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技术再攀高峰: 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成功实施局麻下无射线经胸超声引导TAVR

浏览量:3984

 

2025年8月5日,北京——在阜外医院多模态手术室内,潘湘斌教授团队历经1小时精准操作,成功为一名Type 0型二叶瓣患者实施全球首例局麻下、单纯经胸超声(TTE)引导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安返病房。

 

此前,潘湘斌教授团队已熟练完成数十例全麻+经食道超声(TEE)引导的TAVR手术,而此次局麻+纯超声引导的创新突破,不仅完全摒弃X线辐射和造影剂,更打破传统全麻限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安全实现TAVR手术全程清醒、无射线、无造影剂,标志着超声引导TAVR技术正式迈入“无辐射、极简式"新纪元,为高危、老年及造影剂过敏患者带来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病例基本资料

 

女性,63岁

主诉:间断胸痛1年

超声心动图:峰值流速5.0m/s,平均压差68mmHg,瓣口面积0.5cm2,EF值61%;主动脉重度狭窄并少量反流,二尖瓣少中量反流,室间隔及左室壁增厚,升主动脉扩张

 

术前CT评估

 

Type 0型二叶瓣,小瓣环,流出道偏小,轻度钙化,钙化主要分布在大弯侧瓣叶边缘,瓣上限制轻

 

主动脉瓣根部概览 

主动脉瓣根部钙化概览

 

 

 

左冠开口低,左侧瓣叶偏长,窦部空间可,冠脉遮挡风险不高

 

 

入路血管走形良好,零星附壁钙化,内径可,整体入路血管条件良好

 

入路钙化概览

入路概览

 

 

手术策略

 

采取局麻下,TTE全程引导无放射线TAVR,超声下完成临起置入,大鞘置入,导丝跨瓣及交换,球囊预扩,瓣膜定位及释放,术后功能评估等操作。

 

右股主入路切开,预置20F大鞘,20mm球囊预扩张,置入AV23瓣膜

 

手术过程

 

术前胸骨旁长轴切面可见流出道结构良好,五腔心切面可见主动脉瓣少中量反流

 

流出道结构观察

 

五腔心切面观察

 

体外量取工作距离,猪尾置入窦底,交换加硬导丝,加硬导丝支撑下缓慢置入大鞘。大鞘置入后,经加硬导丝导入AL导管,采用150cm直头导丝跨瓣,超声下可见导丝顺利通过瓣口,将AL导入左室,交换预塑形加硬导丝

 

直头导丝跨瓣 

 

AL导管送入左室

 

加硬导丝送入左室

 

心尖切面确认导丝位置 

 

送入20mm球囊,超声下可见球囊扩张良好,无位移,无明显腰征

 

20mm球囊扩张

 

输送器顺利跨瓣,部分释放后,可见喇叭口结构,开始定位释放,180次/分起搏下展开至工作位,超声评估可见位置可,二尖瓣活动良好,瓣周反流较少,综合考虑瓣膜锚定良好,脱钩释放

 

输送器跨瓣

 

瓣膜展开至工作位

 

工作位评估1

 

工作位评估2  

 

瓣膜脱钩

 

脱钩后输送器部分回收,瓣膜无位移及形变,确认瓣膜完全脱钩,回撤输送系统及导丝,超声再次评估,瓣膜位置及形态良好,无明显瓣周漏,峰值流速2.44m/s,平均压差13mmHg,患者未诉不适,入路缝合后返回病房

 

胸骨旁长轴评估

 

 

 

小结 

此次手术的成功,是TAVR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局麻下实施、纯经胸超声引导、零射线零造影剂完成Type 0型二叶瓣TAVR手术。潘湘斌教授团队凭借十余年超声引导结构性心脏病手术的经验积淀,彻底摒弃了传统手术对X线透视、造影剂和全身麻醉的依赖,打造出"清醒状态下1小时精准换瓣"的全新范式。

这一独创术式不仅为高龄、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高危患者开辟了更安全的治疗路径,更以“无辐射损伤、无麻醉风险、无造影剂并发症”的三大核心优势,推动TAVR技术从"精准化"向"极致微创化"跨越。正如潘湘斌教授所言:"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医学人文的进阶——让患者在清醒中感受生命的重启,是我们作为医者的终极追求。"

目前,该术式已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未来将通过学术推广惠及全球更多患者,中国心血管介入技术正以“原创方案”的姿态,为世界提供更优解。

 

 

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立体真实,精准释放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团队首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通过单纯超声引导器械从外周血管进入心脏,远距离操作器械治疗心脏病。实现了“不开刀,无放射线,甚至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治疗心脏病”。目前团队可以通过无放射线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心律失常等多种复杂手术,还实现了手术车上门手术、机器人远程手术。

 

该技术不但消除放射线等医源性损伤,而且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将心脏手术从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找大医生做的“重大手术”转变成“门诊手术”,甚至“上门手术”,为医疗资源贫瘠的国家和地区解决了致命的可及性问题。高度契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对人类生命健康保护的呼吁。


目前,该技术以“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巨大贡献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国家技术发明奖”,该技术入选联合国促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广项目,并得到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推广,服务国家战略,惠及全球民生健康福祉。2024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庆祝建国75周年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之《国之重器》篇章中。将“超声引导心血管病介入技术”作为大国重器的杰出代表进行展示,充分彰显了阜外团队凭借中国技术促进民心相通,有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专业实力。团队已经到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30余个国家开展现场手术并传授中国技术。

 

 

 


潘湘斌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心脏内、外科双博导。潘湘斌教授长期专注于心血管疾病基础、临床及器械的创新研究,是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首创以单纯超声引导为核心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体系,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器械、设备一体化中国方案,该体系已有新技术17项,专利65项,医疗器械证23项,颁布指南及规范3部、IEEE国际标准1项。潘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22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及4个省部级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受邀到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肯尼亚等31个国家和地区现场传授手术,仅中国培训基地就培训了32个国家1192名医生,被联合国聘任为“利用PAN Procedures 加强结构性心脏疾病的治疗能力”项目的首席技术顾问,新技术以“降低成员国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巨大贡献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科技创新奖”。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2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