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亲自主刀,全球首台“零噪声”DSA于中山医院惊艳完成,手术高清变革就此开启!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作为主刀医生完成这一“全球首例”。在这场手术中,患者是一名59岁的男性,身高175cm,体重84kg,BMI为27.4,属于超重范围。根据术前检查结果,患者的冠状动脉显示出多部位严重狭窄。面对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急需进行高精度的介入治疗。此次使用的“零噪声”DSA不仅清晰显像了患者冠脉内的微小血管和复杂病变,还大幅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辐射剂量。

“‘零噪声’技术是血管介入领域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大幅提升了图像清晰度,更将医患双方的辐射风险降至新低。”葛均波院士在术后采访中告诉记者,这项技术解决了临床中“清晰度与辐射剂量难以兼得”的痛点,简言之,以往为了图像的高清晰度,就要提高辐射剂量;而为了降低辐射剂量,清晰度就要大打折扣。如今,这一两难问题被突破,为复杂病变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工具。
业内人士分析,“零噪声”DSA指的并非大众理解的声音维度,而是画面的清晰度。这是医学影像领域的一项重磅技术突破,具体来说,“零噪声”DSA通过优化成像系统,让图像中的干扰性噪点几乎完全消失,从而让DSA设备的图像分辨率提升57%,空间分辨率提升至少57%,信噪比提升超过4倍。
“这就好比你在家观看电视,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一些雪花般的噪点,大大影响观看的清晰度。如果调到高清频道,噪点就消失了。‘零噪声’DSA就像这种高清频道,它消除的是影像中的‘噪声’,让医生在进行复杂血管介入手术时,能更精确地识别靶病变信息。”业内人士分析,“零噪声”DSA的出现如同一场医学影像的“高清革命”,让临床手术中的影像清晰度大幅提升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帮助医生在复杂手术中获得更多的关键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葛均波院士介绍,在以往的心脏介入手术中,尤其是复杂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手术,医生和患者都面临辐射剂量过高的风险。由于这些手术通常时间较长,可能持续2~4h,手术过程中的X射线辐射是不可避免的。
对医生而言,长时间暴露在散射辐射中,增加健康问题风险,包括脱发、辐射性皮肤损伤,甚至患上癌症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患者也是辐射剂量的直接受害者,尤其是在一些长期多次接受检查或手术的患者中。
通过创新的技术设计,“零噪声”DSA有效地将辐射剂量降低了70%以上。这意味着,在同等图像质量下,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医疗体验,减少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提高单次手术的总体安全性。此外,降低辐射的积累效应,也可能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大大降低辐射相关的健康风险,为患者带来更加可持续的医疗保障。
当然,“高清画面”也使得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实现更精确的导丝定位和推进,提升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
“未来,在产学研医协同下,将进一步推动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疗,让更多患者能以更低成本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葛均波院士表示。
- End -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