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中医药论坛:循证与创新并举,共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防治新路径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中医药传承创新论坛”与“中医药研究热点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显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安冬青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肖龙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贤良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中勇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邓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军教授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帆教授联袂主持。十位来自国内心血管及中医药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在心力衰竭、冠心病、慢病防控、心律失常及代谢紊乱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临床循证、机制研究到理论创新,全景式展现了中医药护航心血管健康的广阔前景。
毛静远教授: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静远教授系统回顾了中医药在心力衰竭(心衰)诊疗中的历史与现状。他指出,中医药已被纳入2024年国家心衰指南,其应用历史悠久,如《内经》“水气之可也”已揭示利尿思想,至今利尿剂仍是基石。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西医院心衰治疗中应用率高达99.4%。其团队研究把握了心衰“气虚血瘀”的核心症候特征,构建的“益气养阴、温阳利水”方案在临床试验中证实可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并降低死亡率。他还列举了多项中医药循证证据,如芪苈强心胶囊改善炎症、养心氏片改善PCI术后运动耐量、通脉养心丸延缓心室重构,乃至八段锦用于心衰康复,彰显了中医药多途径改善心衰预后的价值。
聂绍平教授: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聂绍平教授分享了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的最新循证策略。他指出,尽管我国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例数逐年递增,但死亡率拐点尚未到来。他重点辨析了数个关键进展:第一,时间窗方面,欧美指南在12小时后(12-48小时)的推荐存在差异,中国目前倾向于24小时内仍可获益。第二,心脏骤停患者,伴ST段抬高者(STEMI)仍需紧急PCI,但无ST段抬高者(NON-STEMI)行紧急PCI反倒有害(III类推荐)。第三,多支病变处理,稳定患者倾向于完全血运重建,但心源性休克患者(IVUS/OCT)指导PCI可降低全因死亡;功能学(Impella)支持在Dan-SHOCK研究中获益,而ECMO和IABP则未显示生存获益。
朱明军教授:心血管慢病中医防控循证研究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明军院长介绍了其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围绕心脑血管慢病中西医结合防控所做的系列工作。团队构建了“中医慢病管理智慧平台”,实现了实时监测与主动预警;牵头制定并发布了5项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健康管理指南”;并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了中医风险评估预警模型。其建立的“医院-社区-家庭”三级防控服务模式,在东、中、西三个示范基地的验证中,显著降低了慢病复发加重率(如中部县域降低22.5%)和住院次数。他还分享了农村高血压研究,证实中成药(松龄血脉康)联合西药在12个月的血压控制率及降压幅度上均优于单用西药,并能改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崔晓云教授:基于气血理论治疗HFpEF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崔晓云教授(代林谦院长)报告了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她首先介绍了HFpEF诊断的“三步法”及评分系统,并强调运动负荷右心导管(PCWP≥25mmHg)是诊断新标准。西医治疗方面,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已成为I类推荐,司美格鲁肽则在肥胖HFpEF患者中显示出益处。中医方面,研究发现HFpEF的核心证候为“气虚血瘀”,常兼水饮、阴阳虚损。其团队研究证实,益气活血补肾降压方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功能(E/e'比值);其经典方“芪参桃红方”在HFpEF小鼠模型中,通过益气(提升运动耐量)、活血(改善微循环)、利水(降低BNP)的协同作用,有效改善了心脏舒张功能并降低了左室舒张末压。
刘红旭教授: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红旭教授深入解析了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CMD)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他指出,2023年中国CMD共识在原有结构和功能障碍基础上,新增了“腔内”改变(微血栓)。西药在CMD领域进展甚微,而中医药研究则方兴未艾。他牵头制定的CMD中医诊疗指南,将CMD归纳为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气虚血瘀等六大常见证型。他回顾了不同证型下的中医药研究,如丹红注射液(其团队应用IMR、CMR等证实)治疗血瘀证,通心络(JAMA发表的CCT-SIMI研究)和芪参益气滴丸等治疗气虚血瘀证,以及其院内制剂生元益气活血胶囊用于围PCI期心肌保护。他强调,中医药多靶点干预为CMD治疗提供了重要途径。
王显教授:冠心病从风论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显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冠心病“从风论治”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他从“外风”(SWEDEHEART研究证实风速、温差与MI相关)、“内风”(中医“心风”理论)及“络风”(炎症风暴、交感风暴)三个层面构建了理论基础,并将其与现代医学的微循环(血络)、神经内分泌(气络)乃至组织间液流动(经络)相关联。其团队初步数据显示,PCI术后胸痛的发生与风速、风寒指数相关,而MACE事件与“闷热指数”相关,其机制均指向炎症因子。他提出,在常规辨证(如气虚血瘀)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风药”(如通络、清热、温阳、平肝熄风等)有望提高疗效,并为通心络、速效救心丸、安宫牛黄丸等中成药提供了新的定位视角。
陈薇教授: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薇教授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严谨的方法学讲座。她清晰地辨析了不同临床研究设计的核心逻辑与适用场景。横断面研究如“快照”,用于描述现况(如证候分布);病例对照研究“由果溯因”,按疾病分组,回顾性寻找暴露因素(如体质与高血压),计算OR值;队列研究“由因推果”,按暴露分组,前瞻性观察疾病发生,计算RR值(如服中药与预后);随机对照试验(RCT)是“金标准”,通过随机化平衡混杂因素,是验证疗效(如芪苈强心JACC研究)的最佳设计。她强调了RCT中随机隐藏和盲法对于控制偏倚的至关重要性,为中医药研究的规范化提供了清晰指引。
王永霞教授: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永霞教授分享了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她指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不仅是“抗律”(调控离子通道),更是“调律”(干预上游机制如纤维化、炎症、代谢等)。其团队研究发现,经典方桂枝甘草汤和胶态丸可多靶点调控钾、钠、钙等离子通道;桂枝甘草汤还能通过抗炎、抗凋亡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并通过改善F电流、抗纤维化来延缓窦房结衰老重构。另一项研究证实,通脉养心丸在心梗后不仅能延缓心室重构,还能通过改善电生理特性(如延长ERP、提高室颤阈值)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展现了中药“整合调律”的独特优势。
徐浩教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胸痛:发生机制与中医药干预策略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徐浩教授聚焦于PCI术后胸痛这一临床难题。他指出,高达30-40%的患者在PCI术后仍有胸痛,其原因复杂,包括结构性(如再狭窄、残余病变)和功能性(如痉挛、微血管病)。其团队在2023年发布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更进一步,他介绍了其牵头的国家重大专项,创新性地采用“病症结合”的精准医学思路,针对PCI术后胸痛的五种常见病因(围术期损伤、不完全血运重建、焦虑抑郁、再狭窄、微血管病),分别厘定其核心中医病机(气虚、肾亏、神郁、毒损、络阻),并开展五个精准匹配中药(如益气活血、疏肝解郁等)的RCT研究,以期实现对不同类型PCI术后胸痛的精准干预。
尚菊菊教授:糖脂代谢紊乱的中西药诊疗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尚菊菊教授探讨了糖脂代谢紊乱的中西医诊疗。她指出,72%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中医将此归为“淡卓”范畴,病机关键在肝之疏泄与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湿、痰、瘀、热、毒等病理产物内生。治疗上,她总结了健脾祛湿(如苓桂术甘汤)、清热滋阴(如六味地黄丸)、疏肝调气(如柴胡疏肝散)、补肾祛痰、化浊解毒(如黄连解毒汤)等五大治则。她还介绍了生元益气活血胶囊、荷丹片、通心络、血脂康等中成药在改善糖脂代谢、保护内皮、稳定斑块方面的循证证据,强调了中医药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在慢病源头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结语
本次中医药论坛上下两节,十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共同呈现了一场关于中医药与心血管疾病防治前沿的学术盛宴。论坛清晰地展示了中医药在心血管领域的独特价值与创新活力:它既能立足临床,为心衰、冠心病、心律失常提供有效的循证方案;也能深入机制,在离子通道、炎症、代谢、微循环等层面提供新的见解;更能传承创新,从“风论”、“络病”等传统理论中发掘出现代指导意义。从中西医结合的精准治疗到“治未病”的慢病管理,中医药正以其系统、整合的视角,为应对复杂的心血管挑战提供着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END-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