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丨葛均波院士团队“冠脉介入手术实时导航和精准支架植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浏览量:1356

导读

2024年10月,在葛均波院士指导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CHART俱乐部戴能等人针对冠心病介入手术过程中实时导航和支架精准植入的原创技术:冠脉功能检测与术中造影实时匹配指导介入手术的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2 1 0824295.9)。

 

 

目前,冠脉功能学检查用于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血流储备分数FFR,定量血流分数QFR,基于冠脉造影的FFR(angio-FFR)等功能学检查在冠心病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的生理学评估是血管层面的评估,即评估整条血管病变累加的结果,并且用于指导介入治疗时是简单的二分类应用——即进行或者不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且,在手术过程中,支架的最佳植入位置应该是覆盖造成血流减少(压力降低)的病变部位。尽管进行了功能学检查,但这些功能学的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是相互独立的,术者仍然需要利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手术导航,确定支架的输送路径和最佳植入位置,需要依靠经验把功能学检查的结果和冠脉解剖配准来识别目标病变并放置支架以及引导支架

 

冠心病介入手术功能学-解剖学实时导航系统angio-FFR GPS

 

基于这一难点,葛均波院士团队开发了一种实时血管造影血流储备分数(angio-FFR)引导冠脉介入的算法(angio-FFR GPS)。如上图所示,计算了血管每毫米angio-FFR的变化或减少量,然后将代表压力损失的“点”绘制出来,并与手术中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实时匹配,从而生成血管的共配准功能生理图,突出显示单个狭窄处angio-FFR的下降,并帮助手术医生在实时情况下确定支架位置。除此之外,借助基于angio-FFR的生理图,它可以更好地辨别局灶性、串联性或弥漫性疾病,确定病变的精确严重程度和位置,并进行长度测量,而无需使用繁琐的回撤装置。

 

该技术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功能-解剖共配准:通过将生理指标(如iFR或angio-FFR)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叠加,该技术提供了功能-解剖共配准,使介入心脏病学家能够直观地看到病变对血管功能的影响,以及病变在血管中的确切位置。

 

2、实时指导:在冠脉介入治疗期间,该技术能够实时计算并显示血管每毫米的功能学指标变化,帮助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立即确定支架的位置和数量,从而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效率。

 

3、疾病诊断与量化:该技术能够诊断局灶性和弥漫性疾病,并量化每个病变对动脉水平功能指标(如angio-FFR)的贡献。这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4、减少繁琐操作:使用基于angio-FFR的功能生理图,医生可以在没有繁琐回撤装置的情况下进行长度测量和病变评估,简化了手术过程,降低了操作难度。

 

5、支持多种治疗决策:该技术不仅可以辅助支架植入,还能帮助医生评估其他治疗选项,如药物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从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项技术通过提供实时、精确的功能-解剖信息,简化了手术过程,提高了治疗决策的准确性和个性化程度,将为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带来新的进步。

 

专家简介 

葛均波 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血管创新俱乐部创新学院校长,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基金理事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被授予“长江学者”、“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白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作为首位国内学者在美国TCT会议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先后承担“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的通讯/第一作者论文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主编卫生部《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Intravascular Ultrasound》等中英文学术著作6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他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或SCI-E收录论文30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9部。担任《内科学》(第8版)、《实用内科学》(第15版)教材的主编工作,Cardiology Plus主编、Herz副主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

专家简介 

戴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同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冠心病诊疗,尤其是心血管无创影像学相关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兼任心血管无创影像和功能学俱乐部(CHART)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心脏影像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ardiology Plus、iRADIOLOGY等期刊青年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上海市科技引导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AMA、JACC、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5篇), 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2篇)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中科院一区16篇)。

曾荣获“姜必宁奖——杰出青年心脏论文奖”(2013),“美国心脏协会国际青年研究者奖(AHA Internation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7),“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医学新锐”荣誉称号(2023),Jagat Narula杰出奖(Jagat Narula Award for Outstanding Scholarship)(2024),2023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24)。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17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