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论道,术启新章丨从实践到规范,Netrod®RDN携手专家共话RDN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提升治疗达标率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以RDN为代表的高血压介入治疗技术迅猛发展,为众多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金秋齐鲁,盛会相逢;医脉绵长,再谱新章。9月26-27日,“2025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慢病管理分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大会暨2025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慢病管理分会年会”隆重召开。在“高血压介入及相关论坛”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卜培莉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贺玉泉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运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嘉禄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杨建民教授、陈桐帅教授与提蕴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学强教授、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医院马宁教授、临沂市人民医院宋开友教授、淄博市中心医院金晓东教授、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市立二院)邓颖芳教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李金龙教授、莘县中心医院李霄教授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RDN技术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入交流,为山东地区乃至全国高血压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会议伊始,在卜培莉教授的主持下,张运院士、周玉杰教授先后致辞。

张运院士表示,高血压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众卫生问题,高血压达标率亟待提升。RDN作为高血压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能有效提升高血压治疗的达标率。未来需积极探索不同消融技术的应用,同时必须严格规范适应证选择、操作流程及随访管理,通过学术交流推动RDN技术的安全高效发展。

周玉杰教授回顾了国产高血压介入设备在早期阶段坚持创新、最终成功上市的奋斗历程。周玉杰教授提到,当前我国已出台RDN相关专家共识,这些规范性文件将为RDN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重要指导,使其更好地发挥与药物治疗的协同互补作用。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深入交流,进一步推动RDN技术的规范化操作与普及,最终让更多高血压患者获得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学术分享环节,诸多专家学者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临床经验,解读国际前沿的疾病诊疗理念,详解RDN等创新技术的原理、器械、操作及管理要点,分享循证证据与真实世界案例,内容详实且极具指导价值。
张运院士指出,冠状动脉疾病的定义和分型一直在不断演进。2024年《Circulation》和《European Heart Journal》同步发表欧美专家共识,建议采用“心肌缺血综合征(MIS)”这一新命名,并将其分为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AMIS)和非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NAMIS)。2025年《Lancet》执行委员会指出,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ACAD)的管理应从“缺血”视角转向“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将ACAD视为全生命周期疾病。
在这些新理念和新文件的支持下,心肌缺血综合征(MIS)应被界定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动脉、前小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急性和慢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这一定义可以更好地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的精准预防与治疗奠定了新方向。
周玉杰教授表示,RDN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消融肾动脉的交感神经,可实现24小时平稳、持久的降压效果,为诸多高血压患者提供了除药物治疗外的新选择。虽然RDN技术曾因国际临床试验失败而陷入低谷,但魅丽纬叶为代表的国内创新企业通过重新认识手术标准、优化操作流程、改进器械设计,推出“六边形战士”——Netrod®RDN系统,较前两代RDN器械在多个维度上都有了大幅提升和改进。同时,周教授也提到对于消融策略“应消尽消”观念的转变,认为应该消融“必要的分支”,对于一些风险大于获益的更深细小分支,则可酌情选择不消。在中国学者和创新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携手推动了RDN的复兴与发展,实现了与国际同步认证的重大突破。
目前,我国已率先发布专家共识与操作规范,并建立了全国数据库,为RDN技术的安全、有效和规范化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业界将致力于进一步优化个体化消融策略,扩大临床研究证据,以期让这一创新疗法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引领高血压治疗进入新时代。
霍勇教授在会上详细介绍了首个高选择性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循证医学证据。该药物通过精准抑制CYP11B2酶,可直接降低血浆醛固酮水平,进而实现血压调控,临床试验结果也显示出其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
王运红教授提到,中国高血压防控形势严峻,而RD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证实,逐渐成为高血压治疗的“第三驾马车”。纵览国内外指南,RDN适应证人群较为广泛,除难治性高血压外,还适用于未被控制的高血压、药物依从性较差、药物不耐受、高血压引起靶器官损伤或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在对RDN患者进行选择时,首先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同时要充分考虑RDN的应答预测因子,比如基线收缩压水平、心率增快、更高的血浆肾素活性水平等。在术前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确保医患共同决策。另外,RDN手术应嵌入高血压慢病管理路径中,构建“评估-干预-随访”闭环,以帮助患者实现最大化获益。
胡嘉禄教授指出,肾动脉神经射频阻断要求:主干+分支+副肾动脉的全象限、连续多点位、贴壁消融,Netrod®RDN系统独特的网篮六电极的设计,可以应对各类肾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解剖结构,实现连续带状、全象限、射频能量的手动可控贴壁消融。其主干强贴壁、彻底消融的特性,目前在业界无可替代。而且,Netrod®RDN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较高,系统操作也较为简便,学习曲线短。
临床研究显示,以Netrod®RDN系统进行RDN手术,术后6个月,患者诊室收缩压下降高达25.2mmHg;诊室收缩压下降10mmHg的应答率高达89%;在真实世界中,43例患者经Netrod®RDN治疗后,术后6个月药物负荷下降1.23,家庭血压监测平均收缩压下降49mmHg、舒张压下降28mmHg,再次验证了该系统显著的降压效果。
贺玉泉教授强调,RDN的术前评估至关重要,应通过肾动脉CTA三维重建充分评估肾动脉的解剖结构,明确主支及分支数量、走向、角度及是否存在狭窄等,为手术路径和器械选择提供依据。术中可借助1-2腰椎进行快速定位,在肾动脉开口处造影。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曾为一例难治性原发高血压患者进行RDN治疗。该患者平日以阿罗洛尔、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氨氯地平、美托洛尔进行降压治疗,最高血压220/120mmHg。RDN术前血压177/92mmHg,以Netrod®RDN系统进行手术后,即刻血压降至122/73mmHg,术后1个月随访,血压亦稳定在这一水平。
蒋峻教授表示,肾脏的神经系统包括肾交感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它们对于高血压的诱发和维持起着决定性作用。RDN通过去除肾交感神经(传入神经、传出神经),降低交感神经活动而发挥治疗作用,相当于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CCB、ARB、AECI多种降压药物的联合作用。
从解剖层面看,一台成功的RDN手术需确保主干+分支消融,如有副肾动脉则应一并消融。在器械选择方面,Netrod®RDN导管的6电极呈螺旋分布,离散度小,可形成连续的消融能量场,消融效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其消融仪的6通道能够独立执行60℃温控自适应功率的消融策略;120秒的消融时长,可确保广泛神经消融;术中可实时监控、反馈消融点的温度,结合65℃自保护断电机制,能够保护肾动脉内皮和周围组织,最终实现有效、广泛且安全的神经损毁。
杨建民教授提到,RDN治疗的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全身各脏器一系列的系统疾病。其直接作用于交感神经上游,心衰、房颤、慢性肾脏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尿病等交感神经活性高度激活的患者均能从此疗法中获益。另外,研究显示,收缩压每下降10mmHg,可降低20%主要心血管病、17%冠心病、27%脑梗或脑出血、28%心衰的风险和13%心血管病的死亡风险。基于此,RDN可能通过显著的降压效果,实现心脑等靶器官的保护,为患者带来多重获益。


在讨论环节,邓颖芳教授、李金龙教授、陈桐帅教授、李霄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RDN的临床应用展开观点分享。在与会专家看来,临床医生应遵循指南共识,严格把握RDN的适应证。另外,成功开展RDN技术有赖于心内科、高血压专科、影像科及介入导管室等多科室的高效协作,应建立从术前精准评估、术中规范操作,到术后长期随访的全程化管理体系,通过规范的临床实践,让创新技术真正惠及患者,提升我国高血压的整体控制率。
从国产RDN设备的突围上市到专家共识的先行落地,从RDN技术操作优化到多学科协作体系构建,本次会议为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精准防治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未来,随着RDN技术的规范应用、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广泛推广,RDN必将推动我国高血压防控与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祉。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