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双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在双孔型房缺中的应用病例分享
在复杂房缺精准治疗的探索中,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赵继先、范群雄、沈俊教授团队再攀技术高峰——成功为一名27岁双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实施全国首例MemoSorb双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术。本例手术难点重重,缺损一侧邻近冠状静脉窦,穿刺路径分离,且封堵策略需术中灵活调整,对术者的操作精度与团队协作提出极高要求。团队通过严谨的术前评估与缜密规划,克服多重挑战,精准完成双封堵器同步释放,充分展现出过硬的技术实力与高效的多学科协作能力。此次技术突破,标志着医院在继完成可降解单孔型ASD封堵术、可降解PFO封堵术之后,在可降解介入治疗领域再获里程碑式进展,使十堰市人民医院跻身全面开展先心病可降解封堵技术的医疗中心行列,持续推动“介入无植入、植入无残留”的技术革新,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具远期保障的治疗新选择。
患者信息
基础信息:女性,27岁。
主诉:患者11月前行心脏超声,检查提示为房间隔缺损,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
超声描述:
TEE下可见房间隔见两处连续中断, 探及双期左向右分流。缺损与周边结构关系如下:
1. 四腔心切面:见12mm、9mm两处缺损,二者相距10mm,前者距房顶部>7mm,后者距冠状静脉窦约7mm;房间隔总长约40mm。
2. 上下腔两房切面:见11mm、10mm两处缺损,二者相距11mm,距上、下腔静脉均>7mm;
3. 大动脉短轴切面:见一处约13mm缺损,主动脉后方残端5mm,房后壁残端>7mm。房间隔总长约34mm。
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

临床策略
术前封堵策略:四腔心切面下见12mm、9mm两处缺损,二者相距10mm,前者距房顶部>7mm,后者距冠状静脉窦约7mm。经术者团队讨论后决定先封堵9mm缺损,再封堵12mm缺损,手术全程通过DSA+食道超声引导进行。
选伞考量:多孔型房缺(分型),手术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于:1、精准封堵,确保封堵器完全闭合缺损的同时,避免影响邻近瓣膜功能及冠状静脉窦;2、分步策略,由于封堵器腰部的自膨胀特性可能挤压周围组织,导致相邻缺损缩小,故先植入可降解BDASD-Ⅰ16封堵器闭合9mm缺损,再根据残余缺损情况选择第二枚封堵器规格,显著增加了操作难度。
鞘管考量:采用双侧股静脉穿刺,同步置入两根14F可降解鞘,以便更直观评估双封堵器的重合形态。确认两枚封堵器位置理想后,再剪断成型线并撤出钢缆。
手术策略:术中首先成功植入可降解BDASD-Ⅰ16封堵器闭合9mm缺损。由于封堵器植入后对周围组织的挤压作用,使邻近的12mm缺损缩小至9mm。经团队综合评估,决定再次选用可降解BDASD-Ⅰ16封堵器完成封堵。最终采用双BDASD-Ⅰ16封堵器策略,成功实现双孔房缺封堵。
第一枚封堵器植入
术中超声复测


靠近下腔房间隔缺损直径约为9.2mm,与术前超声测量基本一致
靠近上腔房间隔缺损直径约为11mm,与术前超声测量基本一致
超声下送入鞘管


MPA2导管与鞘管顺利通过第一个9mm缺损
DSA下送入鞘管


DSA下可见MPA2导管与鞘管顺利通过第一个9mm缺损
左盘展开


超声下可见左盘打开呈球状
牵拉成型线,使左盘面成型
后撤鞘管和钢缆,使封堵器左盘贴靠房间隔

DSA下可见左盘面成型良好
右盘展开


超声下可见右盘展开呈球状
牵拉成型线使得封堵器盘面呈盘状
骑跨房间隔


DSA与超声下可见右盘展开,左右盘面骑跨
成型锁定


鞘管抵住封堵器后,前顶钢缆,助手固定钢缆和鞘管,牵拉成型线锁定
锁定后牵拉试验

锁定后,封堵器形态良好
进行牵拉试验,超声下可见封堵器整体移动
第二枚封堵器植入
再次测量第二个缺损距离

由于第一枚封堵器的植入,第二个缺损由12mm变为9mm
第二个鞘管置入


鞘管顺利通过第二个缺损
第二枚封堵器置入


可见左盘打开
第二枚封堵器骑跨房间隔


可见第二枚封堵器锁定后骑跨房间隔,形态良好
DSA下释放封堵器


先释放第一枚封堵器顺利撤出鞘管
释放第二枚封堵器并撤出鞘管,释放后Mark点紧密聚拢、手术成功
释放后超声


释放后封堵器位置正确、形态良好
彩色多普勒超声下未见分流,封堵成功
病例小结
房间隔缺损中约10%为多孔型或筛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手段针对这些多孔型或筛孔型房间隔仍然十分棘手,使用多枚传统金属封堵器增加房间隔负担,牵拉心腔及瓣膜,远期可能会影响瓣膜的正常运动甚至导致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此外,多枚封堵器介人封堵临床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相应的血管损伤、气体栓塞、血栓和封堵器移位的发生率较高[1]。
此次手术面临的关键挑战有三点。一:因其中一个缺损距离冠状静脉窦距离只有7mm,故首先确保封堵器完全闭合缺损的同时,避免影响邻近瓣膜功能及冠状静脉窦。二:由于封堵器腰部的自膨胀特性可能挤压周围组织,导致相邻缺损缩小,需植入第一枚封堵器后再选择第二枚封堵器规格大小,对术者团队灵活性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术者需经双侧股静脉,分别通过两处房缺置入输送鞘管后,沿鞘管将两枚MemoSorb可降解ASD封堵器精准输送至房间隔缺损部位,充分观察两枚封堵器形态有无重叠,位置是否牢固,封堵是否成功,操作难度显著。团队最终选用两枚BDASD l-16生物可降解ASD封堵器封堵该双孔型房缺,术后即刻超声显示,两枚MemoSorb可降解封堵器位置形态理想,封堵成功。
患者为27岁年轻女士,双孔型房缺患者行双生物可降解封堵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医疗技术的革新,更是践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的体现。在确保与传统介入封堵具有同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避免了传统金属封堵器作为永久性植入物增加心脏负担和远期并发症风险(如金属过敏、封堵器移位、血栓形成风险、影响心脏生长与心脏电生理功能等),为年轻患者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治疗选择。此方法为双孔型ASD患者提供了一种微创、有效且生物相容性更好的治疗选择,尤其有利于年轻患者的心脏长期健康与功能。
感谢十堰市人民医院赵继先、范群雄、沈俊教授团队的病例分享
参考文献
[1] 刘磊,李瑞,赵虎,等,双伞交错夹合封堵多孔型房间隔缺损1例的介入治疗思考[J1.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3,29(5)
十堰市人民医院
十堰市人民医院
十堰市人民医院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