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一览|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 (2025)-经皮动脉导管未闭 (PDA) 封堵术部分

浏览量:811

 

摘要

 

1967年Porstmann等首次采用泡沫海绵封堵PDA获得成功,此后各国学者相继开展了多种介入性方法治疗PDA,尤其是1997年Amplatzer封堵器问世以来,经皮PDA封堵术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PDA的首选治疗方法。

 

一、适应证

1.

PDA伴有明显左向右分流,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生长发育迟滞、肺循环充血以及左心房或左心室扩大等表现之一,且患儿体重及解剖条件适宜,推荐行介入封堵术(证据等级4,推荐强度C)。

2.

心腔大小正常的左向右分流的小型PDA,可闻及杂音,推荐行介入封堵术(证据等级4,推荐强度C)。

3.

对于药物治疗失败或存在药物使用禁忌证的有血液动力学意义的PDA(hemodynamic significant,hs‑PDA)产儿,若体重及解剖条件适宜,推荐行介入封堵术(证据等级3b,推荐强度B)。

 

推荐意见说明及依据:

在过去50年里,各国学者相继开展了多种介入性方法治疗PDA,封堵成功率为90%~95%,且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少。对于药物关闭PDA失败的未成熟儿,若存在机械通气依赖、肾功能衰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需正性肌力药物维持循环的情况之一者,推荐行介入封堵术。近期一篇Meta分析结果表明经导管PDA介入封堵术在体重<1.5kg的患儿中安全可行。多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早产儿或极早产儿,经导管PDA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二、相对适应证

1.

不能闻及杂音的沉默型PDA(证据等级4,推荐强度C)。

2.

PDA 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水平表现为以左向右分流为主的双向分流,如果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或试验性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降低20%或降低幅度达到30mmHg以上,且无主动脉压力下降,可以考虑行介入封堵术(证据等级4,推荐强度C)。

 

推荐意见说明及依据:

一项纳入52例患儿的横断面研究发现经介入封堵沉默型PDA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介入封堵PDA可能对肺血管阻力≥15 WU(1 WU=80 dyn·s·cm-5)且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比值(pulmonary to systemic flow ratio,Qp/Qs)>1.5者有益。同时有研究认为试验性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降低20% 者经导管行PDA封堵术后长期预后良好,但也有研究发现PDA封堵后部分患儿肺动脉高压持续存在甚至加重。建议封堵后根据肺动脉高压的程度给予药物治疗,以进一步降低肺动脉压,提高封堵的效果。

 

三、禁忌证

1.

合并存在依赖动脉导管的开放维持有效肺循环或体循环的心脏畸形(证据等级4,推荐强度C)。

2.

PDA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水平出现右向左为主的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并且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阴性(证据等级4,推荐强度C)。

 

推荐意见说明及依据:

对于合并依赖动脉导管开放才能维持有效肺循环或体循环的复杂心脏畸形患儿不建议行PDA封堵术,甚至需在 期使用药物、放置支架维持动脉导管开放。一项成人研究表明部分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大型PDA介入封堵预后可能更差。

 

四、操作要点

1.

Ⅰ代动脉导管封堵器:Ⅰ代动脉导管封堵器应用于中大型PDA封堵已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尤其适用于漏斗形PDA。采用Amplatzer法封堵PDA时,一般选择比所测 PDA 最窄处直径大3~ 6mm的封堵器进行封堵。婴儿时期粗大的PDA形状多为长管状,具有很大的可扩展性,选择封堵器的直径应为所测量PDA的直径的2倍。儿童尤其是婴儿的主动脉峡部以及肺动脉分叉部位空间狭小,术中应当尤其注意封堵器造成降主动脉或者左肺动脉起始部狭窄可能,需评估左肺动脉‑主 肺 动 脉 和 升 主 动 脉‑降 主 动 脉 的 压 力阶差。

2.

Ⅱ代动脉导管封堵器:Ⅱ代动脉导管封堵器具有金属丝更细、没有填充材料等特点,可以通过更小的鞘管输送,适用于小型、管型或不规则型PDA的封堵,可以经股静脉或股动脉操作。

3.

特殊类型动脉导管封堵器:低体重儿的PDA多类似于胎儿期的动脉导管形态。Ⅰ代动脉导管封堵器不适于低体重儿PDA的封堵,Ⅱ代动脉导管封堵器存在潜在的引起左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狭窄风险。特殊类型动脉导管封堵器可选择血管塞及其他封堵器。对于体重<2kg的患儿,应选择封堵器腰部及两侧固定盘面均固定于PDA内为佳,这样可以减少左肺动脉起始部及降主动脉狭窄的风险,尽量选择经股静脉路径操作;对于体重>2kg的患儿,应选择封堵器腰部长度可以横跨PDA,使两侧固定盘面刚好位于PDA外为佳。

 

五、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1.

左肺动脉狭窄:主要由于封堵器过大或尺寸不适当突入肺动脉端过多造成。应用Ⅰ代动脉导管封堵器的发生率为0.5%~3.4%,与PDA解剖形态有关,特别是不典型或大型导管。术中应对PDA形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解剖形态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有助于避免此并发症。术前存在左肺动脉狭窄患儿,术后恶化的风险更高。轻度左肺动脉狭窄可严密观察,若狭窄较重推荐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关闭PDA。

2.

降主动脉狭窄:在一项队列中,均采用特殊类型动脉导管封堵器,共有2例发生降主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05%。应用Ⅰ代动脉导管封堵器的发生率为0.1%~1.05%,主要发生在婴幼儿。轻度狭窄(跨狭窄处压差<10mmHg)可严密观察,如狭窄较重推荐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关闭PDA。

3.

术后低心排综合征:血流动力学意义显著的PDA介入术后期可能发生左心室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2.8%;通常在术后6个月内恢复正常,术前左向右分流量越大,左心室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越长。术后心室功能障碍可根据严重程度选用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干预。

4.

溶血:与置入封堵器后存在残余分流或封堵器突入降主动脉过多造成主动脉狭窄有关,常发生于术后数小时至数周内,发生率为0.1%~3.5%,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推荐治疗方法包括控制体循环血压、碳酸氢钠及激素等,必要时输血。

5.

血小板减少:多见于术后存在残余分流和(或)低年龄(1岁以下)、大型PDA封堵术后患儿,可能与血小板消耗过多或者破坏有关。术后第1~3天血小板计数开始下降,术后第4~6天降至最低点,持续1周至1个月,血小板下降程度越严重,恢复时间越长。激素治疗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若发生明显出血倾向,可谨慎考虑输注血小板治疗,但反复输注可能导致产生血小板抗体。

6.

一过性高血压:多见于大型PDA封堵术后,可能与术后动脉系统血容量突然增加、反射性动脉血管收缩有关。建议硝普钠或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

 

六、随访

推荐所有患儿术后第1、3、6、12个月常规随访,此后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每年至少1次的长期随访,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参考文献]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6): 577-592.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50401-00282.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医谱app

扫码或者点击图片下载

微信公众号

扫码或点击图片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上载、下载、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图片

表情

发表留言

暂无留言

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

3
评论
收藏
分享
Copyright©2024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1