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锤炼技艺,培训赋能成长丨GW-ICC 2025泰尔茂“有备无患”——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操作培训工坊圆满落幕
模拟实战砺精技 沉浸淬炼启新思
泰尔茂“有备无患”培训工坊
金秋十月,国内外医学名家齐聚北京,共赴第三十六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5),在学术热潮持续升温之际,由泰尔茂匠心打造、重磅推出的 “有备无患——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操作培训工坊”,于10月18日下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圆满落幕,为诸位学者奉上了一场兼具学术厚度与实操温度的临床技能提升盛宴。

本次培训工坊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曾勇教授联袂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国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天杰教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张新金教授等国内权威冠脉介入专家组成强大的教学团队。
培训工坊以高仿真模拟设备精准还原了临床实景,清晰呈现了双支架术式操作细节、器械形变及效果,让抽象技术直观可感,沉浸式学习模式让学员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实现认知与技能的双重进阶。
理论为纲
系统阐释双支架术式核心要点
钱杰教授、曾勇教授两位主持人引导议题层层深入,迅速聚焦于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技术的核心主题。


董国教授
双支架术式启动的时机及术式操作的要点介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国教授讲解了《双支架术式启动的时机及术式操作的要点》,他指出双支架术式应遵循“由简至繁”原则。当面临Medina (1,1,1) 或 (0,1,1) 型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5mm时,若左主干分叉分支狭窄>70%合并钙化、锐角等复杂特征,双支架策略将成为优选。术式选择取决于分支风险评估:低风险采用主支先行术式(T/TAP/Culotte),高风险则选择分支先行策略(DK Crush/反向术式)。最终对吻扩张不可或缺,推荐顺序高压扩张后同步对吻,并常规实施re-POT优化近端管腔。技术操作上,董教授详细讲解了分支保护要点,并提出采用“漂浮导丝”或球囊锚定技术以规避支架纵向回缩风险。
实战演示
细致解析复杂术式操作技术要领
在正式实操前,王天杰教授围绕双支架术式分享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并进行了详细的模拟情景介绍。

DK Culotte术式核心可概括为“两次对吻球囊扩张、三次球囊优化”的标准化流程,其关键操作在于首次Rewire必须精准穿过远端网眼并靠近分叉嵴区域,为后续支架扩张奠定理想结构基础。与传统Culotte相比,DK Culotte通过增加一次对吻扩张,有效解决了传统术式在分叉嵴区域易出现的“小蛮腰”样狭窄问题,改善了分支开口支架的贴壁形态,并矫正了分支支架植入后的变形。


本次模拟演示为左主干真分叉病变,王天杰教授与张新金教授通过高仿真血管模型,对DK Culotte这一复杂术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步操作演示,并对于操作中的要点进行了讨论和讲解。
要点精粹:
·选择双支架术式时,主支与分支血管的直径落差不宜过大。
·DK Culotte的两次对吻球囊扩张能有效矫正因支架梁相互牵拉造成的变形,显著改善分叉嵴区域的“小蛮腰”现象。
·在分支支架定位后、释放前,必须撤出主支内的保护导丝,避免导丝被压无法撤出。
·若预估主支支架释放后分支闭塞风险高,应在高风险的分支血管内预埋球囊,可在分支发生急性闭塞时迅速扩张球囊进行补救。
·导丝Rewire时应力求穿过远端网眼,降低远期再狭窄风险。
·完成最终对吻扩张后,必须再次于主支近端进行POT,矫正可能的近端支架变形,恢复主支血管的圆形管腔。
模拟训练
强化临床技能淬炼与操作规范
本次学习工坊最具特色的学员模拟操作环节,为参与者提供了Provisional TAP、DK Crush、DK Culotte等多种主流双支架术式的实战演练平台,让学员们直观清晰地看到导丝、球囊在血管中的运行轨迹和操作时机,生动展现了POT后支架网眼的形态变化,以及两次球囊对吻如何逐步重塑分叉嵴部支架结构的过程。在持续近40分钟的高强度训练中,学员们亲手体验了双支架术式的技术特点和操作难点。




这种"理论学习-操作演示-实践训练"一体化的培训模式,通过即时反馈和精准纠错机制,有效提升了介入医师的操作技能水平和临床决策能力,帮助学员在安全的模拟环境中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正确的操作习惯。





学员成果物展示
泰尔茂本次 “有备无患” 培训工坊,依托创新教学模式与精细化课程设计,构建起高质量、高标准的冠脉介入技术交流平台。与会专家倾心分享的宝贵经验与学员们炽热的求知热情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这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技术盛会。

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泰尔茂作为全球医疗科技企业在推动中国心血管介入领域技术进步中的坚定担当,更印证了我国冠脉介入培训体系正朝着更规范、更专业、更聚焦临床实效的方向稳步迈进,为我国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水平提升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国冠脉介入事业的浪潮奔涌向前。而这一切的努力,最终必将转化为每一次更为规范、精准的临床治疗,让技术进步切实惠及每一位患者。
这颗在GW-ICC 2025期间播下的“金种子”
必将催生一片广袤森林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