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管理体重,就是守护心脏!体重管理成心血管健康"新C位"

浏览量:15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的众多学术盛宴中,“健康体重,健康心脏”专场以其深刻的临床现实意义,引发了广泛共鸣。会议虽已落幕,但其中迸发的思想火花,正照亮着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一条清晰路径——体重管理不再是泛泛而谈的生活建议,而已成为一项可测量、可干预、可管理的核心临床指标

本次专场汇聚了来自多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擘画了一幅“全链条、多维度”的体重与心血管健康管理蓝图。专家们清晰地指出:肥胖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更是心血管事件的“催化剂”。传统的“少吃多动”观念正在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循证证据的精准策略:从ESC饮食指南的深度解读,到利用心磁图等创新手段进行早期风险筛查;从依据最大脂肪氧化速率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到构建覆盖老年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方案;再到ACC专家共识所强调的、将医学体重管理纳入临床常规,推动着我们正从被动治疗走向主动、科学、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新时代。

 

曾强教授:ESC心血管病预防之饮食建议解读

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曾强教授聚焦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解读了 ESC(欧洲心脏协会)相关科学声明。他指出,不合理膳食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首要原因,我国人群存在 “五项吃得多、两项吃得少” 的饮食问题。

 

ESC声明的核心是 “以植物为中心” 的饮食模式,推荐地中海饮食和代式饮食。地中海饮食以全谷物、蔬果、鱼类为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代式饮食高钾、高镁、高钙,核心目标是排钠降压。声明明确量化了饮食标准,如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需少于总能量的 10%,无安全饮酒量,不鼓励饮酒,同时划分了 “红绿灯” 饮食,不推荐纯素饮食,轻断食的获益因年龄而异。

 

结合我国国情,曾强教授强调饮食管理需本土化改造,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 “膳食宝塔”,注重食物多样性,每日建议摄入 35 种以上食物,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内。他提出,饮食干预应坚持 “教育为先、个体化方案、多学科团队合作” 原则,制定符合国人习惯的高质量饮食方案,建立饮食依从性数据库,提升民众健康意识。

 

宋现涛教授:心磁图在心血管人群中的筛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宋现涛教授介绍了心磁图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筛查中的创新应用。心磁图通过收集心脏细胞磁场信号反映心肌功能改变,具有无创、无辐射、检测快速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检查技术的不足。

 

该技术历经从大型屏蔽房设备到小型化推广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脏中心、急诊科、体检中心等场景,尤其适用于健康人群心脏早期筛查。宋教授分享了多项临床研究数据:在 112 例胸痛患者中,心磁图与 SPECT 检测心肌缺血的一致性良好;针对 1513 名患者的研究证实,心磁图对冠心病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在钙化病变患者中,心磁图联合 CTA 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

 

此外,心磁图在血运重建治疗效果评估、心肌炎监测、新冠相关心脏损伤检测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诊断中均表现出高敏感性。宋教授强调,心磁图为心血管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尤其适用于心电图等传统检查无特异性改变的患者,有望成为无创心脏病诊断的重要工具。

 

汪芳教授:最大脂肪氧化速率指导下的科学运动减重

北京医院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汪芳教授聚焦科学运动北京医院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汪芳教授与减重的关联,提出以 “最大脂肪氧化速率(fatmax)” 为核心的运动处方。她指出,传统 “220 减年龄” 的心率计算方法存在局限性,尤其不适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服用影响心率药物的人群,而心肺运动实验是制定精准运动处方的关键。

 

最大脂肪氧化速率是指运动中脂肪氧化效率最高的强度区间,该区间处于有氧区间内,安全性高,且能实现减脂效果最大化,同时提升患者运动依从性。研究显示,基于 fatmax 的精准运动处方可使最大摄氧量提升 3.93,显著高于传统运动指导的 1.76,且 100% 实现最大摄氧量显著增加。

 

汪芳教授分享了多项临床案例,包括业余跑者、肥胖人群及冠心病患者在 fatmax 指导下运动,均实现了体重下降、心肺功能提升、缺血阈值改善的效果。她强调,科学运动应结合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冥想呼吸训练及柔韧拉伸,同时倡导 “迈开腿、张大嘴” 的理念,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减重

 

郭闽萍教授:《老年心肺功能减退全流程健康管理方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中医院郭智萍教授解读了老年心肺功能减退全流程健康管理方案的专家共识。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两者相互影响,需联合防治。

共识明确了老年心肺功能健康、减退及全流程健康管理的定义,提出筛查与评估、健康管理干预、定期随访、健康教育四大管理原则,衍生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多学科团队管理、院内院外联动、风险分层管理、互联网 + 健康管理及中医治未病六种管理模式。

 

在实施路径上,方案形成 “健康筛查 - 健康评估 - 健康干预 - 健康教育 - 健康随访” 的闭环管理。建议 60 岁以上老年人定期体检,心肺功能减退人群每 3-6 个月筛查一次,高风险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心肺评估。干预措施包括戒烟、体重控制、个性化膳食营养、科学运动处方、心理干预及危险因素管控。随访可借助健康大数据平台和智能设备,实现动态监测与个性化方案调整。共识填补了老年心肺功能减退管理方案的空白,为临床实践提供了 20 条实操指南。

 

胡荣教授:2025ACC专家共识:优化心血管健康的医学体重管理

北医三院健康管理中心胡荣教授解读了 2025 年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优化心血管健康的医学体重管理共识。她指出,肥胖已成为慢性疾病,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中,糖代谢紊乱比例达 40%-50%,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比例达 30%-40%,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男性预期寿命减少 9 年,女性减少近 8 年。

 

共识强调,体重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心血管风险,而非单纯减重,体重至少减少 10%-15% 才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需减重 15% 以上。体重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需结合健康饮食与综合运动(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等)。

 

胡荣教授指出,低碳水、生酮饮食及间歇性进食仅适用于短期减重,长期使用存在健康风险。药物治疗方面,第三代减重药物(如 GLP-1 受体激动剂)减重效果达 8%-20%,且有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可降低 20% 左右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减重手术虽能实现显著减重,但约 1/3 患者会复胖。

 

她强调,体重管理需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反弹,应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适时结合循证药物,实现关口前移。不同合并症人群需个性化选择药物,同时关注情绪障碍对体重的影响,多学科协作制定综合管理方案。体重管理已成为心内科医生的重要工作内容,需长期坚持以实现心血管健康获益。

 

结语

 

回顾本场五位顶尖学者的精彩分享,我们清晰地捕捉到心血管领域正在从“治疗”向“治未病”、从“泛化”向“精准”、从“干预”向“重建”跨越的五大核心路径。本专场成功勾勒出一个“从共识到临床,从筛查到干预,从青年到老年”的全景管理蓝图。管理体重不再是边缘化的辅助手段,而是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策略,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为主动、精准和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新时代。这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临床思维模式的整体升级。心血管病的“终局之战”已然打响,其胜负手正系于多学科前沿的深度融合。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点击下载
医谱学术
点击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