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百磨战易第一枪丨葛均波院士团队在IVUS导航下,成功应用新型旋磨导丝顺利攻克长LAD钙化病变

浏览量:1368

旋磨新主“易”,迎刃破解冠脉钙化的壁垒。近日,自全新一代旋磨介入系统在我国内地成功上市并开展首批临床应用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在百磨战易·旋磨学术周直播演绎了一例在IVUS(血管内超声)引导下,旋磨开通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严重钙化病变的病例。术中采用新型旋磨用导引导丝成功“裸行”至长LAD闭塞血管远端。随后,在1.5mm旋磨头打薄后,辅以2.5mm球囊再次扩张闭塞段,最终成功在LAD近中段置入PP 2.75×30mm支架,术后患者冠脉血流通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IVUS多次为术者提供精准导航,精确完成血管结构和狭窄程度的评估,值得一提的是,葛院士团队挑战不借助微导管辅助,直接“裸行”成功通过的方式,一方面体现了术者高超的操作技巧,另一方面也再次验证了冠脉旋磨新产品的优异通过性和操控性。

 

 

新一代旋磨技术从“手动挡”到“自动挡”的重大突破为用户带来了更加安全智能、易用高效的操作体验。此前,葛院士团队已在全国率先完成新型旋磨介入系统上市后的应用,并迅速吸引全国心血管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相信随着这项新技术的到来,将会大幅度降低冠脉内旋磨术的入门门槛,缩短学习周期,从而帮助更多术者轻松掌握处理严重钙化病变的钥匙。

病例介绍

 

该患者为78岁男性,以“反复胸闷10年“入院,患者1周前外院造影提示冠脉严重钙化,前降支近中段狭窄95%,回旋支近中段狭窄95%,导丝通过前降支病变后尝试介入治疗失败,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病史。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逆钟向转位。

 

术前分析

 

该患者在外院PCI时,由于钙化较严重球囊未能通过;本次手术前放置IVUS导管也不能通过,有强烈指征进行旋磨。原则上使导丝先通过病变后,然后用微导管交换入旋磨导丝,这种方式比较安全方便,但葛院士团队计划采用“裸行”方式通过旋磨导丝。

 

手术过程

 

术前植入7F ebu指引导管,使用新型旋磨用导引导丝缓慢通过LAD病变,并成功到达血管远端(动图1)。随后,送入1.5mm旋磨头以低速旋磨前进,整体采用慢进快退手法充分旋磨病变(动图2)。在旋磨后,将旋磨头回撤到Guiding内,冠脉造影可见远端有血流(动图3)。再次推送IVUS导管至病变段远端(动图4),IVUS pullback可见血管远端肌桥较严重,且钙化严重部位经旋磨后明显打薄(动图5)。经团队评估后不再进行旋磨,送入2.5×15mm球囊充分预扩张近端钙化病变(动图6)。在放入普通导丝后,再次进行球囊预扩张(动图7)。经IVUS再次评估肌桥、钙化情况,以及回旋支、LAD开口病变情况后,在LAD近中段置入PP 2.75×30mm支架(动图8),近端3.25mm高压球囊扩张(动图9),经IVUS评估后近端再次扩张,最终患者冠脉血流通畅(动图10)。

 

 

动图1:旋磨导丝通过LAD病变

动图2:1.5mm旋磨头进行旋磨

 

动图3:旋磨后造影

动图4:IVUS导管顺利通过

 

动图5:IVUS pullback

动图6:2.5×15mm球囊充分预扩张

 

动图7:第二次球囊预扩张

动图8:LAD近中段置入PP支架

 

动图9:3.25mm高压球囊扩张

动图10:最终LAD血流通畅

 

 

术后评价

 

旋磨术是处理严重钙化病变的常用手段,对术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若操作不当、技术不娴熟,很容易造成冠状动脉痉挛、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是旋磨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葛院士也提到,在术中若出现这一并发症,应暂时立即停止旋磨。

 

这种新型旋磨系统,可单人独立操作,且安全高效。这一特性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操作难度,使得更多的人员能够轻松掌握并使用这一系统。它还具备其他诸多优势,如高精准度、高稳定性、低噪音等,这些特点使得它在旋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旋磨处理钙化病变后,IVUS评估管腔内病变情况非常重要。原则上若IVUS导管可以通过闭塞段,支架就可以通过,但对于长病变支架较长时,通过就会遇到困难。该患者的长LAD病变,评估后选择放置一个30mm支架获益较大,但无疑却增加了术者操作难度。葛院士建议,在放置支架时远端不要覆盖到肌桥,近端稍微覆盖一些回旋支开口,并注意避免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因为会加重压迫,加重肌桥。

 

 

 专家简介 

葛均波 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血管创新俱乐部创新学院校长,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基金理事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被授予“长江学者”、“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白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作为首位国内学者在美国TCT会议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先后承担“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的通讯/第一作者论文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主编卫生部《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Intravascular Ultrasound》等中英文学术著作6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他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或SCI-E收录论文30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9部。担任《内科学》(第8版)、《实用内科学》(第15版)教材的主编工作,Cardiology Plus主编、Herz副主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50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