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教授丨从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看降脂治疗的新趋势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近几年,我国ASCVD疾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面对该形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近些年血脂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更好指导临床实践,提升临床血脂管理水平,2023年3月颁布了新的血脂管理指南,专家委员会将16版“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改为“血脂管理指南”。近期心血管慢病综合管理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叶平教授对202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降脂治疗的新趋势。
2022年JACC全球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负担报告提示,心血管病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列居心血管病死因前两位,并称ASCVD。高血压、高钠饮食、高LDL-C是三大危险因素。LDL-C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密切相关。2021年数据统计显示LDL-C水平升高导致全球381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是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一项旨在全球范围内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相关风险因素的最大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INTERHEART研究,纳入全球52个国家15152例心肌梗死患者和14820例对照个体,评估了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锻炼、腹部肥胖、社会心理、蔬菜水果)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及其人群归因的危险度。结果表明,9个易测量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可解释急性心梗超过90%的危险。这些危险因素在年轻人和女性中间更明显,表明早发心梗可以预防。多变量调整后,血脂异常和吸烟是两个最强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占49.2%,吸烟占35.7%,二者共同解释心梗危险的2/3。
面对我国ASCVD疾病负担不断上升的趋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血脂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血脂指南的修订势在必行。2023年3月,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重磅发布,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经认真讨论后,决定将“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改为“血脂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相较2016版指南,更新要点主要有七大点:①指南更名为《中国血脂管理指南》;②指南基于中国血脂流行病学数据更新;③ 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更新,分为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④引入风险增强因素,风险评估更全面;⑤明确LDL-C作为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以危险分层确定其目标值;⑥治疗策略提出:中等强度他汀是首选策略,联合降脂是基本趋势;⑦强调长期治疗,减少患者LDL-C的终身暴露量;⑧对于特定人群给予血脂管理建议。
ASCVD总体风险评估是血脂干预决策的基础,推荐采用基于我国人群长期队列研究建立的"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进行风险评估,2023版指南评估流程更新点:
-
按是否患有ASCVD分为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两类情况;
-
在已患有ASCVD的二级预防人群中进一步划分出超(极)高危的危险分层;
-
在尚无ASCVD的一级预防人群中,增加慢性肾脏病(CKD)3~4期作为直接列为高危的三种情况之一。
评估流程更新进一步明确了ASCVD二级预防中血脂严控的重要性,拓宽了一级预防的干预人群。
对于风险评估结果为中危的人群,是否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时难以确定。这种情况下可考虑结合ASCVD风险增强因素,患者合并有多个风险增强因素时更倾向按高危处理。
对于一级预防低危人群,LDL-C水平≥3.4mmol或130mg/dl作为诊断标准,2.6mmol/L或100mg/dl为理想水平。
对于一级预防中高危人群,LDL-C水平<1.8mmol/L或70mg/dl,甚至达到1.4mmol/L或50mg/dl以下。
确定LDL-C治疗目标时,应考虑降脂的成本效益。一是治疗后LDL-C的绝对下降值,二是治疗对象的基线风险。根据患者不同的基线 ASCVD 风险制定不同的 LDL-C 目标,即基线风险越高,LDL-C 目标值则应越低。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降脂药物治疗的基石;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是中国人群降脂治疗的首选策略;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是血脂异常治疗策略的基本趋势。
从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解读可以看出,脂治疗的新趋势主要为:一是强化降胆固醇,二是联合应用降脂药物。最新血脂管理指南进一步明确了血脂管理的危险分层与降脂目标,定义了“超高危”人群,对这一人群推荐了更为严格的胆固醇控制目标。与欧美国家指南相比,我国指南将中等剂量他汀作为降胆固醇治疗的主要手段。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石,联合应用降脂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发挥降胆固醇作用,以更小的不良反应代价获取更大的胆固醇降幅,从而提高胆固醇达标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新版血脂管理指南具有很高的指导性与实用性,对提升临床血脂的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专家简介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