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4丨葛均波、霍勇、杨杰孚:以典范为鉴,纳精华于心,力夺国际话语权
积极学习与借鉴,见证并期待我国心血管领域科研实力的持续提升
请谈谈您对本次ESC大会的整体印象,以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葛均波院士:过去这些年尤其自欧洲心脏之家(European Heart House)建立后,ESC年会逐渐形成良好体系,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成为最受欢迎、规模最大的心血管领域会议。今年会议首日公布了4部临床指南,对整个行业、对疾病治疗都有很大影响,让新的治疗手段应用有据可依。
霍勇教授:1994年我在英国伯明翰首次参加ESC年会,30年来见证了ESC年会的发展。葛院士提到的欧洲心脏之家是一个有着超强执行力的专业团队。我国在葛院士领导下也建立了中国心脏之家(China Heart House),对我国包括学术会议在内的各种学术推广,以及临床实践落地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杨杰孚教授:ESC会议组织非常好,不仅是全球心血管领域规模最大的会议,质量也非常高。除最新指南外,还有很多最新临床研究发布,而且设立了一些争议话题讨论,包括病例讨论和正反方辩论等,小型圆桌会能够就某个小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些形式都是值得国内会议借鉴之处。
关注欧洲指南重要更新,落地实施需结合中国实践
本次大会公布了4项最新ESC临床实践指南,您最关注哪些内容?
霍勇教授:4部新指南都非常重要。我们也应当留意到,ESC精心规划,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持续更新指南,对欧洲心血管疾病防治具有指导意义。这些指南对中国实践也有一定指导意义,但不能全部照搬。以高血压指南为例,高血压病定义未变,但提出了血压升高类别即120-139/70-89 mmHg,且从降压治疗角度,已经将其纳入类似高血压病的管理。我个人认为,对中国人群,高血压目标值控制更低一些有意义,但在中国几乎没有120-139 mmHg降压尤其药物治疗降压后能够获得心血管获益的证据,因此要慎重对待。我们要好好学习和借鉴,但也要结合中国实践,不要照搬这些指南。
葛均波院士:对血压的认识其实是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血压对全身器官的损伤,从大血管到小血管,是慢慢积累的过程。我个人认为,在没有靶器官即心、脑、肾重要器官缺血的情况之下,血压越低,发生事件的机会应该越少。但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如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是否有其他危险因素等。单个危险因素可能不足以致病,两个危险因素叠加,致病几率会增加。未来我们需要更多临床医学证据,去明确不同种族、人群和年龄段合适的血压范围。
杨杰孚教授:指南更新一定有循证医学支持,除关注指南本身以外,我很关注支持指南更新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结合自身专业,我重点关注房颤指南,该指南提出了新的AF-CARE路径。
共病管理:整体看待,个性化管理,多学科共同决策
临床常常面临患者多病共存的情况,如何才能利用好这些指南,做好心血管共病管理工作?
葛均波院士:对高血压,我们看到血压升高的状态,但其后果可能是心、脑、肾、周围血管等各个靶器官的损伤。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也是如此。ESC 4部新指南都强调了同样一个概念:个性化管理的同时,将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
霍勇教授:心血管疾病确实有很多共性管理要求。4部指南均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以高血压为例,高血压不仅患者机体有变化,还涉及到个体不良生活习惯,各种合并症因素,以及环境和心理等,这些变化是一个整体。不去解决整体问题,仅仅只关注高血压发病过程,远远不够。在评估血管到器官的发病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全身状况评估。这就是葛院士近10年来推动的泛血管医学理念。这次新公布的欧洲指南实际上也强调了泛血管的问题。不仅外周动脉和主动脉,小血管、大血管乃至全身任何部位血管都存在有机联系。要关注这些血管从疾病发生到发展的管理,要一体化考虑,不能仅仅关注部分血管,而忽略了血管整体的概念。
杨杰孚教授:人体是一个整体,没有哪种疾病只影响某一个器官。房颤虽然是心律失常,属于心脏疾病,但最大危害是卒中,且同样可以引起心力衰竭,也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冠心病主要是心脏缺血,但心脏是发动机,缺血肯定影响全身系统。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全身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注意整体的预防治疗,强调多学科共同决策,才能使患者得到良好管理,全面改善患者预后。
来源:POCKETIN、心血管健康联盟信息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