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防患未然,治有妙策,共议TAVR并发症防治新进展

浏览量:1420

2025年10月,金秋北京,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GW-ICC/AHS.25)隆重召开。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领先的心血管病学盛会,本届大会继续秉承“引进、创新、合作、发展”的宗旨,汇聚了全球顶尖心血管专家,共同围绕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防治、学科前沿及创新转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全球心血管同仁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在10月17日的“TAVR并发症的防治策略”专场期间,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贾绍斌教授担任主持,并由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斌教授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郭延松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林林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新民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墨扬教授分别就相关议题进行学术分享。

 

王斌教授:《TAVR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冠脉阻塞》

冠脉阻塞是TAVR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虽然当前已有多种技术可以用于预防此类并发症,但如何合理应用、避免过度保护或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仍是一大难点。基于大量实战病例与临床经验,王斌教授详细分享了TAVR术中冠脉阻塞的预防策略,并着重强调了功能学评估(如FFR)在冠脉阻塞高风险患者中的合理应用。

 

具体而言,术前可通过CTA检查明确患者解剖学情况,以评估患者术中冠脉阻塞风险,并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术中,在瓣膜释放后,不仅应行造影以评估冠脉血流情况,还可通过FFR以进一步明确血流动力学,避免因影像学评估的局限性导致误判。同时,在必要情形下,TAVR术中可直接将FFR导丝置于冠脉之中,以动态评估冠脉血流动力学并指导手术进行,从而尽可能降低术中冠脉阻塞风险。

 

郭延松教授:《TAVR手术并发症:预防与治疗》

紧随其后,郭延松教授深入分享了TAVR围术期瓣膜移位与循环崩溃两大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策略,并结合三例病例进一步解说了其临床实战操作细节。

 

其中,TAVR围术期瓣膜移位虽不常见但可能危及生命,具体表现为人工瓣膜脱离瓣环,移位至左心室或主动脉。此类围术期并发症多与患者解剖、手术操作、植入器械等因素相关,需积极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如根据CTA选择合适的瓣膜、足够的起搏持续时间、松解L-Q导丝张力再回撤等。

 

TAVR围术期循环崩溃则与患者基础状态(如重度虚弱)、解剖结构(如自杀左室)、术者操作(如器械致心室穿孔、瓣膜破裂等)密切相关。如术中发生此类并发生,应积极予以药物治疗以增加前负荷,并适当补液、扩大左室容积;必要时,可使用器械治疗,如双腔起搏器植入、CPB/ECMO辅助循环等,以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其生命。

 

李林林教授:《TAVR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策略》

李林林教授系统性阐述了TAVR围术期常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与防治策略,包括心脏传导阻滞、冠脉阻塞、瓣周漏、卒中、瓣膜移位、心脏穿孔或破裂、循环崩溃、血管并发症等,强调通过术前CT分析、术中轻柔操作、充分利用针对性预防手段以降低发生风险,并借助及时、有效的外科治疗构筑起TAVR并发症的最后一条防线。

 

心脏传导阻滞是目前TAVR最常见的并发症,可通过零位或高位释放等措施进行预防。冠脉阻塞虽相对少见但致命,是术前影像学评估的重点。瓣周漏则是人工瓣膜与主动脉瓣环不完全贴合的结果,可通过选择合适型号的瓣膜等措施降低发生率,中重度瓣周漏应行球囊扩张或瓣膜支架置入。TAVR相关卒中可能与导管操作过程中致血栓脱落相关,因此需避免术中反复操作,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脑保护装置,同时术前术后常规行头颅MRI检查。心脏穿孔或破裂为TAVR术中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由心外科进行处理。对于入路条件较差的患者,可实施预先处理、选择合适鞘管或无鞘输送,并合理使用血管缝合器,以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刘新民教授:《TAVR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卒中和传导阻滞》

TAVR相关卒中主要由碎片脱落引起,其碎片包括血栓、平滑肌细胞、瓣膜组织、心肌、带血栓的异物等。刘新民教授表示,该并发症虽机制明确但预防效果相对局限。术前充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并应用脑保护装置、维持血压稳定等有助于减少卒中发生。其中,脑保护装置为TAVR相关卒中的新兴预防措施,但其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存在矛盾,目前国外研究表明,按操作程序成功放置脑保护装置可显著降低全因卒中和致残性卒中发生率。若患者术后发生轻度脑卒中建议药物治疗,中重度脑卒中则应行溶栓或机械取栓。

 

TAVR相关心脏传导阻滞多与术前传导异常、膜部室间隔较短、术中扩张球囊过大、瓣膜植入过深或尺寸过大、左室流出道钙化等因素相关。随着器械与技术进步,其发生风险有所降低,但仍有较高的术后迟发性传导阻滞风险。针对此类并发症,可通过减小扩张球囊尺寸、选择合适的瓣膜植入深度及瓣膜尺寸以实现预防。此外,TAVR术后传导阻滞具有易变、易恢复的特点,应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延长观察时间,或植入过渡起搏器。值得一提的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团队所开展的研究将对TAVR术后发生传导阻滞患者植入过渡起搏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行进一步评估。

 

王墨扬教授:《TAVI术后抗栓治疗:新视角和新理念》

随着循证证据的持续积累,国内外指南均对TAVR术后的抗栓方案给出了明确建议。王墨扬教授指出,虽然目前诸多指南所提出的TAVR术后常规抗栓方案已经基本一致,但瓣叶血栓作为瓣膜衰败的重要诱因,其防治策略仍需个体化精准管理,并基于术后动态影像学评估进行调整。通常而言,当术后影像学检查发现瓣叶增厚、活动度减低或血流动力学指标恶化时,便应及时调整抗栓策略。

 

需强调的是,瓣叶血栓形成(HALT)的发生发展可能涉及多个途径,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中,生物瓣植入后的新窦形成可能是导致血流瘀滞、HALT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其还可能与瓣架形变、血液高凝状态、瓣叶流出道高度、瓣膜植入深度等多个因素相关。为进一步实现精准防控,王墨扬教授团队正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术后CT分析技术,通过去金属伪影、多平面测量等手段,量化评估相关参数,为高危患者的早期抗凝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3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