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助78岁高龄患者重获“心”生

浏览量:658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传统外科手术长期面临创伤大、恢复期长、高龄高危患者耐受力不足的困境,而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EER)以微创之力强势破壁,彻底挣脱传统手术的风险桎梏,创伤小、恢复快、适应症广,尤其适用于高龄、心功能差,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为曾被视为“手术禁区”的危重患者带来了新生希望。

日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团队成功为一名78岁高龄的二尖瓣重度反流患者实施“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TEER)”,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次日即下床自主活动,目前已顺利出院。

 

 

 

病例回顾

 

 

 

 

 

患者老年男性,长期遭受二尖瓣反流之苦,出现严重胸闷、憋气症状,因心力衰竭,日常生活质量严重受损,入住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内科。

术前可见反流

主要来源于3区

3区后叶脱垂反流

沿前叶走形

 

术前3D

术前3D彩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内科医生为其进行全面评估与详细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左房内径增大;左室心尖部心肌明显较薄,最薄处1.8mm;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后叶根部回声增强,主动脉瓣呈三叶;二尖瓣后叶P2区收缩期脱向左房侧,脱垂宽度8.5mm,脱垂高度6.1mm,可见沿后叶中-大量收缩期反流信号;左室后壁后方可见约12.3mm液性暗区,右室前壁前方可见约22.3mm液性暗区,右房后外侧壁可见约29.9mm液性暗区,心尖部可见约21mm液性暗区,且脏壁层心包间可见纤维素样回声,心脏受压塌陷。

鉴于患者存在大量心包积液,遂在床旁超声引导下行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前完善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冠脉双支存在病变,心脏内科车京津主任医师行 PCI 治疗并植入冠脉支架2枚。心包穿刺引流后复查食道三维超声显示:二尖瓣后叶P2、P3区可见粘液瘤样脱向左房侧,可见中-大量偏心性收缩期反流信号,左室腔相对较小,左室舒张末内径30.1mm,左房内径26.1mm,心包:左室后壁后方可见约18.7mm液性暗区,右室前壁前方可见约18.2mm液性暗区,仍存在局限性包裹心包积液,无法床旁穿刺引流。

患者病情危重且病因复杂,经党委书记、心脏病学专家陈康寅,心脏内科主任刘彤、主任医师车京津,心脏超声主任医师富华颖及心血管外科主任陈铁男等专家牵头多次联合会诊评估,鉴于患者年事已高、体质虚弱,若采用传统开胸瓣膜手术,风险将显著增高。医疗团队最终决定采用微创TEER技术,通过导管介入方式完成二尖瓣修复,从而规避开胸手术与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

但手术面临巨大的挑战:

1.心脏结构特殊:左心房、左心室空间狭小,操作器械极其困难,对术者技术要求严苛。

2.二尖瓣病变复杂:脱垂范围较大,且脱垂区位于P3区,精准夹合难度倍增。

3.合并症风险叠加:大量心包积液提示心脏功能储备极差,冠心病PCI术后状态需格外警惕心肌缺血风险。

 

经周密术前规划与模拟演练,手术于杂交手术室开展。术前外科医师经左前外侧小切口行心包开窗引流;术中,在超声心动图精准引导下,诊疗团队经股静脉入路,突破心腔狭小限制,精准夹合脱垂二尖瓣瓣叶,实时评估效果,确保夹合器稳固;术后即刻超声显示二尖瓣仅微量反流,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次日即自主下床活动,恢复速度远超传统手术。 

房间隔穿刺

二尖瓣夹置入

 

测试弹道

调整轴向并移至目标区域

 

瓣下再次确认轴向及位置

捕获瓣叶

 

逐渐关闭后反流减少

释放后二尖瓣夹稳定

 

病变区域反流消失

术后3D组织桥稳定

 

术后3D彩残余反流微量

经医护团队精心诊疗与悉心护理,患者术后复查心功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现已顺利出院。

此次高难度微创手术,受到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详细询问患者健康状况,各项检查指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对后续的治疗方案和护理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院内技术空白,体现了医院在复杂心脏疾病微创介入治疗领域的技术进步,更为众多因病情高危无缘传统手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与康复希望。未来,医院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和不断创新的技术追求,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再添新篇章。

专家声音

心血管外科陈铁男主任

TEER作为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前沿技术,其成功开展离不开心脏超声、麻醉、导管室等多学科的紧密协作。未来科室将进一步推广该技术,惠及更多瓣膜病患者。

心脏内科刘彤主任

此次手术的圆满成功,充分证明TEER技术对于传统外科手术高危或禁忌的复杂二尖瓣病变患者(如本例合并心包积液、小心室腔、冠心病PCI术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其关键在于多学科协作、术前精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及围术期全面管理。

心脏内科车京津主任医师

此次高难度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的成功,堪称一场“五极高”的硬仗:患者风险极高(重度反流、大量心包积液、冠心病 PCI 术后及小心脏结构叠加)、技术难度极高、团队协作要求极高,最终实现了成功率极高、患者预后极好的优异成果。彰显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领域的强劲实力!

内容来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