、绿汀诺保肝治疗;瑞代肠内营养800ml;双侧胸腔穿刺引流;秋水仙碱0.5mg QD抗炎治疗。

2

病例总结

 

  • 病例特点

患者为老年男性,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腹胀、食欲减退及双下肢水肿。体格检查可见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心音低钝。实验室检查提示NT-proBNP显著升高,但肌钙蛋白始终阴性。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包增厚。

 

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缩窄性心包炎诊断明确。需鉴别的疾病包括限制性心肌病、心包积液及右心衰竭,经心脏核磁共振及PET-CT进一步检查后,均已排除。

▲上下滑动查看▲

 

  • 病因分析

回顾该患者病史,患者先后接受3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继以5周疗程的放射治疗,后续又完成2个周期的PD-1免疫治疗。在排除可能导致缩窄性心包炎的常见原因,如结核感染相关和自身免疫相关的原因后,基于现有临床证据,目前病因学分析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种可能性:

 

  • 肿瘤转移

根据胸外科专家会诊意见,患者接受的食管癌手术属于姑息性切除,其病理学评估显示手术切缘未达根治标准,且纵膈淋巴结转移灶未完全清除,故存在转移可能。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1)心脏核磁共振与PET-CT均证实存在全心包积液;2)心包膜可见结节样异常增厚,代谢活性增高,符合转移性病灶的影像学特征。

 

临床分析认为,肿瘤心包转移虽需纳入鉴别诊断,但并非导致患者病情的唯一因素。其依据在于转移性心包病变的典型表现(如大量血性积液或弥漫性结节浸润)在本例中并不显著,患者以心包缩窄为主要临床表现

 

心包转移可作为病情进展的合并因素之一,但需进一步通过心包穿刺活检或随访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同时排查其他可能导致心包缩窄的病因。

 

  • 炎症

回顾患者的心包炎和病史,考虑该患者的心包炎可能与放疗或PD-1治疗相关。

 

(1)放疗:经多学科会诊讨论,放疗科专家认为放射性心包炎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时间窗多在放疗后3~6个月出现,该患者的时间节点与之相符;②发病部位以临近左心房部位为主。

 

然而本例患者存在以下不符合点:①临床观察显示,即使接受70Gy以上高剂量放疗的患者也鲜见放射性心包炎发生,而本例仅接受45Gy剂量;②病变范围表现为全心包受累,而非典型的局限性改变。因此,单纯用放射性心包炎难以合理解释当前病情。但需要指出的是,放疗可能通过免疫检查点激活机制参与疾病进程。此外,虽然食管癌发生弥漫性心包转移的临床案例较为罕见,但结合患者病史,仍需考虑肿瘤性心包病变的可能性。

 

(2)PD-1治疗:该患者既往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可能在放疗的协同作用下,使得第二次PD-1给药时与放疗的时序效应形成近似同步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患者首次PD-1治疗后NT-proBNP水平升至500 pg/mL,而第二次治疗后显著升高至2000 pg/mL,提示PD-1治疗的重复暴露可能与心肌损伤的累积效应相关。

 

综上。考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包炎的可能。但由于患者肿瘤分期较晚(未行根治性手术),目前无法完全排除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需结合影像学及心包病理进一步鉴别。

 
 

 

 
本次查房目的旨在探讨患者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并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1

超声心动图分析

 

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为显著增厚的心包,下腔静脉异常扩张伴呼吸变化率消失,二尖瓣血流随呼吸变化率增加,符合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标准。

 

鉴于心包活检需全身麻醉及开胸手术,风险较高,如患者情况允许,可以在超声引导下针对增厚显著的侧心包进行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2

磁共振分析

 

患者磁共振成像与超声结果高度相似,缩窄性心包炎诊断明确,同时结合影像学特征,病因考虑炎症性病变,依据如下:1)转移瘤所致心包病变常伴随明显心包积液及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本例心包积液量少,且增厚心包边缘光整,未见结节状或浸润性生长征象;2)虽未行脂肪抑制序列定量分析,但增厚心包内见局限性脂肪信号影,且边界清晰,与恶性肿瘤的混杂信号、侵袭性生长特点不符;3)心包弥漫性增厚伴信号不均,结合轻度水肿表现,更符合慢性炎症(如结核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的病理改变。

 

3

心内科分析

 

  • 病因分析

(1)缩窄性心包炎最常见的病因是结核感染。本例患者因长期接受免疫治疗,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理论上结核感染风险较高;然而,结合其临床表现,目前暂不支持结核性心包炎的诊断。

 

(2)肿瘤转移亦可导致缩窄性心包炎。若肿瘤组织广泛侵及心包,可能引起心包增厚及纤维化,但此类情况通常伴随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本例患者未出现相关表现,故肿瘤转移的直接证据不足。

 

(3)PD-1治疗可能诱发免疫相关性心包炎,引发慢性炎症及纤维化,结合该例患者的用药时间及两次PD-1治疗后NT-proBNP水平、以及临床表现,高度符合PD-1治疗后引起的缩窄性心包炎,但是在诊断上还需进一步明确病理活检。 

 

  • 是否进行心包穿刺活检

对于本例患者,心包穿刺的临床决策需严格权衡获益与风险。尽管心包穿刺在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中具有高度价值,但该操作风险较高,且对患者的治疗策略影响有限。因此,若非必要,目前更倾向于保守对症治疗,暂不推荐常规行心包穿刺。

 

  • 治疗用药

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推荐以激素治疗为主。秋水仙碱抗炎作用较弱,且患者可能合并肝肾功能损害,需谨慎评估药物代谢及毒性风险。此外,IL-1拮抗剂虽具有潜在治疗价值,但目前国内尚未普及,短期内难以应用于临床。

 

在血流动力学管理上,应避免过度脱水治疗。此外,营养支持治疗是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患者代谢状态个体化调整,以促进恢复。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8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