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CTOCC 2024前奏曲,CTOCC中国行-上海站圆满落幕,硕果盈枝!
“沪”佑冠脉,勇破CTO。11月5-6日,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学会议(CTOCC中国行-上海站)成功召开。
作为CTOCC 20周年的献礼,第二十届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学术会议(CTOCC 2024)的前奏曲,大会集结上海市五大医疗中心——上海德达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对CTO介入治疗进行精彩手术演示,同时邀请国内心血管领域的著名专家,针对CTO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呈献专题讲演,为推动高危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会议伊始,上海德达医院张大东教授进行开场致辞。张大东教授表示,在CTO介入手术过程中,术者需要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尽管当今影像设备的不断进步提升了术中影像指导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加了血管开通的成功率,但术者的经验仍然是CTO介入治疗取得成功不可代替的重要因素。CTOCC中国行-上海站搭建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让我们在此分享宝贵经验,交流先进技术,共同为CTO介入治疗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葛雷教授团队:
迎难而上,成功攻克复杂CTO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雷教授团队于上海德达医院导管室成功演示了一例右冠无残端且存在分支血管的复杂CTO介入手术。患者为52岁男性,因反复胸闷胸痛17个月入院,存在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病史,心肌梗死史,于2024年9月行左前降支(LAD)支架植入术。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LVEF 70%,室间隔基底段增厚,左室舒张压功能减低。初步诊断结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陈旧性下壁心梗,心功能2级(NYHA分级);原发性高血压3级(很危险);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在前降支还未植入支架前CTA显示:前降支近段有弥漫性钙化,多处狭窄,回旋支相对正常,右冠有长段闭塞,近段有弥漫性病变。本次手术病例的难点在于右冠没有残端,且存在分支血管,手术操作无论是正向还是逆向难度都较大,十分具有教学意义。术中通过多次正向和逆向的尝试,在逆向前降支未能通过后,尝试逆向由心外膜侧支通过。然而,逆向的两个心外膜侧支均无法通过,于是在PLA分支通过双腔微导管辅助正向穿刺,近中段使用球囊继续扩张,远段使用药物球囊扩张,最终圆满完成手术。
汝磊生教授:
IVUS指导近端纤维帽的突破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汝磊生教授作“IVUS指导近端纤维帽的突破”讲座。汝磊生教授提到,介入治疗已成为CTO安全有效手段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前向或逆向入径,IVUS都能够提供CTO入口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另外,超声双腔微导管除了能够看清CTO入口以外,还能大幅提高导丝的穿刺能力,有助于导丝精准进入CTO的体部。
马剑英教授团队:
正逆向结合策略,开通LAD CTO病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剑英教授团队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导管室演示了一例正逆向结合,成功开通LAD CTO的操作过程。患者为52岁男性,因“反复胸痛2年”入院。既往有6年2级高血压病史。2023年7月冠状动脉造影显示,LAD中段闭塞,回旋支粗大;左回旋支(LCX)近中段弥漫性狭窄50%,远段形成侧支循环供应LAD;右冠状动脉(RCA)与左冠状动脉(LCA)共开口,中段完全性闭塞;锐缘支形成侧支供应RCA及LAD远段。2024年3月,患者RCA成功开通并植入3枚支架。本次入院尝试开通LAD。该患者病例特点为:右冠开口畸形,导管选择较为困难;同时造影显示闭塞端血管扭曲,右冠远端狭窄情况不清楚且严重钙化,进一步加大了手术难度。术中,马剑英教授团队首先尝试正向途径策略,将JL3.5指引导管送入对角支积极寻找入口。鉴于患者病变迂曲且钙化严重,导丝导管进入并不理想,同时考虑到患者的安全性,决定放弃正向途径,改为逆向导丝途径尝试开通血管。经过充分准备,马剑英教授团队凭借娴熟的技艺,成功逆向穿刺,使导丝进入真腔,随后先后通过微导管、药物球囊,顺利开通LAD闭塞病变。
陆浩教授团队:
支架+药物球囊双重助力,成功完成CTO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陆浩教授团队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导管室演示了一例高龄患者的CTO手术。该患者为82岁男性,因胸闷1周入院。既往病史包括3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曾植入3枚支架)。心脏彩超显示LVEF为64%,左房增大。2024年10月11日CGA结果显示:LAD近端存在50%~80%的弥漫性狭窄;LCX全程多处局限性狭窄50%~70%;RCA在发出锐缘支后完全闭塞;LAD和LCX形成侧支循环供应RCA远段。本次入院的目标是开通右冠CTO病变。手术开始后,陆浩教授团队首先将导丝导管送入闭塞段。由于患者血管条件不佳,导丝在寻找入口时遇到了阻力。经过积极调整策略后,导丝顺利穿过病变部位到达后降支远段。在导丝成功通过闭塞段后,微导管在通过时也遇到了阻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陆浩教授团队决定使用球囊进行扩张,以改善血管通道。经球囊扩张后,微导管顺利通过闭塞段。随后,在娴熟的操作下,于两处病变位置先后置入支架和药物球囊,成功开通CTO病变。
张奇教授:
CTO的终止/继续尝试时机
一例失败的CTO思考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奇教授作“CTO的终止/继续尝试时机--一例失败的CTO思考”病例分享。患者右冠中远段扭曲,类似次全闭塞的状态,术中前向、逆向多次尝试进行开通,但均未成功。张奇教授认为,前向准备时指引导管支持力不足、前向操作过多造成血肿压迫、对扭曲段血管重视不够都可能造成CTO失败。前向-逆向切换过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造影剂,应予以注意。在CTO逆向操作时,切勿过于急躁。另外,在手术中应格外注意导管压迫导致的主动脉瓣失功和反流。
官学强教授团队:
不畏艰难,逆向开通右冠开口处CTO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官学强教授团队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导管室演示了逆向开通右冠开口处CTO的高难度操作。患者为68岁男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肌酐:77 µmol/L,LVEF:52%,右冠状动脉开口慢性完全闭塞(RCA CTO开口异常)。2024年11月4日LAD行PCI治疗,置入支架规格为FB2 2.75*23mm。一个月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AACS),发现前降支存在分叉病变,且回旋支为优势血管。本次手术闭塞段显影不清,CT影像显示右冠闭塞段近中段有钙化病变。该病例的难点在于开口处就有病变,CTO入口难。考虑患者侧支循环良好,经分析后决定首先尝试正向操作,但因闭塞段钙化及结构扭曲,难度较大,遂启动逆向操作,从间隔支出发,通过逆向尝试到达右冠中段,最终导丝顺利通过。之后用2.5mm球囊扩张,但IVUS在拐弯处无法完全下行。为解决这一问题,使用球囊反复扩张,最后顺利下行,再用药物球囊扩张,手术顺利完成。
金叔宣教授团队:
娴熟技艺,成功开通左主干远段病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金叔宣教授团队带来了一例娴熟的CTO直播。患者有高血压和慢性肾脏病史,LVEF:68%。患者首次因胸闷气促就诊时,发现冠脉主干、LAD存在CTO,同时回旋支和右冠也有严重病变。患者已于2024年8月接受了主干和回旋支的PCI治疗。本次入院的主要目标是开通LAD的CTO。术中冠脉造影显示左主干远段出现“塌陷”,因此首先对左主干远段进行了开通。术中确认右冠通过侧支循环可以到达远段,在多体位造影下,利用球囊在病变处反复扩张,以塑形和开通左主干。随后,在真腔内交换导丝,并使用2.0mm的预扩球囊和3.5mm的后扩球囊进行对吻扩张,同时使用2.5mm的后扩球囊辅助IVUS,再次进行对吻扩张。造影后发现左主干出现夹层,随即置入支架。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成功放置支架,顺利开通了左主干远段的病变。
张斌教授:
逆向介入治疗侧支血管的选择
个人最新技巧与经验分享
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斌教授作“逆向介入治疗侧支血管的选择:个人最新技巧与经验分享”时指出,LAD和PDA之间存在潜在的联系,即使没有CTO病变,超选择造影也可能无法发现侧支循环。在鉴定侧支循环时,应分析整个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勾勒出潜在的侧支连接。CC0级间隔侧支循环技术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成功率,减少了心外膜支架的使用,相对更加安全。
李长岭教授团队:
挑战高难度支架再狭窄CTO,成功开通病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长岭教授团队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导管室成功演示了一例复杂的CTO手术。患者为68岁男性,有高血压病史。本次手术的目标是对RCA内支架再狭窄进行治疗。该患者病例特点为右冠内支架扭曲,且装有两个支架,其中近端支架完全闭塞,使得手术难度加大。在手术过程中,李长岭教授团队首先迅速将导丝送入第一个支架内。随后,微导管在进入时遇到了阻力。李长岭教授团队积极寻找导丝的入口点,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成功将导丝送至病变部位。在导丝成功到达后,进行IVUS检查,借助其精确指导,术者团队成功开通了右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完成了高难度的CTO手术。
金叔宣教授团队:
直面挑战,逆向开通前降支CTO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金叔宣教授团队带来一场逆向开通前降支的挑战性CTO介入手术演示。患者男性,81岁,肌酐:98 µmol/L,LVEF:55%,右冠状动脉开口慢性完全闭塞(RCA CTO无残端),既往接受CABG,2024年8月26日行左主干-左前降支(LM-LAD)PCI,置入支架规格为PP 3.5*24mm。手术操作中首先尝试正向,但导丝进入内膜下层,随后改为逆向路径,首选通路为前降支的侧支。然而,逆向尝试进展困难,尝试第二或第三间隔支,操作过程中仍感到受阻,最终通过缓慢调整,更换导丝和微导管,通过闭塞段。随后,逆向微导管推进到第二拐弯处后受阻,手术团队尝试通过微导管调整导丝进入角度。在后续操作中,导管逐步推进,经过一系列调整和影像验证,导丝终于成功穿过关键狭窄处。通过增加支撑力并稳步推进,逆向导丝套入微导管的操作,顺利完成了这场手术。
邱春光教授:
药物球囊在CTO中的应用-可行性和技巧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邱春光教授作“药物球囊在CTO中的应用-可行性和技巧”汇报时强调,DCB为冠状动脉CTO的管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治疗策略。CTO-PCI中DCB治疗的长期结果令人鼓舞,MACEs和TLR的发生率较低。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血管可能发生重塑,DCB不仅减轻了支架的总负担和相关并发症,还促进了血管的生长和修复,这可能是DCB治疗CTO病变的一大优势。未来仍需要进行更大范围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评估DCB在CTO病变中的应用。
张必利教授团队:
平行导丝技术辅助,正向开通右冠CTO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必利教授团队完成了一例精彩的正向开通右冠CTO手术。患者为45岁男性,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吸烟量年均400支,具有较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2024年8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显示前降支及右冠完全闭塞,曾尝试开通但未成功。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5个月,但无胸闷、胸痛等症状。心电图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显示三尖瓣少量反流且EF正常,BNP和cTnI均为阴性,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92 mL/(min·1.73m²)。经过线上诸位专家的讨论,决定先尝试开通右冠。术中张必利教授团队判断导丝位置偏离后,及时进行了调整,但仍未成功回到正确路径。随后采用了平行导丝技术,引入第二根导丝以辅助,整个操作过程较为艰难,远端出现血肿,遂决定停止第一根导丝的操作,将其固定以减少血肿扩展,专注调整第二根导丝,确认进入真腔。在导丝成功定位后,张必利教授团队使用球囊扩张以确保血管畅通,并进行支架植入和球囊后扩。术后造影显示血流畅通,支架效果良好,手术圆满完成。
陈峰教授团队:
精细操作,正向成功开通复杂CTO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陈峰教授团队以正向成功完成一例复杂CTO的介入治疗。患者为65岁男性,2型糖尿病20年余,合并糖尿病肾病,饮酒史数十年。2024年3月因突发胸痛12小时入院急诊接受PCI手术,检查发现前降支近段在发出间隔支后完全闭塞,右冠近段狭窄95%,植入一枚4.0*18mm支架。2024年5月进行CAG检查时,右冠第二弯处狭窄80%,再次植入一枚3.5*33mm支架。患者当前发作性胸痛半年余,LVEF:63%,BNP/cTnI(-),eGFR 83.4mL/min/1.73㎡。鉴于患者的侧支循环并不丰富,且走行复杂,术者团队决定先以正向导丝尝试通过闭塞段。术中第一路径未能成功,术者团队耐心调整导丝方向后再次尝试,成功进入真腔。导丝到位后,使用球囊进行轻度扩张,以进一步扩展闭塞段的血流通道,确保导丝处于真腔。之后,使用IVUS评估血管情况,检查显示血管弥漫性病变较严重。由于远段血管显示出严重萎缩和供血不足的情况,如果继续使用硬导丝可能会刺破内膜,甚至进入假腔,增加手术风险,因此,术者团队改用相对柔软的导丝进行操作。经线上专家团队指导,使用药物球囊进行扩张,扩张结束后造影结果显示,血流恢复良好,手术圆满完成。
荆全民教授:
CTO病变正向首选导丝和操作思路切入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荆全民教授作“CTO病变正向首选导丝和操作思路切入点”讲座,通过两例生动的案例展示CTO正向操作时的首选导丝和操作思路。其中,病例一患者在一周前正逆向通过CTO均失败,一周后再次介入治疗时首选XTR,考虑到前次失败为入口错误,本次术中导丝依照第二锐缘支预定路线探入闭塞段,经造影证实导丝走形后,再旋转操作导丝,让XTR导丝自行前进,微导管跟进,再升级为Gaia 1st导丝,最终成功通过病变。病例二患者一个月前正向失败,术中通过多体位投照影像分析以及IVUS辅助,发现闭塞开口起源于第二间隔支,利用XTR和Gaia 1st寻找到正确途径。
杨文艺教授团队:
双重策略高难度挑战,成功以药物球囊开通CTO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杨文艺教授团队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导管室成功直播了一例极具挑战性的CTO手术。患者为59岁男性,有高血压病史,2022年在外院接受了前降支中段支架植入手术。患者因反复胸痛5年,近1个月症状加重而入院。双侧造影显示RCA近段闭塞,左冠状动脉提供远端侧支循环。患者的病例特点包括:闭塞段较短且无明显转弯,侧支循环主要来源于回旋支。术中杨文艺教授团队首先尝试采用正向策略,但由于近端闭塞段较短且病变位置严重钙化,导致导丝无法顺利通过。随后,术者团队尝试逆向策略,但由于患者血管条件不佳,再次转回正向操作,并备选Stingray策略。在术中经过多次尝试后,最终置入两枚药物洗脱球囊,通过IVUS检查确认,成功开通闭塞血管病变,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李松华教授团队:
旋磨导丝辅助破局,成功以药物球囊开通CTO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松华教授团队成功直播了一例技术要求较高的CTO手术。患者为41岁男性,因反复胸痛两年入院。CTA提示存在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上支血管有重度狭窄,回旋支慢性闭塞。鉴于患者RCA病变较为严重,李松华教授团队决定首先对其进行处理。由于患者右冠狭窄严重并伴有钙化,导致导丝通过困难。在尝试了多种策略后,导丝仍然无法顺利通过。遂更换为旋磨导丝,使用1.5mm的磨头进行旋磨后,成功打通了闭塞段,随后撤出磨头,并交换微导管和工作导丝。经IVUS评估后,先后选择2.5mm、3.0mm的切割球囊在RCA第一弯和第二弯狭窄处进行切割预扩,随后使用高压球囊进行后扩。考虑患者较年轻,最终选择药物球囊。复查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显示,右冠扩张效果满意,贴壁良好,成功开通了病变血管。
李成祥教授:
目前ADR技术应用的困境,如何解决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成祥教授作“目前ADR技术应用的困境,如何解决”汇报,分享了CTO时临床常遇到的八大困境(1.CTO入口不清;2. Stingray与真腔成“外八字”难以穿刺成功;3.Stingray与真腔交叉,无法穿刺成功;4.登陆区钙化;5.钙化+大血肿;6.逆向无显影;7.共干分叉;8.分叉处无共干),并针对这些困境,一一给出解决方案,充分展示了IVUS、逆向导丝指引、ADR技术在CTO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陆浩教授团队:
一气呵成,前降支和右冠CTO同期开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陆浩教授团队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导管室演示了一例前降支和右冠同期开通的手术过程。患者为59岁女性,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并伴有不稳定型心绞痛。LAD及RCA-PL均存在CTO。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LVEF为52%。血清肌酐水平为50.2µmol/L,eGFR为92mL/min/1.73m²。手术开始时,通过造影可见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右冠的后降支开口存在严重狭窄;左室后支开口闭塞;右冠分支对前降支有一定的供血作用。该病例难点在于前降支出口处存在两个分支。在导丝操作时,先调整XTR导丝,通过造影确认导丝进入真腔内,随后以球囊进行扩张,改善前降支血流。前降支血流恢复良好后,术者进一步对右冠进行处理。首先使用了大弯微导管,但因其弯曲较大,导管未能成功通过,随后更换导管型号。在导管顺利通过后,术者继续使用微导管和导丝进行精准操作。操作过程中,患者出现胸痛症状,经过线上专家们评估,认为该区域血管可能较窄,因此决定通过球囊扩张以改善血流。最终,右侧后降支血流恢复正常,整个过程中手术计划和应急处理得当,圆满完成CTO介入治疗。
周国伟教授团队:
行云流水,成功开通右冠CTO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周国伟教授团队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导管室非常顺畅的完成了一例右冠CTO病例。患者为75岁女性,有高血压病史。2024年8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经PCI成功开通了LAD。患者存在RCA CTO,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LVEF为52%。血清肌酐水平为112µmol/L,eGFR为31.4mL/min/1.73m²。术前通过双侧造影评估病变情况,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从分支开始便出现闭塞,闭塞端位置明确,侧支血管情况较好。手术过程中,为确保稳定的血流压力,使用了双导丝支撑。术者使用了延长导管,并用1.0mm球囊扩张,通过闭塞段,之后依次使用1.5mm、2.0mm的球囊进行扩张,以确保血管通畅,血管形态逐步恢复。超声检查进一步确认了血管的状况,未见显著的残留病变。最终,手术成功完成,患者的右冠状动脉病变被有效处理,血流得以恢复。
窦克非教授:
正向失败后的ADR/平行导丝、投资/终止的策略选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作“正向失败后的ADR/平行导丝、投资/终止的策略选择”讲座时表示,在正向导丝进入内膜下后,平行导丝、ADR、IVUS指导重回真腔均是合理选择,不管哪种技术,均应尽早启动,以避免血肿失控。当CTO远端血管有弥漫病变,或者重回真腔的位置有明显的钙化或较大分支时,平行导丝技术比ADR更适合,尤其双腔微导管平行导丝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事实上,ADR本质上也是一种平行导丝技术,保证在结构内操作以及血肿的控制是操作成功的关键。如导丝通过后内膜下/血肿范围较大,应尽量避免植入过多支架,投资也许是更合理的选择。另外,及时终止没有希望的操作,也一种理智、合理、负责的选择。
高力明教授团队:
正向策略置入药物球囊,成功开通病变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高力明教授团队成功转播了一例技术精湛的CTO手术。患者为77岁男性,15年前曾在RCA内植入支架,有高血压和脑卒中病史。本次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内动脉完全闭塞,LCX远端严重狭窄,LAD闭塞,被认为是发病的罪犯血管。因此,当时优先处理了LAD和LCX。本次入院的目标是开通右冠支架内的CTO。面对右冠支架内完全闭塞的挑战,高力明教授团队首先尝试采用正向策略。术中导丝通过受阻,但在调整位置后,导丝和微导管顺利通过闭塞段。随后使用2.0mm球囊进行预扩张,并以3.0mm的切割球囊和3.5mm的高压球囊反复扩张,以塑形血管。最终,在右冠支架内分别置入2.5×40mm和3.0×40mm的药物洗脱球囊进行扩张。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结果显示,右冠扩张效果满意,贴壁良好,无明显限流性夹层及血肿形成。
张奇教授团队:
精湛技艺成功开通高难度右冠病变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奇教授团队转播了一例具有挑战性的CTO手术。患者为74岁男性,既往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曾接受右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以及前降支和回旋支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近一个月因反复胸闷、胸痛、气促入院。当时查LVEF:52%,肌酐:170μmol/L,eGFR 35mL/min/1.73m²。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存在不同程度狭窄;右冠支架内从中段开始完全闭塞。本次手术的目标是开通右冠CTO。该患者病例特点为支架位于扭曲且钙化的右冠血管段内,增加了导丝和器械通过的难度。术中,张奇教授团队首先使用6F静脉鞘和导管,利用2.0mm和2.5mm球囊锚定技术将延伸导管送入病变部位。面对患者血管通过条件较差的挑战,张奇教授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成功将导丝送至右冠支架内,并进行了IVUS检查,成功开通了右冠病变。
马剑英教授:
尽早积极启动逆向时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剑英教授作“尽早积极启动逆向时机”汇报时提到,逆向技术可分为两部分:1)导丝通过侧支;2)正逆结合导丝通过闭塞段。在正向导丝尝试失败后,可考虑采取逆向导丝技术进行操作;对于既往失败的病例、合适的侧支,也可直接进行逆向导丝技术。在CTO PCI的病例中,逆向导丝技术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另外,逆向技术也可在次全闭塞、严重开口狭窄、CABG术后急性闭塞等非CTO中进行应用。对于闭塞远端弥漫性病变,闭塞远端存在分叉,闭塞段较长、扭曲,预计钙化严重的病例中,建议尽早积极采取逆向导丝技术。
结 语
于演示中精炼技艺,于实战中优化流程。至此,CTOCC中国行·上海站正式落下帷幕,但精彩并未就此止步!
11月7日,CTOCC 2024即将在上海盛大开启。让我们继续在CTOCC 2024的旅程中,顺逆之间显定力,毫厘之中传技艺,精进CTO诊疗之术,绘制中国CTO-PCI宏伟蓝图!
长按识别二维码 看大会回放
撰稿/医谱学术:袁一田、梁许红;审校/刘丽娜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