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周 2022|葛均波院士:以人为本,以史为鉴——团结一致迎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浏览量:2123

2022年10月9日-16日,第六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周(中国结构周 2022)暨第六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学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年会将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武汉同时举办,此外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数十个中心也将共同参与全球直播。大幕将启,中国结构周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带我们回顾中国结构周的栉风沐雨,总结成就,把脉未来。

大会主席

葛均波 院士

01
栉风沐雨 迎接多重机遇与挑战

六年来,中国结构周栉风沐雨,始终在国内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中国的结构性心脏病诊治工作,尤其是介入治疗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基础建设阶段,开始向精准化、个体化层次发展,学科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势必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站在这样一个节点上,本届结构周在之前的高起点,做了科学有效的框架设计和丰富深入的内容安排。本届结构周充分考虑到结构性心脏病多学科合作的特点,以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左心耳封堵以及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介入治疗等内容为核心,同时涉及麻醉、超声、影像等相关学科;会议形式涵盖手术转播与讲座、名医解心结、名师大讲堂、结构热辩论、病例比赛等多个板块,为广大同道打造了一场细致与开阔并举、维度与深度并重的学术盛宴。

02
以患者为导向 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加深,结构性心脏病的发展趋势也会相应改变,学科面临着革故鼎新的新局面,但无论如何革新,任何时代任何阶段,学科若想获得实质性发展,都要以“人”为核心。

 

一方面,要以患者的切实需要为导向,各项技术与理念的实施,都应该以增加患者临床获益为最终目的,这不仅要求医者自身不断精益求精,也需要将患者的经济负担,纳入治疗方案制定的考核中,重视卫生经济学的普及和发展。

 

另一方面,横向上,医生应该不断加强团队合作思维,纵向上,要重视人才梯队的搭建,不断吸纳青年力量,培养有活力有创造力的青年医生。

 

另外,疾病的防治离不开好的器械,这需要医生与企业等社会力量的通力合作,只有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才能为器械的不断优化与更新,提供可靠的保障。在这其中,民族企业当自强,在瓣膜等领域,我们应该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不断研发出适合中国人的优秀器械。这依然需要发现和培养人才,让企业内部的相关人才,也加入到学科发展的大家庭中。

03
立足中国 创建更广阔的格局

以史为鉴,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之所以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和全国同道团结一心,海外同道精诚合作密不可分。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团结队伍,巩固传统技术和理念,推广规范化流程和新技术,薪火相传、赓续奋进、共同成长。

 

同时也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在技术、理念以及器械创新方面,不断进行国际交流。本着这一目的,今年中国结构周邀请来自欧洲、北美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希望扩大筑巢引凤的效应,让大会在立足中国的基础上,成长为国际化的学术平台,实现发展要素的双向互动,既能让国内同道掌握学术前沿,又能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创造更多突破,造福患者。

 


大会日程二维码


  官网直播二维码

↑↑↑更多大会信息一键获取

 

点赞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18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