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精准攻坚,赋能三尖瓣介入临床实战新突破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三尖瓣论坛”精准聚焦经导管三尖瓣反流(TR)介入难题,邀顶尖专家拆解临床策略、器械应用及手术技巧,论坛内容详实、引领前沿、赋能临床,为基层实践落地注入持续动能。此次论坛由上海长海医院白元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标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连拼教授共同主持。
学术分享
曹静怡教授: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未解难题及外科视角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曹静怡教授首先带来“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未解难题及外科视角”的精彩分享。既往三尖瓣被称为“被遗忘的瓣膜”,三尖瓣反流(TR)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CIED相关性,不同类型的TR对介入治疗的反应差异巨大,统一、精准的分型标准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在临床中,如何确定干预的“最佳窗口期”是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核心难题,仍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从外科视角来看,外科三尖瓣修复可一定程度上维持三尖瓣的三维立体结构,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形态和功能,降低对右心功能的破坏,非常适合年轻、可耐受外科手术,以及早期三尖瓣患者。对于外科成形术后复发的TR患者,可行介入修复或置换,降低二次手术风险,促进术后早期康复。当介入治疗面临如器械脱落、感染、心脏破裂等相关并发症时,往往需要外科协作共同治疗。总而言之,TR患者的治疗决策应由心内科、心脏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心脏团队共同制定。
龙愉良教授: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的器械设计及最新研究结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龙愉良教授介绍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的器械设计及最新研究结果表示,近年来三尖瓣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介入三尖瓣置换器械也不断推陈出新。其中,国产置换瓣膜Lux-Valve Plus国际首创的“室间隔锚定”技术,完全脱离了传统径向支撑力固定理念,其“自适应防漏环”设计有效解决了瓣环扩张导致的瓣周漏问题,且不会对自体瓣环造成任何压迫,有效防止了传导阻滞的发生。此外,其可调弯、可回收的输送系统设计也能够降低介入瓣膜植入难度,大幅提升器械成功率。随后,龙教授通过一例重度三尖瓣反流的三尖瓣置换手术,生动演示了关键操作步骤与器械植入技巧,为与会同仁提供宝贵借鉴。
任凯达教授: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循证依据及最新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任凯达教授分享“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循证依据及最新进展”指出,《2025 ESC/EACTS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中建议:有症状、重度(3+),且外科手术高危的三尖瓣患者可以在有经验的瓣膜中心开展经导管治疗(修复或置换),推荐级别为Ⅱa类。随着各种经导管三尖瓣修复器械和置换器械百花齐放,其中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是应用例数最多,经验最多的修复方式。Triluminate等多个RCT为T-TEER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在死亡等硬终点上仍未得到阳性结果。国产T-TEER器械的研发及相关研究的开展将为中国TR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及更具针对性的循证医学证据。
侯士强教授:经导管三尖瓣异位植入研究进展及操作技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侯士强教授首先对三尖瓣介入治疗器械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接着详细介绍了TricValve相关研究进展:该技术的可行性在2011年得到了首次验证,目前有多项研究(如TRICUS可行性研究&TRICUS欧洲关键性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随后,侯教授结合具体病例,系统讲解了TricValve手术步骤与技术操作要点,并总结了异位三尖瓣介入治疗的几大优势:1.操作简单,手术平均用时少,学习周期短,易于开展;2.可减少TV干预相关并发症如术中心律失常、右心功能障碍等;3.适用广泛,为存在起搏器导联,三尖瓣结构显著改变的患者提供了替代治疗方案;4.避免了对原生三尖瓣结构的过多依赖,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结语
此次论坛是一场聚焦三尖瓣介入实战的学术盛宴,全方位展现了三尖瓣介入领域最新成果与技术进展,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TR诊疗方案,为改善患者预后、规范学科发展注入了持久且强劲的学术动能。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