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君教授:全面评估冠脉缺血,精准指导冠心病PCI诊疗

冠心病作为全球最常见的致死原因,给现代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最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手段之一,其治疗决策的精准性尤为关键。随着理念的更新,PCI的治疗目标已从单纯治疗狭窄病变转变为治疗心肌缺血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当前国内外众多指南均推荐冠脉功能学评估指导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为推动我国冠脉功能学全面评估的临床应用,助力冠心病PCI精准诊疗,医谱学术特别推出《冠脉功能学全面评估精准指导PCI》系列访谈,邀请多位冠脉功能学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参与访谈。本期特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从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出发,深入探讨冠脉大血管与微血管病变的功能学评估技术、应用场景及临床价值,为临床医生实施更精准的冠心病PCI诊疗提供重要指导。
本期特邀嘉宾

01
医谱学术: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是怎样的?
郭丽君教授: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核心机制在于心肌供血与需血的平衡被打破,其中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心肌缺血不仅涉及到冠状动脉系统,其中包括心外膜大血管和心肌内众多的微血管,如前小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还涉及到冠状静脉系统。另外心肌缺血也不局限于冠脉系统,身体代谢异常,需血量增多,血供减少,组织利用氧能力降低也会导致心肌缺血。甲亢、肥厚型心肌病、严重贫血,还有高黏血症等,都有可能会造成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循环的供血问题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心脏作为高耗能器官,其血流调整和其他组织器官略有差异。当机体内其他组织器官需血量增多时,会通过增加供血量和提高组织细胞摄氧量来满足代谢需求。但是心脏本身是一个高耗能、高耗氧的器官,经过一个心动周期后,冠脉血流中约80%甚至更多的氧已被心肌摄取。这种情况下,再想通过增加心肌细胞的摄氧能力来满足心肌代谢需求,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冠状动脉循环的供血至关重要。
1.微循环结构异常
2.微循环功能异常
综上,从冠脉系统上来讲,冠脉大血管的高度狭窄限制血流,微循环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影响血流调节,均会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除此之外,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严重心衰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甲亢、严重贫血、高黏血症等其他系统疾病也会引发心肌缺血。因此,临床评估心肌缺血时,应当拓宽认知视野,不能仅局限于心外膜大血管,还需重视微循环,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量。
02
医谱学术:
针对冠状动脉大血管狭窄,临床如何进行评估?
郭丽君教授: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冠脉造影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冠脉管腔直径的狭窄程度一直是评估心外膜血管病变的主要指标。既往认为,血管腔直径狭窄大于等于50%可诊断为冠心病。进入PCI时代,临床认为血管腔直径狭窄超过70%可以考虑介入治疗。然而这种单纯以狭窄程度作为评估标准的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血管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虽呈正相关,但并非所有的血管狭窄都会引起严重的心肌缺血。如果狭窄位于大血管近段或主干,比如左主干狭窄超过30%就可能会引起大面积心肌缺血。但如果是小的末端血管,即使狭窄超过90%,由于供血范围小,其导致的心肌缺血也并不明显,对患者心脏整体结构和功能影响也比较小。所以对心外膜大血管的评估,首先需要进行冠脉造影,除此之外,为客观、精准地评估狭窄病变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还需进行冠脉功能学评估——血流储备分数(FFR)。
03
医谱学术:
针对冠脉微血管病变的功能学检测,目前有哪些创新技术与手段?
郭丽君教授:近年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D)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临床实践发现,超过一半的心绞痛患者在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后未检出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管腔直径狭窄≥50%)。由于CMD导致的心肌缺血可引发患者反复胸痛,导致其频繁就医,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并且增加医疗负担。因此,对于心肌缺血的患者,除了评估冠脉大血管外,临床越来越重视微循环功能的评估。
1.无创检测方法
目前可采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等无创功能性成像方法对冠脉微循环进行评估。无创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比静息和最大充血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比值,从而获得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CFR是能够综合反映心外膜大血管和冠脉微循环对心肌供血能力的重要生理学指标。
但在临床实践中,如果不结合冠脉造影,仅通过无创的检测方法获得的CFR往往无法区分缺血是由微循环异常造成的,还是心外膜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只有结合血管反应性评估(如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再结合有创的微循环评估技术,才能达到对整个冠脉系统较为全面的评估,明确患者心肌缺血病因及冠脉病变的具体位置,从而指导临床有针对性的治疗。
2.有创检测方法
在PCI临床应用的早期阶段,Andreas Grüntzig教授就敏锐地关注到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评估的重要性,实时测量术前术后狭窄段的压力阶差,并将术后压差降低作为手术成功的标志。在其研究基础上,后续发展出多种冠脉血流动力学评估技术。多普勒导丝通过测量基础与充血血流速度,计算CFR。然而,该方法受导丝在管腔中的位置、管腔中流速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仅适用于无阻塞性冠脉病变患者的微血管功能评估。评估冠脉微循环的有创方法还包括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从心外膜冠状动脉显影速度和心肌显影速度两个方面间接评价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
04
医谱学术:
以压力导丝为基础的功能学指标如IMR、FFR等,您推荐在哪些临床场景下去使用?
郭丽君教授:全面冠脉功能学评估的临床应用场景是非常多的。
1.FFR:其简化定义为心肌最大程度充血状态下,冠脉狭窄远端压力(Pd)与冠脉开口压力(Pa)的比值,能够准确评估病变是否限制血流引起心肌缺血。
➤PCI术前:经过验证的Cutoff值,明确是否缺血及确定病变血管;
➤PCI术中:通过精准的Pullback曲线,定位血管病变部位及处理优先级;
2.微循环功能学评估(IMR等):目前国内常使用带有温度传感器的压力导丝进行IMR等的检测。
➤另外,当患者存在心绞痛症状或者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冠脉造影未提示血管狭窄/狭窄并不严重时,应当考虑进行冠脉微循环功能的评估,明确患者心肌缺血原因。对于血管存在临界病变,或者没有病变的心绞痛患者,使用带有温度传感器的压力导丝进行全面的冠脉功能学评估,既能评估冠脉大血管是否有被掩盖的病变,同时对微循环进行评估。
若患者同时伴有CMD,临床从改善心肌缺血的层面,可以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或者改善心肌耗氧量的药物;同时严格控制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另外加强患者随访管理。所以全面的冠脉功能学评估,对指导后续患者的全程管理,起到很好的作用。
综上,目前基于压力导丝的功能学评估指标如IMR、FFR等,贯穿冠心病诊断的全过程:可以从诊断大血管病变入手,进一步评估微循环功能情况。若大血管不存在病变,则一定要进行微循环功能的评估;若大血管存在病变,在进行介入治疗时也不能忽视微循环,要考虑到患者可能同时伴有CMD的情况,全面地进行评估。
05
医谱学术:
请您结合临床实践谈谈,进行全面的冠脉功能学评估如IMR、FFR等,将带来哪些临床获益?
郭丽君教授:首先,全面的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能够精准指导冠心病治疗策略的制定。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只有明确其缺血病因,才能够精准化治疗:1.心外膜大血管狭窄引起的,介入治疗往往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2.心外膜大血管病变合并有CMD,且大血管病变不严重的情况下,单纯解决大血管病变作用并不大,及时对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生活方式改善、控制危险因素等治疗效果更好。
其次,全面的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在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既往部分胸痛患者被认为是神经官能症,临床不予干预,现在看来可能与CMD有关。CMD在临床占比较大,这类患者如未得到及时干预,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因此,对确诊CMD的患者应当采取积极的治疗策略,包括优化药物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等,以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远期心血管事件风险。
对冠脉系统进行全面评估,首先需要通过冠脉造影来排除大血管病变,必要时可以结合血管内超声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腔内影像学技术,对血管壁病变进行评估;接着需要对血管功能进行评估,排除血管痉挛的存在;最后进入到微循环功能的评估。只有完成这三个层次的评估,才能全面了解冠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态,精准判断心肌缺血病因,为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06
心肌缺血的病因机制复杂,近年来临床逐渐认识到冠脉微循环对心肌缺血影响的重要性,对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全面的冠脉功能学评估至关重要。既往由于无法直接从影像上观察冠脉微循环的解剖变化,对其评估存在一定困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压力导丝的功能学参数(IMR/FFR等)是唯一能够全面、精准评估心外膜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疾病导致心肌缺血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帮助临床快速决策,还能同时兼顾科研等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可以预见,随着全面冠脉功能学评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不断普及,将深化临床对心肌缺血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帮助临床精准锁定心肌缺血真因,判断预后,从而精准指导冠心病PCI诊疗,为患者带来更优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12):1148-1160.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冠状动脉功能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53(05):460-472.
[3]Echocardiography,Cardiovascular Imaging Group of Chinese College of Cardiovascular Physicians,Editorai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等.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应用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3(04):241-251.
[4]Vrints C,et al.Eur Heart J.2024 Sep 29;45(36):3415-3537.
[5]曹轲,郭丽君.冠状动脉微循环及评估方法简介[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21(5):401-404.
[6]Nishi T,et al.Circ Cardiovasc Interv.2019 Sep;12(9):e007889.
[7]Johnson NP,et al.J Am Coll Cardiol.2014;64:1641-54.
[8]Writing Committee Members,et al.J Am Coll Cardiol.2022;79(2):e21–e129.
[9]Jeremias A,et al.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9;12:1991-2001.
[10]Uretsky BF,et al.J Am Heart Assoc.2020;9:e015073.
[11]Yang HM,et al.2020 Apr 1;95(5):E123-E129.
[12]Collison D,et al.Circ Cardiovasc Interv.2023 Apr;16(4):e012511.
[13]Nishi T,et al.Int J Cardiol Heart Vasc.2021;35:100833.
专家简介
郭丽君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导师。兼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副院长。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脏中心副主任,中央党校院区副院长,综合内科主任等职。
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分会理事;北京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会副会长兼心内外科医师分会理事;第三届女医师心脏与血管专委会常委。中国心血管杂志副主编,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欧洲心脏杂志、心血管影像杂志和介入杂志中文版编委等。
- End -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