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解密心脏修复与损伤—四大华人女科学家激辩前沿创新范式

2025年10月13日,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ACRE @ GW-ICC联合论坛线上举办。该论坛聚焦 “心脏修复协同机制解析的创新范式”。 本次论坛星光熠熠,四位在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建树卓著的顶尖华人女科学家,围绕心脏修复、冠心病、心脏纤维化及房颤等核心议题,分享了各自团队的最新突破性成果,为我们揭示了心脏修复与损伤背后机制。

Li Qian教授:重写心脏命运—解锁细胞重编程的修复密码

Li Qian教授团队在十余年前首次证实,通过导入三种转录因子(GATA4, MEF2C, TBX5),可将心肌梗死区域的成纤维细胞原位重编程为心肌样细胞(iCMs),从而缩小疤痕、改善心功能。
在此基础上,其实验室通过单细胞多组学等前沿技术,对重编程过程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一项重大突破是,他们发现将一种神经元转录因子Ascl1与心脏核心因子Mef2c组合,能以“1+1>3”的惊人效率驱动重编程。Ascl1如同一把“钥匙”,能高效打开成纤维细胞中锁闭的染色质,而Mef2c则精准引导细胞走向心肌命运。此外,其实验室还开发了名为iPEP-seq的活体(in vivo)基因功能筛选平台,该技术结合了CRISPR基因编辑和单细胞测序,能够在高通量水平上筛选影响心肌细胞成熟等关键过程的基因,为心脏再生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新工具。
Hong Chen教授:靶向Epsins——调控冠心病的全新分子机制

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Hong Chen教授分享了她所发现的Epsins蛋白家族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关键作用。Epsins是一类内吞衔接蛋白,负责调控细胞表面受体的内化与降解,从而影响细胞信号传导。
Chen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Epsins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双重罪责”:
-
在巨噬细胞中:Epsins通过降解LRP1受体,抑制了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胞葬作用),加剧了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和坏死核心的形成。
-
在内皮细胞中:Epsins通过两条通路加剧内皮功能障碍。一方面,它降解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钙离子通道IP3R1,扰乱钙稳态;另一方面,它通过调控TGF-β/FGF信号通路,促进了内皮-间质转化(EndoMT),驱动内皮细胞转化为促纤维化的间充质细胞,加重斑块进展。 在动物模型中,无论是在巨噬细胞还是内皮细胞中特异性敲除Epsins,均能显著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这些发现表明,Epsins是驱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节点分子,针对Epsins的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新型药物。
Hong Lu教授:意外的发现——PAI-1在心脏出血与纤维化中的保护作用

Hong Lu教授讲述了一项源于“意外发现”的原创性研究。她的团队在研究主动脉瘤时,无意中观察到一个惊人现象: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敲除的小鼠,在给予高血压诱导剂(如血管紧张素II)后,主动脉安然无恙,心脏却发生了严重的自发性出血和继发性纤维化。
PAI-1是抑制纤溶系统的关键蛋白,其缺失会导致出血倾向。研究表明,高血压应激“暴露”了PAI-1基因敲除小鼠心脏微血管的潜在脆弱性,导致广泛的微血管破裂出血。随后的“伤口愈合”反应,包括巨噬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丢失,最终导致了弥漫性的心脏纤维化。这一发现在一个罕见的携带PAI-1基因缺陷的人类家系中得到了印证,这些患者同样表现出不明原因的心脏纤维化。有趣的是,心肌细胞特异性敲除PAI-1并不能复现此表型,提示其他细胞来源(如内皮细胞)的PAI-1对于维持高血压状态下心脏微血管的完整性至关重要。这项研究揭示了PAI-1在心脏中前所未知的保护作用。
Na Li教授:点燃心“火”——房颤中的炎症信号传导新通路

贝勒医学院的Na Li教授聚焦于房颤(AF)的另一大元凶——炎症。她的团队率先证实,炎症不仅是房颤的风险因素,更是其直接的致病驱动力。研究发现,在心肌细胞或成纤维细胞中特异性激活NLRP3炎症小体,足以诱发小鼠的房性心律失常和房颤易感性。
近期,其实验室进一步揭示了该通路下游一个全新的关键效应分子——Gasdermin D (GSDMD)。NLRP3炎症小体激活后,会剪切GSDMD蛋白,产生具有“打孔”活性的N端片段(NT-GSDMD)。Li教授团队的开创性研究发现,NT-GSDMD不仅在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中显著上调,它还能直接靶向线粒体,在线粒体膜上“打孔”,破坏线粒体功能,导致活性氧(ROS)大量产生,从而诱发心肌细胞电生理紊乱。在动物模型中,特异性表达NT-GSDMD足以诱发房颤,而使用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则能逆转这一现象。这一发现清晰地勾勒出一条“NLRP3-GSDMD-线粒体-房颤”的全新致病轴,为开发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靶点。
结语
本次联合论坛精彩纷呈,四位科学家的报告充分展示了基础研究在推动心血管医学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从通过细胞重编程主动修复损伤,到揭示疾病进程中全新的分子靶点和信号通路,再到从意外现象中发掘前所未知的生理保护机制,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心脏修复与损伤协同机制的理解,更为开发下一代心血管疾病疗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这场思想的盛宴,预示着一个更加关注分子机制、细胞互作和精准靶向的“新范式”时代正在到来。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