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精修瓣膜!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血管科为高危复杂心衰患者成功实施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
当72岁的王女士(化名)在华东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缓缓睁开双眼。监护仪上规律而有力的心跳声,成为这个下午最动人的乐章。数小时前,在无影灯的聚焦下,一场关乎生命阀门修复的“精密战役”刚刚打完。心血管科曲新凯主任、关韶峰副主任带领结构性心脏病治疗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周达新教授的指导下,为一合并多重严重疾患、传统手术风险极高的患者实施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通过这一最新微创治疗手段,成功纠治重度功能性二尖瓣返流。

精准“开门”
团队首先穿刺患者右侧股静脉建立通道。在TEE的实时监控下,使用特制的房间隔穿刺针,在心脏房间隔的中后部精准定位并穿刺,建立起通往左心房和二尖瓣的“工作走廊”。随后,可操控导引鞘管系统沿着预先建立的轨道(加硬导丝),在超声指引下稳稳穿过房间隔,进入左心房预定位置。
“修理工”就位
术中使用MitraClip CDS0708-NT夹合器系统,通过导引鞘管被送入左心房。在X光和TEE的双重引导下,团队不断调整系统的角度和位置。最终将夹合器的头端,精准调整至垂直于二尖瓣瓣环平面。
精密“缝合”
夹合器在左心房侧打开至120度角。在TEE特有的X-Plane双切面实时成像引导下,团队进行了极其精细的操控,确保夹合器臂与二尖瓣返流最严重的区域(二区偏一处)完美对齐。随后,夹合器被小心推送进入左心室,再次打开,轻柔回撤至瓣膜关闭线的关键位置。TEE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夹合器成功捕捉住了病变的二尖瓣前后瓣叶。
即刻“验收”
当夹合器稳稳关闭并最终释放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TEE屏幕上。令人振奋的结果显现——原本汹涌的3+~4+级重度二尖瓣返流,瞬间减少至仅剩微量。在反复确认夹子固定牢固、瓣膜功能显著改善且稳定后,手术团队谨慎撤出所有输送系统,完成股静脉穿刺点的处理。

术后,王女士原本因心脏功能衰竭而异常升高的左心房压力和肺循环负荷迅速得到缓解。更重要的是,导致她心衰反复发作、心脏功能持续恶化的关键“阀门漏洞”——重度二尖瓣返流,被MitraClip这个微小的“夹子”有效封堵。心脏的前向血流显著增加,减轻了心脏无效做功的负荷,为这颗疲惫不堪的心脏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和功能恢复的机会窗口。在CCU接受严密的术后监护与精心治疗后,王女士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曲新凯主任在术后总结中表示,对于像王女士这样高龄、合并多种严重疾病(尤其是心功能极差、EF值仅30%)、传统外科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治疗选择。它的核心优势在于微创,通过腿部血管完成。避免了开胸、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带来的巨大创伤。显著降低围术期风险,加速患者康复。这个手术的难点在于精准,在跳动着的心脏内,通过导管操作,在毫米级的空间里精准捕获病变瓣叶并有效夹合。每一步都离不开TEE超声医生的“火眼金睛”。此类高危心衰患者需精准调控循环状态,对麻醉团队也有相当高的要求。此次手术顺利完成,是团队协作和精准操作的体现,为心脏瓣膜病患者群体开启了一扇新的生命希望之窗。
END
内容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