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 2024丨葛均波、霍勇、杨杰孚:以典范为鉴,纳精华于心,力夺国际话语权

浏览量:1892
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内容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心脏病学领域专家汇聚一堂。期间,在ESC 2024伦敦会议现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分别就ESC全景印象、对国内会议组织的启示、重点关注内容、心血管疾病共病管理以及房颤抗凝治疗等,多角度多层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观点和经验。

积极学习与借鉴,见证并期待我国心血管领域科研实力的持续提升

请谈谈您对本次ESC大会的整体印象,以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葛均波院士:过去这些年尤其自欧洲心脏之家(European Heart House)建立后,ESC年会逐渐形成良好体系,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成为最受欢迎、规模最大的心血管领域会议。今年会议首日公布了4部临床指南,对整个行业、对疾病治疗都有很大影响,让新的治疗手段应用有据可依。

4部指南中,高血压、慢性冠脉综合征(CCS)以及外周血管和主动脉疾病均涉及血管,房颤管理有时也与高血压有所关联。这些指南都强调将患者作为整体去衡量,给予个性化护理,“护”中有患者参与,“理”代表治疗、康复和预防。
另一个亮点是,今年ESC共收到8000余篇摘要,接收4450余篇,其中440余篇来自中国。ESC大会主席在开幕式上特别提到,中国摘要投稿数量位居全球第一。这说明我们中国近些年来关注创新,科研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逐渐得到承认。

霍勇教授:1994年我在英国伯明翰首次参加ESC年会,30年来见证了ESC年会的发展。葛院士提到的欧洲心脏之家是一个有着超强执行力的专业团队。我国在葛院士领导下也建立了中国心脏之家(China Heart House),对我国包括学术会议在内的各种学术推广,以及临床实践落地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ESC年会学术活动形式丰富,运用信息化手段,设置了大型讲座、手术演示、各种病例汇报和讨论等。这些形式对我们未来国内学术会议的举办有重要借鉴意义。

杨杰孚教授:ESC会议组织非常好,不仅是全球心血管领域规模最大的会议,质量也非常高。除最新指南外,还有很多最新临床研究发布,而且设立了一些争议话题讨论,包括病例讨论和正反方辩论等,小型圆桌会能够就某个小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些形式都是值得国内会议借鉴之处。

 

关注欧洲指南重要更新,落地实施需结合中国实践

本次大会公布了4项最新ESC临床实践指南,您最关注哪些内容?


霍勇教授:4部新指南都非常重要。我们也应当留意到,ESC精心规划,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持续更新指南,对欧洲心血管疾病防治具有指导意义。这些指南对中国实践也有一定指导意义,但不能全部照搬。以高血压指南为例,高血压病定义未变,但提出了血压升高类别即120-139/70-89 mmHg,且从降压治疗角度,已经将其纳入类似高血压病的管理。我个人认为,对中国人群,高血压目标值控制更低一些有意义,但在中国几乎没有120-139 mmHg降压尤其药物治疗降压后能够获得心血管获益的证据,因此要慎重对待。我们要好好学习和借鉴,但也要结合中国实践,不要照搬这些指南。


葛均波院士:对血压的认识其实是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血压对全身器官的损伤,从大血管到小血管,是慢慢积累的过程。我个人认为,在没有靶器官即心、脑、肾重要器官缺血的情况之下,血压越低,发生事件的机会应该越少。但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如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是否有其他危险因素等。单个危险因素可能不足以致病,两个危险因素叠加,致病几率会增加。未来我们需要更多临床医学证据,去明确不同种族、人群和年龄段合适的血压范围。


杨杰孚教授:指南更新一定有循证医学支持,除关注指南本身以外,我很关注支持指南更新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结合自身专业,我重点关注房颤指南,该指南提出了新的AF-CARE路径。

C指合并病以及危险因素控制。房颤常见合并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以及慢性肾脏病(CKD)等。无论哪种类型房颤,我们都要处理这些合并病,改变生活方式,如肥胖患者减重、规律锻炼等,来减少房颤发作或恶化。
A指避免卒中以及血栓栓塞事件。如何避免?抗凝治疗是关键。这部分更新包括:(1)新指南取消了性别标准,推出CHA2DS2-VA评分。无论男女,CHA2DS2-VA评分≥2分即为高危,推荐启动抗凝治疗(Ⅰ类推荐);评分1分者抗凝治疗为Ⅱa类推荐。(2)无论CHA2DS2-VA评分如何,所有房颤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或心脏淀粉样变性的患者均推荐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出血风险评分不应被用于决定是否开始或停用抗凝药物。(4)对导管消融围术期,推荐不间断口服抗凝治疗。(5)不推荐在口服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治疗来预防缺血性卒中或血栓栓塞;对口服抗凝治疗的稳定性慢性冠状动脉或血管疾病患者,不推荐抗血小板治疗超过12个月。药物选择方面,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推荐优选包括艾多沙班在内的DOACs。
R指通过控制心率和节律减少症状。主要更新在于导管消融地位明显提高: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推荐将导管消融作为一线选择(提升至Ⅰ类推荐);对AAD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内窥镜和混合消融手术为Ⅱa类推荐;对接受二尖瓣手术联合消融的推荐提升至Ⅰ类。
E指评估和动态重新评估。房颤是进展的过程,年龄、危险因素、卒中风险、出血风险、药物治疗相关疗效和副作用等都会变化,需要动态严格评估。
总体上,CARE概括了房颤管理的全程,是此次房颤指南的最大创新。

 

共病管理:整体看待,个性化管理,多学科共同决策

临床常常面临患者多病共存的情况,如何才能利用好这些指南,做好心血管共病管理工作?


葛均波院士:对高血压,我们看到血压升高的状态,但其后果可能是心、脑、肾、周围血管等各个靶器官的损伤。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也是如此。ESC 4部新指南都强调了同样一个概念:个性化管理的同时,将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


霍勇教授:心血管疾病确实有很多共性管理要求。4部指南均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以高血压为例,高血压不仅患者机体有变化,还涉及到个体不良生活习惯,各种合并症因素,以及环境和心理等,这些变化是一个整体。不去解决整体问题,仅仅只关注高血压发病过程,远远不够。在评估血管到器官的发病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全身状况评估。这就是葛院士近10年来推动的泛血管医学理念。这次新公布的欧洲指南实际上也强调了泛血管的问题。不仅外周动脉和主动脉,小血管、大血管乃至全身任何部位血管都存在有机联系。要关注这些血管从疾病发生到发展的管理,要一体化考虑,不能仅仅关注部分血管,而忽略了血管整体的概念。


杨杰孚教授:人体是一个整体,没有哪种疾病只影响某一个器官。房颤虽然是心律失常,属于心脏疾病,但最大危害是卒中,且同样可以引起心力衰竭,也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冠心病主要是心脏缺血,但心脏是发动机,缺血肯定影响全身系统。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全身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注意整体的预防治疗,强调多学科共同决策,才能使患者得到良好管理,全面改善患者预后。

来源:POCKETIN、心血管健康联盟信息平台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50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