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院大查房丨追本溯源,“换”然一“心”——一例心脏扩大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浏览量:1670

本期名院大查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教学团队通过一例典型心脏扩大病例的诊疗全过程展示,系统剖析了血色病心肌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策略。医谱学术特此整理,以供临床参阅。

 

 

 

 

患者信息

 

 

患者为47岁女性,主诉活动后胸闷,气短3年余,加重4月余,于2024年7月9日入院。

 

1

现病史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且逐渐加重,伴有眼睑、双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2022年1月住院治疗期间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扩大,射血分数33%,冠脉CTA未见异常。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给予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后一直口服心衰四联药物治疗。

 

2024年3月患者自觉乏力、胸闷、食欲下降,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门诊心电图提示Ⅲ°AVB,肢体导联,V1-V3导联R波增高不良,停用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后心率有所恢复,由30次/分恢复到45次/分左右,动态心电图提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建议住院治疗,患者拒绝。此后患者仍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入院,院前冠脉CTA未见明显异常。

 

2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既往史: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17年,目前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2024年3月体检糖化血红蛋白6.4%,未治疗。16年前诊断继发性闭经+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未规律诊治。

 

个人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无吸烟、饮酒史,42岁闭经。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3

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T:36.6℃,P:45次/分,R:18次/分,BP:85/55mmHg,皮肤苍白,体型消瘦,营养不良,身高160cm,体重39.5kg,BMI 16,听诊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底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下肢无浮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肝脏功能、肾脏功能、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糖化血红蛋白 13.9%↑;NT-proBNP 215 pg/ml;肝胆脾、腹部超声未见异常。TG 7.09mmol/L↑,LDL-C 4.77mmol/L↑,HDL-C 0.79mmol/L,TC 3.54mmol/L;甲状腺功能:T3 0.70 nmol/L↓(1.01- 2.95);FT3 3.12 pmol/L(2.76-6.30);FT4 17.19 pmol/L(10.42-24.32);TSH 0.36 正常(0.35-5.50);风湿免疫等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心电图及胸片提示,肢导低电压,V1-V3 QS型,2:1AVB胸片心影增大,肺部相对清晰;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整体收缩功能障碍和心腔扩大,同时也有二尖瓣中度反流;入院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46次/分,最慢28次/分;RR间期最长2.8s,阵发性房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存在2:1房室阻滞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024.3.27院前心肌核磁平扫+心肌灌注提示,左心增大,心功能减低,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表现。同时注射Gd-造影剂后10分钟延迟扫描显示室间隔中层延迟强化。

 

 

4

多中心查房讨论

 

患者心功能不全的鉴别诊断? 待完善的检验/检查项目?

 

  • 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

该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扩张心肌病合并Ⅲ°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间隔中层延迟强化,因此在诊断上需要重点考虑心脏结节病、心肌淀粉样变、线粒体心肌病、遗传性心肌病等疾病。

 

在待完善的检验/检查项目上,需重点检查如下:1)心脏结节病,需明确有无皮疹、葡萄膜炎等病史;进一步完善血清ACE、白介素2水平、胸部CT有无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心内膜活检及心外膜活检等。2)心肌淀粉样变,可通过血清游离轻链免疫固定电泳和心肌活检进一步评估。3)线粒体心肌病,可进一步完善基因检测或心肌活检进行评估;4)遗传性心肌病,可以进一步补充家族遗传病史,并进一步完善基因检测进行评估;5)慢性心肌炎或心肌病,可以完善抗心肌抗体、柯萨奇病毒抗体以及心内膜活检以进一步评估。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结合该例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在病因上需要考虑如下病因,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1)IgG4相关疾病,需完善IgG4水平的检测、心内膜心肌活检和影像学CT综合判断。2)遗传性心肌病,可以进一步补充家族遗传病史,并进一步完善基因检测进行评估。

 

 

 

诊疗过程

 

 

 

患者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扩大、二尖瓣重度反流、心功能3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脂血症和2型糖尿病。考虑到患者扩心病诊断明确,同时合并多种内分泌疾病,又存在心肌/传导系统受累,考虑患者是否存在特殊基因突变导致的扩张型心肌病,遂完善了基因检测以寻找深层次病因。

 

1

第一阶段诊疗经过(2024.7.11-17)

7月11日,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的症状,检查动脉血气PH值为7.18,碱剩余-17.3,血糖24mmol/L和尿酮体80mg/dl,显著升高,考虑患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遂将其转入监护室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并以匀速补液,同时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以及异丙肾上腺素持续泵入,维持心率在34~48次/min左右。通过补液、降糖和纠酸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然而,患者在7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不清,心电监护提示室性心动过速,立即胸外按压,1分钟恢复窦性心律,患者意识恢复,继续泵入异丙肾上腺素,查血气、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异常,给予患者门冬氨酸钾镁+氯化钾泵入;静推托拉塞米利尿对症治疗。

2

第二阶段诊疗经过(2024.7.18-8.10)

7月18日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同时NT-proBNP 3048 pg/ml↑;胸片(7.20)提示双肺透过度减低,纹理增粗;胸腔超声(7.20)可见双侧胸腔积液,左侧2.6cm,右侧3.7cm。

 

此阶段的总体治疗方案为加强利尿,监测出入量,补钾等措施,同时持续应用小剂量异丙肾上腺素、左西孟旦、多巴酚丁胺等治疗。8月2日复查甲功发现TSH明显升高,因此增加了左甲状腺素钠片的剂量,之后患者的心率波动在50~65次/分左右,心电图可以看到Ⅰ°~Ⅲ°房室传导阻滞交替出现。经过上述治疗后患者胸片、心衰表现改善,水肿逐渐消退,NT-proBNP逐渐回落。

 

 

此时基因检查提示HJV基因突变,提示血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根据患者诊断的线索,重新回溯了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血液科专科会诊指出:1)原发性血色病诊断明确;2)存在心脏、甲状腺、肝脏等多脏器受累为血色病终末期表现;3)建议完善肝脏核磁,心肌T2*mapping显像(患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未完善检查);4)建议应用去铁剂地拉罗司/去铁胺注射液。

 

结合血液科会诊意见,治疗方案调整为:1)加用地拉罗司500mg/l晚(3日后因恶心呕吐、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不能耐受停用,并给予保肝治疗);2)放血疗法:瘦弱,BMI 16;血红蛋白 121g/l;不能耐受。

 

最终,经过多学科联合会诊及专家建议,建议患者行心脏移植。

3

第三阶段诊疗经过(2024.8.17-9.13)

8月17日,患者在晨起后突发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显示室速,尽管进行了床旁抢救,但患者随后出现了心原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包括肝衰竭、肾衰竭和凝血系统的异常,因此给患者植入了IABP。8月17日起肝酶、胆红素明显上升,8月23日达峰,给予保肝、间断血浆置换治疗。8月17日起肌酐水平进行性升高;8月18日开始每日床旁血滤。

 

期间患者发生DIC,给予间断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患者对异丙肾上腺素较为依赖,剂量难以减少,便通过静脉持续泵入,使心率维持在45~50次/min,并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多巴酚以及IABP维持血压,使收缩压保持在85~90mmHg。

4

第四阶段诊疗经过:心脏移植(2024.9.14)

患者于9月14日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常规给予患者强心、利尿、抗感染、抗排异、营养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术后第53天复查心脏超声显示心功能良好,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因此安排了患者出院。同时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心功能良好,未见明显心律失常,同时在血液科专科进行诊治。

 

期间,对切除的心脏进行了病理检查,显微镜下可见心肌细胞空泡状显著,心肌细胞内可见大量铁沉积,符合血色病相关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同时病理结果还显示,HE染色见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普鲁士蓝染色可见心肌细胞内深蓝色颗粒/团块状沉积,胶体铁染色显示深蓝色颗粒标记的心肌铁沉积,符合血色病心肌病的特征,诊断明确。

 

 

血色病学习介绍

 

 

1

 血色病分型

血色病可分两种,一是原发性血色病,被认为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脏器的铁质沉着明显;二是继发性血色病,常发生在长期大量输血的患者。

 

遗传性血色病是由基因突变而导致铁代谢异常,使机体对铁的吸收异常增加,过多的铁储存于肝脏、心脏和胰腺,垂体性腺等实质性细胞中,导致组织器官广泛纤维化,引起受累脏器功能损害。临床上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肝大、关节炎、性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心脏病等远期逐渐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遗传性血色病分为Ⅳ期,其中,Ⅰ型常见于欧美人群,中国人群少见;Ⅱ型也称青少年型血色病,其突出特点是发病年龄比较早,由HJV基因(2A型)或HAMP(2B型)基因变异导致的铁调素缺乏所引起,是最严重的原发性铁过载。Ⅲ型和Ⅳ型更少见。

 

2

血色病心肌病发病机制
和临床表现

血色病心肌病发病机制主要为铁在心肌细胞内贮积,因此血色病心肌病被归类为一种贮积性而非浸润性的心肌病。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肝硬化、糖尿病、心肌病和皮肤色素沉着四联症。65%的患者以糖尿病为首发症状,出现血糖增高,尿糖阳性;50%的患者伴有进行性多关节炎、垂体功能障碍;15%~30%的患者会有心脏受累的表现,逐渐出现顽固性心衰,最终死于心力衰竭和肝衰竭。

 

 

3

 HJV基因和诊断

HJV基因在细胞系中的定点诱变导致突变体HJV膜定位的丧失,叫遗传性血色病2A型(HFE2),是极其罕见的血色病,一般发病较早,临床症状多在30多前出现,更易表现为心肌病变、糖尿病和性腺功能降低,该病的主要死因是心脏病。

 

怀疑血色病的患者要尽早完善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基因检测在诊断扩张心肌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心脏/肝脏磁共振测量T2* mapping对诊断血色病具有高度特异性,对心、肝铁含量可进行定量的评价。

 

4

治疗方式

放血疗法:是治疗HH的一线治疗方法,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应维持在110g/L以上。

 

祛铁药物:是该病的二线治疗方法,可用于对放血疗法无法耐受或存在禁忌证的患者,目前临床使用的铁螫合剂主要有去铁胺、去铁酮及地拉罗司。

 

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需考虑心脏移植。 

 

 

最后,经专家讨论分析,该例患者在术后原则上不需要使用使用心衰的药物,因为她主要是由铁沉积所引发的继发性心衰,应该从源头治疗防止铁过度吸收,并促进铁的吸收。

 
 
 
 
 
 

扫码观看视频回放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转载请标注来源!

 

- End -

往期推荐:
 
 
 
 

崔鸣教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现代治疗策略

会议通知|8.4-10 2025血管疾病多学科协作论坛/岭南瓣膜会/大湾区抗栓会,邀您共探学术精微,共启跨界“心”章经胸超声引导应用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成功治疗房间隔缺损合并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