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管理新策略深度解析,聚焦糖尿病心血管风险管理五大核心进展

浏览量:2755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学科聚焦”专场成功举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管理新进展”论坛。本次论坛由安毅教授尹春琳教授蒋峻教授郭彩霞教授共同主持,汇聚国内顶尖专家,围绕糖尿病心血管风险管理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上升,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管理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论坛从心衰筛查、饮食管理、血脂策略、抗炎治疗及新型降糖药应用五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最新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路径,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的学术指导。本文基于会议日程和报告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把握糖尿病心血管风险管理的最新进展。

 

一、糖尿病合并心衰的筛查与治疗—已知与未知

北京协和医院于淼教授在开场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糖尿病合并心衰的管理策略。于教授指出,心衰是糖尿病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并发症,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约15%的糖尿病患者以心衰作为首发心血管事件,且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的5年死亡率高达40%。这一数据凸显了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紧迫性。

 

在筛查策略方面,202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推荐对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进行利钠肽检测,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125 pg/mL作为异常切点。对于检测结果异常者,需进一步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于教授特别强调,糖尿病患者的筛查不应仅限于传统的血糖、血压等指标,更应关注心功能的评估。

 

治疗方面,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被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可降低心衰住院风险达31%-39%,且该获益与血糖控制无关。于教授还指出,对于已确诊心衰的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射血分数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将心衰筛查纳入糖尿病长期管理框架,建立多学科协作的管理模式。

 

二、生酮饮食在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管理中的地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郭远林教授对生酮饮食在糖尿病心血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评估。郭教授首先指出,生酮饮食作为一种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模式,近年来在糖尿病管理中受到广泛关注。短期研究显示,生酮饮食可显著改善体重、腰围及甘油三酯水平,但这些获益的持续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郭教授引用最新荟萃分析指出,长期严格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在临床实践中,生酮饮食仅适用于特定人群,如新诊断、严重胰岛素抵抗的肥胖患者,且需在专业团队监测下进行短期干预。郭教授特别强调,生酮饮食可能带来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升高问题不容忽视,临床医生需要权衡短期代谢改善与长期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系。

 

长期来看,心血管健康仍需依靠均衡膳食模式,生酮饮食应作为向健康饮食过渡的短期策略,而非长期解决方案。郭教授建议,在实施生酮饮食期间,应密切监测血脂谱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的特殊性和策略更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深入探讨了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的特殊性及最新策略。李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具有独特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谱特征,包括小而密LDL-C增多、甘油三酯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功能异常。这些特征使得糖尿病患者即使LDL-C水平正常,仍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5年《欧洲成人血脂异常药物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将糖尿病合并靶器官损害或多项危险因素者列为极高危人群,LDL-C目标值进一步严格至<1.8 mmol/L。李教授强调,在他汀治疗基础上,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可显著提升达标率。对于甘油三酯持续≥1.5 mmol/L的患者,应考虑使用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残余风险。

李教授还特别讨论了新型降脂药物PCSK9抑制剂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指出其在强效降脂的同时对血糖代谢影响较小,适用于高危患者。此外,李教授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建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降脂方案。

 

四、糖尿病患者防治ASCVD的抗炎治疗策略及性价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系统阐述了抗炎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性价比。蒋教授指出,炎症是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核心机制,持续的低度炎症状态不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还影响斑块稳定性。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评估炎症状态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在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蒋教授回顾了JUPITER等重要研究,指出对于他汀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仍持续≥2 mg/L的患者,低剂量秋水仙碱可作为二级预防的补充治疗。然而,临床应用时需仔细评估获益风险比,特别关注感染和不良反应的监测。蒋教授还比较了不同抗炎治疗策略的性价比,指出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性价比最高的基础措施。

 

此外,胰高糖素样肽(GLP-1)受体激动剂也被证实具有抗炎作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多重保护机制。蒋教授建议,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抗炎治疗方案,在效果和安全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五、新型降糖药在心血管风险管理中的证据和应用前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严晓伟教授全面总结了新型降糖药的心血管获益证据及临床应用前景。严教授指出,SGLT2抑制剂与GLP-1受体激动剂已成为糖尿病心血管风险管理的基石用药,其心血管保护作用独立于降糖效果。

 

SELECT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在非糖尿病肥胖患者中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达20%。SURPASS-CVOT研究进一步证实,替尔泊肽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复合终点。严教授强调,对于已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优先选择具有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并根据具体风险谱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此外,严教授还探讨了新型降糖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注意事项,包括肾功能不全患者、老年患者等。最后,严教授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药物联合治疗的优化、个体化用药策略的完善等。

 

结语

 

本次论坛全面展现了糖尿病心血管风险管理的最新进展,体现了从传统危险因素控制向多维度精准干预的范式转变。五位讲者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糖尿病心血管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循证医学研究,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优化,最终实现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有效防控。会议最后的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就临床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盛宴。随着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不断涌现,糖尿病心血管风险管理必将迎来更加精准、有效的时代。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