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OCT中国专家共识助力冠心病介入诊疗的规范化应用
2023年7月14日,在第十八届寒地(冰城)心血管会议期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简称“《OCT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会顺利召开。
此次发布会,由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共同担任主席,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郭金成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叶飞教授、上海市同济医院刘学波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王林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鄢华教授莅临现场,此外还有诸多心血管领域专家与同道共同参与。
《OCT中国专家共识》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介入心脏病学组、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在2017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的基础上,针对OCT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存在争议的临床问题,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形成本共识,旨在提供最新的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导向性文件,规范OCT的临床应用,充分发挥OCT精准指导冠心病介入诊疗、优化支架置入效果、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的作用。
于波教授致辞
启动仪式环节,《OCT中国专家共识》由于波教授揭开封面,华彩亮相。于波教授在致辞中介绍道,自2000年Jang教授发表第一篇OCT在冠脉内的临床研究报告,揭开在人体冠状动脉内应用OCT的序幕,我国科学家始终专注OCT的研究,在2005年成功研发出首台国产OCT产品,其在国内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十几年来,心血管领域专家及科学家们坚持不懈,不仅从硬件上不断强化改进OCT机器,还从软件上创新改良OCT技术,使其更加智能化,更精准服务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如今,我国的OCT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了顶尖水平。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我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赶超。
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冠心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才能使患者受益最大化,这依赖于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策略。而OCT在指导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策略的制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价值,其专家共识的更新势在必行。
于波教授表示,此共识的发布一定能加强对OCT临床应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助力我国冠心病精准诊疗技术迈上更高的台阶。相信未来每一位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生都能规范、准确地应用好OCT这一工具,造福更多的患者。
韩雅玲院士致辞
韩雅玲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冠脉介入治疗是我国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在PCI治疗中,腔内影像镜技术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可为临床诊断和决策提供全面且确切的指导。其中,OCT因其分辨率高等优点,已成为我们实现冠脉介入精准治疗的重要指导工具之一。但是目前OCT的临床使用率较低,普及OCT的规范化应用必将更加有利地推动PCI精准治疗,这是我们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此背景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拟订了《OCT中国专家共识》,向广大心血管领域的同道提供最新、最有临床指导价值和导向性的内容。希望此共识的发布,能够帮助各位同道更好地更规范地应用OCT,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精准诊疗,助推我国腔内影像学事业的长足发展,加快我们进入精准PCI时代的步伐。
刘斌教授致辞
刘斌教授介绍道,从技术层面而言,OCT技术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OCT的3D影像技术、冠脉造影融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OCT与影像学和公共卫生学结合的技术等在临床上均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OCT在多种复杂冠脉病变的诊疗中安全可行,极大地降低了MACE的发生。欧洲和美国的指南已将OCT应用于优化支架释放、支架内再狭窄为ⅡA级推荐。
2017年我国发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在此基础上更新形成了2023版的《OCT中国专家共识》。刘教授表示,整体而言,新版共识较之前更注重实用性,添加了实用性极强的标准操作流程。相信此共识能够帮助大家规范操作和应用OCT,最终改善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改善患者预后。
统计发现,2022年我国OCT的渗透率约为4%,远远少于发达国家的20%。未来,合理应用OCT在我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此共识的推广和落地,更多的心血管领域医生可了解和掌握OCT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从而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让更多需要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得到精准化治疗。刘教授最后说道,这场共识发布会对于渴望了解和应用OCT的医生是场“及时雨”,它必将造福临床,造福患者,最终造福国家,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盛大发布仪式进入最后阶段,刘斌教授与钱杰教授肩并肩登上舞台,庄重地按下发布灯柱,彰显着历史性的时刻的来临。在热烈的学术的氛围中,他们与在场专家同仁共同见证并庄严宣告,《OCT中国专家共识》正式闪亮问世!
候静波教授解读专家共识
作为此共识的执笔专家和核心专家组成员,候静波教授对共识进行了详细精辟的解读。
《OCT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包括八个部分:OCT改善治疗策略及预后的证据、OCT临床应用指征、OCT的标准化操作及图像解读、OCT指导ACS治疗策略、OCT指导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OCT在介入无残留中的应用、OCT在支架失败病变中的应用、OCT在高危斑块识别及危险分层中的应用。
增加应用指征:评估造影上模糊/可疑病变(如夹层、血栓、钙化结节等)、非开口左主干病变、钙化病变、ACS患者罪犯病变及非罪犯病变、器械植入后的长期安全性随访和有效性评估、支架内再狭窄、药物球囊治疗失败。
OCT凭借其极高的分辨率,可明确诊断ACS发病机制,识别更多的高危斑块特征,优化斑块特征的危险分层。
结合复杂病变特点,建立OCT指导标准流程:
-
支架落脚点:推荐管壁正常或相对正常且管腔足够大处。现实应用中最好要避开富脂质斑块(脂质角度>90°)、严重钙化以及分叉处等部位,参考血管面积>4.5mm2;
-
支架直径:远端平均管腔直径加 0-0.25mm,远端平均EEM(两个正交测量)直径减 0.25mm。是否加上如管腔测量与EEM测量相差1mm以上,建议取远端管腔参考+0.25mm;
-
OCT和造影融合:造影-OCT融合消除血管造影的模糊性,尽量减少支架植入期间的地理丢失,标记设置,进一步增强支架植入精确性。
OCT可提供更多钙化病变的定量信息,帮助医生根据斑块性质制定预处理策略。按照处理流程,浅表钙化评分4分,球囊可通过使用震波球囊,球囊不能通过,选择旋磨术或激光消蚀或轨道旋切术预处理。OCT可见钙化断裂,病变预处理后的钙化断裂可保证良好的支架膨胀。
应用OCT可精准预警与未来事件相关的高危斑块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
OCT可用于术前评估病变特征,制定手术策略及选择合适的BRS尺寸以及评估支架置入效果及指导优化。
OCT的高分辨率使其对介入治疗失败病变的评估、机制分析及指导治疗的价值优于其他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充分应用 OCT 指导介入治疗失败病变的评估与处理将有利于减少再次介入失败的发生。建议根据 OCT 识别发现的不同机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对于 ST 病变,推荐应用OCT检查明确血栓部位、性质及发生机制(机械性因素及非机械性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并评估双联抗血小板药物(DAPT)敏感性及患者依从性等,必要时调整DAPT方案。
随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涛教授就OCT指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介入无残留的介入治疗进行了理论阐述、经验分享和案例印证。南京市第一医院叶飞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鄢华教授分别从OCT指导复杂病变(钙化/分叉)、支架失败的介入治疗角度,分重点、分层次地解读了此共识,分享了精彩的内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郭金成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上海市同济医院刘学波教授参与了分享后的专家点评。
随着《OCT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我们迈出了冠心病诊疗的新步伐,引领着医学领域朝着更加精准、个体化的方向发展。这份共识汇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为OCT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具体而可靠的指导,推动着医疗领域不断创新和进步。相信《OCT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将加强对OCT临床应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冠心病的精准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福祉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善。每一位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生都将规范、准确地应用OCT这一工具,将其发挥到最大的价值,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