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分享丨谷天祥教授:复杂二尖瓣病变修复策略
导语:既往针对二尖瓣疾病的外科治疗以人工瓣膜置换为主,随着外科修复技术的发展,二尖瓣修复在国内专家的支持与努力下逐渐开展起来。相较于瓣膜置换,采用二尖瓣修复可完整保留患者的二尖瓣结构,根据既往荟萃分析显示,二尖瓣修复术在围术期死亡率、长期生存率及再次手术率等方面均优于人工瓣膜置换术。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谷天祥教授从事心脏外科工作二十多年,并多次赴国际著名心脏中心研修心脏大血管疾病先进的外科治疗技术,在危重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以及先心病等心脏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的外科治疗经验。下面,谷教授为我们带来“复杂二尖瓣病变修复策略”。
1.二尖瓣修复的理念
(1)成功的二尖瓣修复优于二尖瓣置换:避免抗凝相关并发症(出血和栓塞)、避免移植物毁损、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远期生存率高。
(2)简单病变(单纯后叶)成形技术成熟,而复杂二尖瓣病变累及前后叶多个部位、瓣叶交界区、合并钙化等,成形技术具有挑战性。
(3)复杂病变可以修复,并可达到简单病变的临床效果。
(4)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也可以修复,远期效果尚待观察。
(5)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是特殊的一类疾病,需要特殊的修复理念和技术。
2.二尖瓣修复的基本原则
(1)二尖瓣病变分型:Ⅰ型:二尖瓣瓣叶活动正常,没有脱垂或受限,瓣膜反流位于瓣叶中心,由瓣环扩大引起。Ⅱ型:反流由瓣叶脱垂或腱索断裂造成。Ⅲ型:瓣叶活动受限,造成关闭不全,瓣膜反流。ⅢA型收缩和舒张均受限制,ⅢB型收缩期对合受限制。
(2)原则:重建瓣叶正常活动度;有一定的对合高度;重塑和稳定瓣环。二尖瓣的修复一定要从病因角度出发,不同病因、不同病变的修复策略是完全不同的。
3.退行性二尖瓣病变
退行性二尖瓣病变是瓣膜黏液样改变、纤维化等原因导致的瓣膜结构及功能异常。在欧美发达国家,退行性病变是导致二尖瓣反流最常见的原因。而在低收入国家,风湿性病变更为常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行性病变将取代风湿性病变,逐步成为二尖瓣病变的首要原因。
二尖瓣病变程度评价:Adam Score
前叶每个部位计2分;后叶每个部位计1分;交界病变计2分;瓣叶拴系计2分;钙化:瓣环计3分,瓣叶计2分;再次手术计3分。
简单病变:1分;中等病变:2-4分;复杂病变:5分及以上。
4.术者对二尖瓣修复的影响
即使病例很多的大型二尖瓣修复中心,不同医生修复的效果也不同,医生的操作手法、经验积累至关重要。
5.二尖瓣修复的常用技术及策略
(1)二尖瓣常用的修复技术包括:人工腱索、腱索转移、瓣叶折叠、瓣叶切除、交联成形、瓣叶扩大、边对边技术、乳头肌汇聚、瓣环成形。
(2)二尖瓣修复策略
①术前超声评估:明确二尖瓣反流机制;评估SAM风险;注意左心室功能状态;检查三尖瓣状态。
②术中严格探查;复合技术精准修复。
③复杂二尖瓣修复“工具包”
-
挂线后进行瓣叶分析,以达到精准的显露;
-
对合缘的高度以后叶为准,然后再确定前叶;
-
先矫正后叶的病变,再矫正前叶的脱垂;
-
矫正前叶脱垂,有一个参照点,包括瓣环、腱索、后叶;
-
避免瓣叶张力非常重要,局部张力增加是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
-
切除技术、保留瓣叶技术与人工腱索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
术者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
6.二尖瓣修复相对禁忌证
202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二尖瓣反流处理专家共识中提到的相对禁忌证推荐如下∶
病例1 二尖瓣反流(后叶脱垂,后瓣环钙化)+主动脉瘤+主动脉瓣狭窄
术式:二尖瓣修复(瓣环去钙化+瓣叶切除)+Wheat手术
评估后去钙化,重要的一点是要采取锐性分离,避免切掉其他组织。该患者钙化瓣环接近5cm,进行整体切除后,用自体心包补片进行重建。
将心包浅行连续缝合,注意浅部向远端缝合,降低局部张力,然后再行二尖瓣修复。最后再把后叶钙化增厚变硬的组织切除掉,重建瓣叶活动度。
术后超声显示患者二尖瓣没有反流,对合高度理想,没有SAM征。
病例2 二尖瓣反流(Barlow病变,前后叶脱垂)
修复技术:部分后叶切除+交界成形+人工腱索
对患者评估后先进行挂线,然后把明显增厚钙化的病变切除,由于是Barlow病变组织较多,可以做四边形切除或者大三角切除,但如果是退行性改变组织并不多,一定要避免大切除,然后进行裂隙缝合。
缝合后,纠正commissure,采取置环后再调整腱索的程序,谷天祥教授提出,不建议术者先调腱索后放环,因为放环后腱索位置会发生几何形状改变,开始调好的腱索长度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出现反流,所以调腱索放到最后进行。
打水实验证实没有反流,术后超声及3D超声显示手术成功。
1.SAM的危险因素
(1)几何因素:瓣环小;前叶移位;室间隔基底部>5mm;前叶>2.0cm,后叶>1.5cm;前叶/后叶长度比值<1.3;二尖瓣-主动脉瓣夹角<120度;二尖瓣叶对合点-室间隔距离<2.5cm。
(2)结构异常:二尖瓣黏液样变性(Barlow)、室间隔增厚、乳头肌移位、腱索异常、冗长后叶、冗长前叶。
(3)动力因素:主要为左室腔小和高动力状态;左室流出道梗阻(HOCM),收缩期血流速度快。
(4)其他因素:低血容量、心动过速、较大剂量的正性肌力药物应用。
2.二尖瓣成形手术SAM的预防
术前:充分评估SAM的危险因素。
术中:降低后叶高度,<1.5cm;降低前叶高度;避免过度downsize;Morrow手术,减轻流出道梗阻;保证良好的瓣叶活动。
后叶相关的SAM:
3.二尖瓣成形手术术后SAM的处理
超声评价SAM机制:后叶高度、前叶及与瓣环尺寸的关系;减少或停用血管活性药物;补充容量(左房压力≥18-22mmHg);β受体阻滞剂应用;房室运动的同步性;另外出现SAM时,可先不处理,观察至少30min。
通过以上措施,如果SAM和二尖瓣反流消失或者SAM和二尖瓣反流减轻,左心室主动脉压力梯度差降低,则无特殊处理,在心室重构后会进一步改善。若存在SAM结构性危险因素,持续SAM、二尖瓣反流和左心室主动脉压力梯度差升高,则行手术干预。
病例分享:患者术前不存在SAM危险因素,术后早期出现SAM,经调整后缓解,未进一步外科处理。
停机早期无SAM及二尖瓣反流:
出现SAM和二尖瓣反流:
通过减少血管活性药物,调整后SAM和二尖瓣反流消失。
-
瓣叶脱垂纠正不彻底:双瓣叶脱垂,由于关注显著脱垂的瓣叶,而忽视轻度脱垂的瓣叶,当显著脱垂的瓣叶纠正后,轻度脱垂的瓣叶成为残余反流的原因;
-
残留瓣叶裂隙或者切迹;
-
瓣叶对合线缺陷:不同部位瓣叶对合高度不均一;
-
瓣叶细小穿孔(针眼);
-
SAM;
-
腱索高度调整不到位。
超过轻度以上的反流是不能接受的,即便轻度关闭不全,远期反流再发的可能性也增高。如果存在反流束,仔细阅读超声,发现其机制。
早期认为100%的瓣膜修复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器械的熟练掌握,对于一些退行性改变,达到接近100%的修复已经成为现实。谷天祥教授认为,二尖瓣退行性病变的成功修复取决于适当的外科技术+耐心+细心,二尖瓣修复手术是一种精巧的手术,需要精心设计和细致操作。大量的研究与临床分析显示,与二尖瓣置换比较,修复手术死亡率更低,预后更好,体现了二尖瓣修复技术在临床中的优势。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