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25丨TAVR术中用脑保护装置有效性再审视

浏览量:2027

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25)期间,BHF PROTECT-TAVI结果正式公布。BHF PROTECT-TAVI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中常规使用脑栓塞保护装置(CEP)对术后卒中的预防效果。

 

该研究纳入7635例计划行TAVI且解剖学适合CEP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随机分为CEP组(3798例)和对照组(3803例),两组基线特征均衡。CEP组器械成功率为87.5%。主要终点为术后72小时或出院前(以先发生者为准)的卒中事件(定义为新发/加重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24小时或致24小时内死亡,且非仅影像学诊断)。结果显示,CEP组与对照组卒中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1% vs. 2.2%如图1,P=0.94)。该研究表明,TAVI术中常规应用CEP未能显著降低早期卒中风险,提示需进一步探索CEP的适用人群(如高风险亚组)或优化器械设计以提高临床获益。研究为当前CEP有效性争议提供了高质量循证证据。

图1 主要终点结果

图2 致残性卒中发生率

 

图3 死亡、非致命性卒中、TIA发生率

 

图4. 主要终点结果的亚组分析

 

该项结果表示CEP在TAVI术中不起作用吗?为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其相关性,本文将结合过往研究再探讨。

 

 

 

 

 

 

 

 

研究一

 

 

 

 

 

 

 

2022年发布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期间使用脑栓塞保护(CEP)装置对降低脑卒中风险的效果。研究将患有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CEP组(在TAVR过程中使用CEP装置)或对照组(不使用CEP装置)。主要终点是TAVR术后72小时内或出院前的脑卒中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致残性卒中、死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结果显示:CEP组和对照组在TAVR术后72小时内的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3% vs. 2.9%;P=0.30)。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在CEP组为0.5%,在对照组为1.3%。两组在其他次要终点上也无显著差异。

 

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尽管使用CEP装置未显著影响TAVR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但基于95%置信区间,不能排除CEP在TAVR期间可能存在的益处。

 

 

 

 

 

 

 

 

 

研究二

 

 

 

 

 

 

 

2023年3月,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3项研究(包括8项随机对照试验和5项观察性研究),共涉及128,471名患者,旨在评估CEP在TAVR手术中的临床结局和神经影像学参数

 

结果表明,使用CEP设备显著降低了脑卒中(OR: 0.84[0.74-0.95];P<0.01)、致残性卒中(OR: 0.37[0.21-0.67];P<0.01)和出血事件(OR: 0.91[0.83-0.99];P=0.04)的风险。然而,CEP设备对非致残性卒中、死亡率、血管并发症、急性肾损伤、新发缺血病变和总病变体积无显著影响。

 

结论指出,CEP设备的使用与TAVR手术中较低的致残性卒中和出血事件风险相关,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研究三

 

 

 

 

 

 

 

2024年发布于BMC和PMC的单中心队列研究,旨在评估脑栓塞保护(CEP)装置对经股动脉TAVR手术高风险患者院内卒中的影响。研究纳入103例接受TAVR并放置CEP的高卒中风险患者(中位年龄83岁,61.1%为男性,43.69%有卒中/TIA病史),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院内卒中(TASK)评分预测卒中风险,并通过Bootstrap法(1000次抽样)计算预期风险与观察风险比值。结果显示,实际院内卒中发生率为1.94%(2例),显著低于TASK评分预测的3.39%(95%CI 3.07-3.73),观察值与预期风险比为0.57(95%CI 0.52-0.64),提示CEP使院内卒中风险降低43%。结论表明,CEP装置在高卒中风险TAVR患者中可能有效降低实际卒中发生率,但需更大规模多中心研究验证其普适性。研究为优化CEP适用人群提供了初步循证依据,同时提示需结合风险分层工具指导临床决策。

 

 

 

 

 

 

 

 

 

研究四

 

 

 

 

 

 

 

2025年1月发布于《美国医学会》的研究为PROTECTED TAVR试验的后期分析,旨在探讨TAVR术中应用Sentinel脑栓塞保护(CEP)装置对卒中结局的地区差异。研究纳入美国、欧洲及澳大利亚51家中心的3000例严重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美国队列1833例,非美国队列1167例),随机分为CEP组与对照组,评估术后72小时或出院前卒中发生率。结果显示,整体队列中CEP组与对照组卒中风险无显著差异(2.3% vs. 2.9%,P=0.25),且地区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18)。然而,亚组分析显示,美国队列CEP组总体卒中风险较对照组降低50%(1.6% vs. 3.2%),致残性卒中风险降低73%(0.3% vs. 1.1%),而非美国队列未观察到显著差异(3.1% vs. 2.6%)。研究提示,CEP的潜在临床获益可能受地区间患者特征(如解剖结构、合并症)或手术操作差异(如瓣膜类型、操作规范)影响,但需进一步验证。结论强调,尽管CEP未达主要终点优效性,但其效果的地理异质性为精准化应用提供了线索,需通过多区域研究明确适应人群及优化实践策略。

 

 

 

 

总结

 

 

 

 

 

 

 

虽然ACC.25临床结果并不支持在TAVI术中常规应用CEP装置,但结合既往研究,CEP在特定高危亚组(如合并脑血管病史、重度钙化或复杂解剖结构患者)中可能通过捕获大栓子降低致残性卒中风险。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CEP与新技术(如增强现实[AR]辅助的栓塞风险评估、新一代可覆盖全脑循环的CEP装置)的协同效应,并基于生物标志物或影像学特征建立精准化的卒中风险分层模型。当前证据提示,CEP的临床争议非但未阻碍其应用探索,反而为优化TAVR围术期管理提供了关键线索——与其因阴性结果而失望,不如将其视为推动个体化卒中预防策略的重要契机。唯有通过持续的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方能实现TAVR患者神经保护获益的实质性突破。

参考文献

[1] Kapadia SR, Makkar R, Leon M, Abdel-Wahab M, Waggoner T, Massberg S, Rottbauer W, Horr S, Sondergaard L, Karha J, Gooley R, Satler L, Stoler RC, Messé SR, Baron SJ, Seeger J, Kodali S, Krishnaswamy A, Thourani VH, Harrington K, Pocock S, Modolo R, Allocco DJ, Meredith IT, Linke A; PROTECTED TAVR Investigators. Cerebral Embolic Protection during Transcatheter Aortic-Valve Replacement. N Engl J Med. 2022 Oct 6;387(14):1253-1263. doi: 10.1056/NEJMoa2204961. Epub 2022 Sep 17. PMID: 36121045.

[2]Baloch ZQ, Haider SJ, Siddiqui HF, Shaikh FN, Shah BUD, Ansari MM, Qintar M. Utility of Cerebral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s in Transcatheter Procedur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urrProblCardiol.2023Jul;48(7):101675.doi:10.1016/j.cpcardiol.2023.101675. Epub 2023 Mar 3. PMID: 36870550.

[3]Marcusohn E, Manoragavan R, Fremes S, Tarola C, Sathananthan J, Barabash IM, Orbach A, Sachedina AK, Radhakrishnan S, Wijeysundera HC. Impact of cerebral protection on observed versus predicted in-hospital stroke in a high stroke risk TAVR cohort.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4 Aug13;24(1):422.doi:10.1186/s12872-024-04097-2. PMID: 39135174; PMCID: PMC11321055.

[4]Makkar RR, Gupta A, Waggoner TE, et al. Cerebral Embolic Protection by Geographic Region: A Post Hoc Analysis of the PROTECTED TAV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Cardiol. 2025;10(1):17–24. doi:10.1001/jamacardio.2024.4278

本文为医谱学术原创,转载请标注来源!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500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